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新作·隶书·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农家乐爱爱小屋 2013-12-19
(2013-12-10 07:20:29)

书法新作·隶书·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鹳雀楼长联

                     (附鹳雀楼简介、图片)

    令人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的不朽名诗“白日依

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誉为催人

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而它又像一首永不落伍

的广告词,使后人永远记住了鹳雀楼。追根溯源,正是诗人登

上鹳雀楼时诗兴大发,才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鹳雀楼享

有“天下黄河第一楼”的美誉,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

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所以,我

在书写“中华名胜古迹长联”时,不能没有它!

   但在网上搜“鹳雀楼长联”时,并未发现古人的佳作,只

搜到了今人武汉李南方先生2013年的新作——长达318字的鹳雀

楼长联,令我眼前一亮!看其简述,又使我惊诧不已,其虽然

未曾登临雀楼,然而其借助浩繁的资料,引经据典,旁征博

引,竟把雀楼的古往今来写了个淋漓尽致!而且字斟句酌,

珠玑篇,对仗工稳,无懈可击,丝毫不亚古人,令人嗟叹!

我别无选择,当即决“就写它了”!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鹳雀楼长联

   建瓴孤峙,正卓立穹空,拱辰冲斗,鹳雀崇楼拔地高。喜轻盈展步,登临最上层,顿有风落檐边,云浮槛外。举目看莽莽中条,叠嶂连冈,奇峰修耸,雪花峻控群峦。俯思川容旧改,直任浪打沙沉,波移岸徙,渐凋残棹影桅灯,浦桥津渡。但不妨鼎祚昌繁,聚锦蓝图昭社稷。迎面郊原伟壮,逸气荡胸襟。凭眺广霄,呑吐势雄,把酒欲狂歌,笔振扶摇书大雅。再唱吟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浩浩然韵彻音流,飞绕环球八万里。

    治绩长垂,略追怀往古,肇祖开宗,轩辕故国承基久。骋漫汗游心,溯涉初兴处,远瞩龙骧天际,凤翥霞端。回头想悠悠永济,尧都舜域,胜迹隆标,英彦秀灵出汾晋。感念世事频迁,哪堪鞭呼剑咤,血战烽燃,尽沦灭兵戈铁甲,马革金鼙。终赢得星符炳耀,扬声赤帜满城陬。驰眸禹甸恢宏,新曦弥蒲坂。乐逢清景,览观神畅,题笺舒朗笑,物腾光彩映名区。更怡赏绿杨牵水,红杏蒸烟。熙熙欤文行道化,续传华夏五千年。

                                                                   ——李南方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转载]书法新作路隶书路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鹳雀楼简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登临作赋。

  拥山河之胜的蒲州名楼,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在此折返大海。

                                                                                          ——武锋摘编自网络资料

            鹳雀楼长联注释与后记

    注释:

鹳雀楼  古鹳雀楼在蒲州城西南黄河州渚上,金末毁于战火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济市,唐宋时为河中府。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中条”指中条山。重建的鹳雀楼坐东面西,正对黄河。

⑵建瓴  “高屋建瓴”的略语。喻居高临下,势不可遏。唐·柳宗元文:“言为建瓴,晨发夕被……”

⑶拱辰冲斗  拱抱星辰,冲挹北斗。形容高峻。

⑷中条  即中条山。其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居黄河、涑水河间。东北-西南走向。

⑸雪花  指中条山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

⑹川容旧改  河川面貌旧时的改变。川,此处指黄河。

⑺波移岸徙  指黄河河道摆动,河岸随之迁改。

⑻“棹影桅灯,桥津渡”二句  唐·李益《登鹳雀楼》诗:“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描写了当年黄河上舟船航泊,樯帆林立的景象。唐开元年间,朝廷在这里修建了古代桥梁史上的伟大工程——津渡铁牛及浮桥。此浮桥后与鹳雀楼同时被毁。浦,水边,此处指黄河岸。津,渡口,桥梁,此处指古时蒲津渡及其浮桥。

⑼鼎祚  国运。

⑽治绩  治理政事功绩。

⑾轩辕故国  轩辕即黄帝。相传华夏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历史痕迹。

⑿初兴  指中华文化的最初兴起。

⒀永济 即山西省永济市。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永济一带为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堪称中华文化的摇篮。

⒁尧都舜域  相传尧和舜帝都在永济境内建都。

⒂星符  指五星红旗的五星符号。

蒲坂  山西永济古称蒲坂,北周明帝二年(558)改为蒲州,唐开元八年(720年)在此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永济县名源于境内的古代水利工程永济渠。

⒄城陬  城市的边缘。

禹甸  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泛称中国为禹甸。此处特指永济。《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文行道化  文行,文章与德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道化,道德风化。《列子·说符》:“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长联作者后记:

我是报人,却素不看报;我写诗文、楹联,却素不参加各类诗文竞赛。2013224日(元宵节)上网查资料,初次获悉:山西永济鹳雀楼于20029月重建竣工;自2005615日起至930日止开展征联活动,收到应征楹联15314副,其中397副入选,18副获奖, 14副已悬挂于楼中。有评家指,获奖楹联无上好作品,总体水平“居中”,大多缺少“针对性”,移用他处亦无可。这显然与名楼声价不符。获奖联无长联,最长一副66字,自非大构。有鉴于此,我贸然试笔,用一天时间写成此联,聊以自娱。

                                李南方

                                    2013227

   附一:         鹳雀楼长联作者简介

   李南方,1949出生,武汉市黄陂区人,资深新闻工作者、诗人、散文家。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先后任《武汉晚报》记者、编辑、主任编辑、新闻研究室负责人。1987年参与发起中华诗词学会,参与成立湖北暨武汉诗词学会,为主要筹组人之一。著有新诗集《寂夜的回声》、《生命的彩虹》、旧体诗词集《唱雪堂吟稿类编》、散文集《蝴蝶化石》。主编出版了湖北首部新诗丛书《金黄鹤诗丛》。传略载《中华英杰大典》、《中国文坛名人大典》、《世界诗词艺术家辞海》等诸多大型辞书。在所著《诗与诗人》、《诗人的灵魂》、《当代诗坛问题丛议》等新诗论文中,他提出了“诗人给世界提供梦想”,“诗的本质是美”、“诗是永恒美的最高表达”等创新性理论。他文学作品,尤其是新诗,具有高贵的气质,充满着神秘的气氛,神圣的意味和神话般的色彩。那些心灵的弹奏,梦想的和弦,血流与电荷的咏唱,庄严而宏阔,崇高而壮美,奇异而瑰丽,闪烁着生命的光辉和宇宙的光华。他的新诗代表作有长诗《尘路圣歌》、《和平赞美诗》等。他的旧体诗词雄沉、豪迈、超逸、峻拔、而又温柔妩媚,多彩动人,自成一格。其楹联创作颇费丰,且善写长联,其中包括《武汉市木兰天池风景区大门长联》(202字),《武汉市锦里沟风景区门楼长联》(284字),《湖北京山绿林寨风景区长联》(292字)等等。

 附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陈邦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