寻访鹳雀楼 河南卢氏 张彩虹 带着普救寺被爱晕染的思绪,我们乘车直奔蒲州城西,于下午三时许到了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那座始建于北周几经湮灭,而被后世诗歌传诵千年,古往今来令多少人为之倾倒的鹳雀楼。 车子在宽敞的路上行驶,洁方指着窗外说西边那屹立于绿色平原的就是鹳雀楼。远远望去,那茫茫的平原上伫立的楼影,翘起的楼角凌空欲飞,没有到跟前已经感觉到它的厚重。在为我们的游览做了详细的指导后,他俩去黄河边的唐代马球场玩去了,我与叶子、贵文便穿过鹳雀园门殿,走近了这座在我们面前几乎是插入云霄的文化明楼。 楼前有一湖名曰鹳影湖。湖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站于桥上,宛若站在鹳雀的背脊,桥两边的湖面呈鹳雀翱翔之势,若站在高处,你一定会看见一只展翅翱翔的鹳雀正要飞向鹳雀楼,可见设计者的别具匠心!两边为汉白玉雕栏,湖畔垂柳拂风、松影、塔影倒映水中,汉白玉鹳雀塑像展翅欲飞,一切皆与鹳雀有关。过桥步入唐韵广场,广场的大理石砖上镌刻有莲花、石榴和蝴蝶等多种图案。环顾四周,鲜明的轴对称和棋盘式布局使广场显得规整而大气,就像王之涣的诗一样。 跨过369个台阶,接近鹳雀楼,昂首仰望,整座楼就像一幅立体的巨型唐卡!耀眼的唐式彩绘立刻将人引入艺术的王国。无论楼牌、高翘的檐牙或是墙上的壁画,一律使用唐代彩绘艺术,据介绍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一楼屋檐下横挂着一个大型牌子,上面彩绘着“文翠李唐”四个大字。充分肯定了李唐天下文化鼎盛的状况。再看身边的廊柱上“俯瞰黄河,脉流九曲,膏泽八荒,浪奔万里,涛叠百重,浩浩然,胸次顿开何倜傥;仰瞻灵岫,峰险千寻,气雄五老,岚秀十洲,嶂奇三省,巍巍者,脊梁劲挺自峥嵘。”品读张万增先生气势雄浑的长联,更有一襟胸怀抱江山的豪迈气概。走进这座“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后来者竟然被楼体映射得如此渺小!! 进入一楼大厅,毛泽东主席手书的《登鹳雀楼》扑入眼帘,据说毛主席一生共书写过六次《登鹳雀楼》,足见他老人家对此诗的挚爱。绕过大厅中央的红梅屏风进入西面展厅,这里有一个硕大的古代永济的全景模型,再现了大唐蒲州盛景。画面上,鹳雀楼位于蒲州的西南部,楼东是高高的城墙,城内街道上人流如织,很有《清明上河图》的韵味。而楼则在城外的黄河边上,楼下是滔滔奔涌的黄河,正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又如导游介绍的那样:它“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从图画上可见,古时候的黄河东岸与河中的绿岛上架有木桥,是否是蒲津渡大桥无从知晓。还可看到河中有大片可以耕种的滩涂粮田。文人墨客与官吏雅士可以登临高楼赏景吟诗,而农民则可以跨过木桥,去耕耘那片由河水冲积而多出来的土地。那孤单的木桥在潮涨潮落中不知飘摇了多少年,最终与鹳雀楼一样在泛滥的河水与战争中湮灭。因为沧海桑田的缘故,今天我们登临的鹳雀楼已非在原址上修建,但也是蒲州观景的最佳位置。 西面墙上有一幅巨大的壁画,再现了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等诗人《旗亭画壁》的故事。画面中,风姿娇艳的歌女且歌且舞,抚弄管弦者全力伴奏,几位诗人形容无束畅所欲言,形神飘逸浪漫,展现了诗人的气质,壁画在千古绝唱的韵律中延伸,高贵典雅且富有诗情画意,恨不能走进他们的行列听他们侃谈。转到东侧门,“旧事已沉湮,惟存绝唱新声,伴九曲黄河,同弛万里;明楼重耸峙,正好抒怀纵目,引五洲俊彦,更上一层”。在熊伯光的联语中,我们跨进了登上二楼的门槛。 二楼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祖根文化—黄河文化辉煌成就,有舜帝塑像和相关贡献,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司马光砸缸、吕洞宾等故事雕塑,以栩栩如生的形式为人们展现了河东历史文化的辉煌。“莺莺听琴”、“杨玉环与李隆基”等都与运城地区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浏览了二楼,走向三楼,眼前出现了大幅的劳动场景的雕塑。看吧!农夫夫妇挎着箩筐在高大的桑树林中采摘桑叶,然后去养蚕、缫丝、纺织,将丝绸生产的全过程展现无遗。让游者了解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劳动的艰辛。南边还有酿酒的劳动场景塑像,中间有红红火火的冶铁和制盐场景。那正在耕地的黄河大铁牛,“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正是铁牛的精神写照。浏览了四楼的名人字画和各级领导视察的照片,直奔五楼“震古烁今”的鹳雀楼模型前留影纪念。 看罢五楼,我们直奔六楼,视野立马开阔。“大河奔海,斜日恋山,妙景宜从高处赏;千古奇观,五言绝唱,名楼长借好诗传”。在这里感受果如此。“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我想黄河一定留恋此楼不肯离去,就以环抱的礼节告别,情意深长啊! 六楼的西南角,王之涣的铜质塑像面向西南的广袤山川,那翘起的帽翅仿佛因诗人挥笔而闪动,高高的官帽丝毫掩盖不了他挥毫泼墨时的诗人风骨,塑者以生动的形象再现了一代雄才的气魄。他执笔的右手仿佛刚刚完成“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一笔,笔离纸页,随着“楼”字的那一捺伸展开去,表现了诗人恢弘、宽阔的襟怀和潇洒豪放的气度,塑像融入了诗的意象,艺术手法超群,令人浮想联翩。站在王之涣的诗页前,在他的臂膀下看他写诗,是多少寻觅圣迹的人定有的行为,那种崇敬感如汹涌的黄河波涛起伏。仰望蓝天,又想起了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佳句如珍珠,粒粒跌入思维的波澜,叫人激动不已。面对如此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这里怎会不成为无数历史名流赛诗的舞台呢?! 在他的前后左右徘徊寻思,将唐时文人骚客留下的诗词歌赋吟咏揣摩个够,也站到西南角的楼栏处倚栏瞭望,想到黄河从壶口奔腾而下不久就向南滔滔而来;而眼前大河西边的关中平原被笼罩在苍茫的雾霭中,使人不能穷其目;向南望黄河向东拐弯处的华山山脉隐约可见。黄河冲关东流入海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诗句直击目标。从诗中可知,自古黄河滩雾霭重重,太阳隐在雾霭之后变成了“白日”,可是,向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根本就看不见山影,可见“白日依山尽”加入了作者想象的成份。这种丰富的辽远的想象,造就了诗歌的恢弘内涵,从而勾画出大气磅礴的壮观画面。那蕴涵哲理的诗句不用再想,它早已刻入人们心中,并随着中华民族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灵与梦想。站在此处方体会到作者写诗时,宛如站在历史的天空鸟瞰九曲黄河奔流到海,将所见所悟吟成千古绝唱。 想待夕阳西下时,再感受一下“白日依山尽”的情景,可时不待人。再见了!诗人!再见了!鹳雀楼!恋恋不舍地再向东、西、南、北望了又望,再看看大河向东,再看看苍茫的关中平原,再摸一摸王之涣的诗页,目光落在了蒲州新城。在下楼的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被绿荫覆盖的新城内,崭新的学堂里,学生在反复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清澈、激越的童音一浪高过一浪。是啊!这些千古绝句正以无限的魅力与美,激励、熏陶着我们的下一代!这种清音不绝于耳、不绝于耳...... (原创游记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