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随着项羽在乌江自刎,楚汉争霸的历史告一段落。汉高祖刘邦取得胜利后,开始大封功臣,其中有一个人的受封,为人所不耻。 他就是项伯,项羽的叔父,被刘邦赐姓为刘,封为射阳侯,本来与刘邦约定的儿女亲家,也因同姓不通婚的禁忌,自然取消。 项伯在受封三年后去世,其嗣子项睢因为犯罪也没有继承爵位,结局令人唏嘘。尽管他死了,但关于他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 下面小编将秉承理性和公正的角度,重新来解读下项伯的人和事。 项伯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小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羽最小的叔叔。与刘邦相比,他和项羽是至亲,但一生中曾为刘邦做了四件事情,有些事情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第一件:项伯为“义”,无意泄露了项羽的军事机密。中国人历来讲究知恩图报,有时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想当初项伯杀了人逃难,恰好遇到张良解救,心中将张良视为救命恩人,也一直寻找机会报答。 当巨鹿之战后,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挥师西进,攻破刘邦据险驻守的函谷关,这自然对刘邦的做法不满。恰好,项羽接到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的隐秘军情,决定次日进攻霸上。 项伯得知消息后,为了报答昔日的恩人张良,快马加鞭奔驰到刘邦军营,想将张良劝离。怎奈张良不忍抛弃刘邦,直接将项伯的绝密情报上报。 深谙人情世故的刘邦立刻醒悟过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中生智提出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以利益捆绑项伯,让其帮自己脱难。 生性侠义的项伯,完全没有意识到政治大于情义,答应刘邦和张良的请求,回到军营,夜见项羽,帮刘邦解困。 如果复盘这件事,项伯的“义”,是被张良的“忠”所利用,他成为了项羽失败的背锅侠。项伯正确的做法是先公后私,应先与项羽沟通,以光明正大的方式救张良。 可惜善良的人,被有心的人利用了。 第二件:项伯为“亲”,鸿门宴舍身救刘邦。在项羽同意和解后,刘邦带领张良、樊哙参加鸿门宴。其实,项羽设宴的初衷是真心款待,只是被亚父范增所破坏。 范增为了成就项羽的霸业,早早感受到刘邦的威胁,一心想要除去刘邦。在宴会中,虽多次举起佩角,示意项羽下定决心除去刘邦。怎奈,项羽无动于衷。 一计不成,再出一计。范增召来项庄,以舞剑为由,刺杀刘邦,却被项伯半路杀出而化解,第二次救了刘邦的命。 要说第一次是为了“义”,那第二次就是为了“亲”。既然已与刘邦约为儿女亲家,项伯自然认为有义务照顾自己的亲家。 第三件:项伯受贿,助力刘邦加封汉中。在分封诸侯之时,项羽为预防刘邦占据关中,故意将其分封到巴、蜀两地。当刘邦得知消息后,恨不得与项羽拼命,但很快理智战胜了情绪,他找到了破解之道。 项伯再一次成为刘邦的突破口。项伯接受刘邦和张良的大量金银财宝后,向项羽提出刘邦功劳很大,分封到偏远的巴蜀,太亏待人了,干脆将汉中也一起分给他。 项羽也觉得对刘邦的分封理亏,心一软,就将巴、蜀、汉中三郡给了刘邦,自此刘邦成为了汉王。 项伯根本没有意识到汉中对刘邦的重大战略意义。正是因为有了汉中,才使刘邦得以从汉中出击,还定三秦,具备了居高临下攻击项羽的地理优势。 项伯这次很明显是为了“利”,贪财所致。为什么项伯这次贪财,因为他和项羽的分封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多少有些寒心,那干脆趁机捞一把,毕竟拿到手的钱才是自己的。 第四件:劝说项羽,善待刘邦父亲和妻子。在楚汉之争的胶着之际,气急败坏的项羽想以烹杀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来要挟刘邦就范。这在老狐狸刘邦眼里,简直是太幼稚,自然也不会买账。 刘邦一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烹杀后记得分我一碗汤”,直接反击项羽。 在这关键时刻,项伯又劝说项羽,说天下形势还不明朗,争夺天下的人也不会顾及家人,杀了他们也没好处,而且只会增添祸患。 若不是项伯的一番话,以项羽的暴躁脾气,可能真的烹杀了他们。 项伯话讲的很有道理,但救太公和吕雉,也是出于项刘两家胜负未分,提前为自己铺路而考虑,可以说是彻彻底底为了自身利益着想。 如若刘邦战胜,自己有存活太公和吕雉的功劳,自然不会被杀;如果刘邦战败,自己更加没有损失。所以,这次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的。 项伯为刘邦做事,以情义为始,以维护自己利益为终,有时虽然无意,但客观上还是害了项羽,害了自己。项伯做事真是因小失大,起初虽本意纯洁,但却因私废公,悲哉悲哉! 我们为人,可以学项伯的“义”,但切不可以私忘公,毕竟斗争是残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