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高清大图(完整版)

 新用户66512817 2020-02-24

展览序言

篆书是最古老的书体,与华夏文明一路偕行。是我们追忆和破解先民智慧的密匙。自殷商文字体系初步建立,甲骨文具备书法的基本艺术形态,至秦朝小篆形式与法度的构建,篆书发展演变历经千年。秦汉以后,伴随隶书、行书等书体的应用和盛行,篆书的发展日渐式微。直至清代乾嘉之际,训诂考据之学大兴,篆书重获新生,名家辈出,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至当代,传统艺术形式全面复兴,书法进入全盛时期,特别是近三十年,篆书的专业性、群众性,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入和广泛。无论是参与人数、展示层次、研究质量,特别是队伍的迅速扩充,使得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此次展览作品既有传统的甲骨、大篆、小篆等,也有简帛书、六国文字等书体风格。作品取法明确,注重传承,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注意把握古文字的规律,又注重艺术个性的表现。借鉴姊妹艺术、其他书体的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是“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必将引领篆书创作方向,激发篆书创作热情,引发当代篆书发展趋势、风格流派、创作思潮、技法探索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漯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1987年,在舞阳贾湖村发掘出距今8000年的甲骨契刻符号,引起学术界关注,称其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这里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故里。2015年,漯河市被中国文字学会、中国训诂学会授予“中国汉字文化名城”。在漯河举办篆书展,意义非同寻常。

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各主办单位的通力协作和精心组织,得益于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漯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有关同志的辛勤劳动和周到的服务。在作品集付梓之时,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入 展 作 品

(省份按拼音排序,作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安徽  (3人)

朱子豪

刘好功

范振海


北京  (5人)

王明哲

刘权

刘宇春

杨小刚

罗青松


重庆  (4人)

刘应川

许文平

袁慧峰

黄华


福建 (3人)

王金龍

高文举

高晖


甘肃 (5人)

孙文海

赵世峰

荆立新

贺鹏

郭志福


广东 (11人

公春江

刘鹤飞

李冬娇

李艳明

吴柱擎

欧阳明钰

殷振林

梁善龙

植美强

谢德欢

蔡学仁



广西 (6人)

王铭锋

韦渊

【提名评语】

    韦渊这幅小篆作品,以清代徐三庚为基础,辅之以赵之谦的笔意,笔势灵动之中寓藏厚重,结构宽博颇显张力,关键点是把徐三庚流美有余而遒劲不足的遗憾克制住了,这是较为不容易的。我们知道,有清一代,写小篆的名家辈出,可以说方圆长短,放纵与收敛等形式,已近乎写尽,现代人欲想在小篆中取得新解,真是极其难的。作为青年作者,能潜入古,认真揣摩古帖,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揉各家之长,努力化为自身的感悟并较为完整的表达出来,这是我推荐这幅作品的初衷吧。希望作者领悟“业精于勤”这句古老而朴实的警句,不断辛勤耕耘,创作出更有穿透力的书法精品才有可能。拙言当否,还请多多商榷。(包俊宜)

李锦旺

杨世全

莫文才

蓝福茂



贵州 (5人)

王子涵

王光伟

伍长巍

【提名评语】

这件汉篆作品能够在评审中层层过关,最后进入终评实属不易。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的创作取法和作品的笔法、章法。当代诸书体创作,小篆取法相对较窄,在“流行书风”盛行的当今书坛,这位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唐宋篆及清篆,而是取法乎上,另辟蹊径,在《祀三公山碑》等汉篆体系碑帖中广泛涉猎,汲取营养,其作品表现出立意不俗、气息高古的特点。

其次,在当代重形式、搞色纸拼接的大环境下,这件作品是入展的众多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以整六尺白纸、满六行章法进行创作的作品,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自信与胆量,实属难能可贵。另外,作者用大篆和摩崖书体中惯用的裹锋绞转笔法,使创作出来的作品线质古朴苍茫,金石味道十足,的确是一件难得的佳作。

该作品较为完备的表达出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但细细品味尚有待提高的空间。如作品中墨色变化略显单一,整体对比和视觉效果不够突出;落款生硬,不够熟练,未能与正文相得益彰……诚愿作者在今后的临摹创作中,保持取法高度的同时,救偏补弊,随事干蛊,多出佳作以飨读者。(倪和军)

姜通永

谢安辉



河北 (14人)

马海波

王永亮

王建勋

王祥府

白立波

刘永清

【提名评语】

  大篆作品《明三十六字官箴》的书写,率真畅快。该作字法准确,大小兼施,偃仰多姿;线条雄强,笔势开张,既开阖参差又收放有度;节奏鲜明,情感激越;这些层面共同形成其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此其一。其二,该作经典而现代。该作字法严谨、准确,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和谐,是为其经典性;同时,作品的笔势线条恣肆,起笔收笔烂漫,字法,章法的结构参差错落,“随构赋形”,使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的意识和面貌。其三,该作品为本色的素面佳作。此作不“好色”,不拼接,不“打磨”,用长纤维云龙皮纸一次性书写完成。纸的本色略黄,半生熟,墨色沉黑又有自然变化,作者很好地运用了纸墨的表现性能,使之成为一件“素面朝天”的佳作。据统计,入展作品200余件,像这样用素色纸一次性书写完成的作品仅15件,故而难能可贵。以上说明作者具有扎实的艺术和篆书功底。

  作品中第一行“严”“而”字中的砂笔在行笔和收笔上影响了线条的质量。作品若能在起、收、行笔上、线质上、技术上再加上一些细腻的元素,会增加作品的完善度、精彩度。(傅 舟)

李侃

张永胜

张兴林

张建辉

赵淑

贺进

陶殿甲

梁辉



河南  (37人)

王自申

王兆卿

王针朋

史亚辉

吕江涛

刘文勇

刘旭峰

刘秀红

刘聚森

孙慧军

苏光武

张东升

张红杰

张灿

张怀忠

张灵伟

张青峰

张国会

张浩

陈则威

尚湘原

和万胜

周翔宇

郑文栓

郑超

侯典鑫

贺剑

顾翔

【提名评语】

  篆书,尤其是大篆采用对联书写是最佳的表现形式,但字形放大,又需要相应的技术处理,创作的难度也是同时存在的。顾翔的11言大篆对联,既有经典金文取法的影子,又有当下个人的理解和新意。整体气息纯正,金石韵味浓郁,书写笔意鲜明。字的纵距拉开,配以紧凑参差的小字行草书,纵贯其势,使通篇稳重大方,对比醒目,又缤纷错杂,视觉上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细审其字,用字准确熟练。金文中有的字如“老”“新”“玉”“品”“临”“书”等书写准确适宜,依据小篆搭配的字如“掀”“拨”“荔”“谱”等字自然协调。同时强调轻重对比和墨色的虚实变化。笔法则开合有度,曲直长短摆布适宜。阴阳虚实的变化和统一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作者深谙此理,并有上乘的表现,堪称佳作。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遵循艺术规律,特别是坚守古文字规范性的艺术理念,以及充分的自信而展现出的最佳的书写状态,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标准要求,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字态过于端正,稍欠动感和拙趣。款字稍显大些,有抢眼之嫌。相信作者经过不断总结探索,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高庆春)

徐要洲

徐艳萍

陶秋阳

龚首一

崔建军

傅昊

焦保峰

翟正炜

潘从峰



黑龙江  (3人)

李秋丽

汪占革

韩桂梅



湖北  (8人)

刘卫东

严国珍

汪招明

徐领华

高飞

唐杏芳

韩勇

颜红利



湖南  (11人)

王海文

王慧宇

宁森泉

李建栋

杨茁

张文

张文郡

陈山河

陈文波

【提名评语】

  秦简文字朴茂自然,而近年来对其研究者偏少。该幅作品取法《里耶秦简》,写得典雅、稳重,字形自然,说明该作者对该类文字的临习、研究比较深入,能够较为充分地把握这类篆书的气息。同时,作者还在墨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

  选取这样一件作品作为评委提名作品,意在引起篆书作者对秦简的关注。从学习角度讲,学习篆书应该涉猎不同种类的书体,对各类篆书风格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单单关注或者取法某一类的篆书,难免会造成视野狭窄,不易获得对比和借鉴,也会影响个人创作能力的提高。近年来简帛的创作对楚简关注较多,也出现了一定的模式化、规则化的倾向,制作意味偏浓,背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作者能够挖掘出秦简所含有的古朴典雅的气息,并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尝试,是值得鼓励的。不足之处是作者对秦简的整体表现力稍显中规中矩,笔法较为单一,在气韵方面还稍欠火候,建议作者关注该类简牍作品书写的力度、节奏的表达,进一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魏兵然)

易志斌

【提名评语】

  易志斌,湖南娄底人,是位“70后”作者。他写的自撰对联:上联为“不信诗书能兑酒”;下联为“应知俗语可成文”。从联语中不仅能够看出他的文学修养,还能够品味出他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态度以及独有的审美价值取向。

  易志斌的大篆楹联作品书写在复古竹纹纸上,篆字选用的是西周中期至战国时期的金文,从中不难看出《史墙盘》的痕迹。作品中锋用笔,沉着稳健,以娴熟的笔法和丰富饱满的墨色变化,彰显出苍劲老辣的气息和厚重豪放的视觉冲击力。

由于作者过于追求性情的表达和整体的生动,在字形的处理上略显不足,如“俗”“文”等字有些故作姿态;“应”字“厂”部撇画收尾处,力有不逮;“酒”字的三点水旁和整体风格在气韵上不够协调,古意不足,尚须再做推敲。虽然,作品在落款书法上颇见功力,但章法布局可再多些变化,这样通篇效果会更好一些。(冷 旭)

葛嘉诚



吉林  (6人)

刘仕凡

刘涤

张宇喆

陈诚

裴春雷

穆怀明



江苏 (7人)

王涛

王智

邱宏倩

陆成荣

陈泓凌

【提名评语】

  开始我看中两件大篆作品,准备提名时择取一件出来,审读后大篆作品讹误太多,致使我改变主意提名这幅小篆。陈泓凌这幅小篆,学清人而不局限于清人,而广泛借鉴铁线、汉金文及新莽权量等。最可贵的是,点画坚挺圆劲,意味清雄秀绝,功力浑厚又颇见性情。没有错别字,作品趋于完美。惟落款略显局促,是其白璧微瑕处。(韩戾军)


袁宇

徐万欢



江西 (10人)

尹彧

刘志强

肖迎春

祝越

袁长新

钱忠兴

唐黎亮

程嘉兆

谢锋

赖泽炯



辽宁 (3人)

王卫东

孙冰

赵庆伟



内蒙古 (1人)

乔海英



宁夏 (2人)

杨华

韩绍芳

【提名评语】

    韩绍芳这件篆书作品取法清人,并在时贤篆书中得到启发,用笔如锥画沙,委婉通达,圆融浑厚,并能很好的体现出篆书的书写感。在结字上能一改邓石如、吴让之等篆书喜修长取势的结字之法,而使重心下移,字势趋方,既生动舒展,又古意盎然。此作通篇391字,作者能一气呵成,毫无懈怠之笔,且篆法准确无误,反应出作者扎实的篆书功力,十分难能可贵。稍感不足,是其落款,略显板滞,且与其篆书正文似有差距。(仇高驰)



山东 (15人)

王建

冯曰昆

冯家常

成文政

刘远明

李愿基

张鲁宁

张新伟

【提名评语】

  本届篆书展评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每位评委提名一件作品,并对之进行点评。我开始看中的是两件对联作品,但一时难以取舍。心想,如果没有看到更喜欢的作品,就将这两件作品的优劣进行对比,从中选取一件。当走到最后一排时,看到地上摊开有好几件册页作品,山东张新伟的这件册页作品慢慢地进入我的视野,但犹豫了一下就走开了。走了一会心里又有些割舍不下,于是又折回去,拿起来再仔细看,觉得这件作品虽然初看不抢眼,但是经得起琢磨。这件作品写的是李商隐的四首诗。看得出来,这件作品取法邓石如篆书,其笔法精到,造型准确,线条干净,不温不火,不但功底扎实,且有一种文人书法的那种书卷气,不容易!不足的是册页封面题写的行书标题,雅气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俗气!从中可见,这位作者在行书的临习上下的功夫不够,古意不足,看不出出自哪一家。再就是落款不敢用其他书体书写,而是用和正文一样大小的篆书落款。我想可能是作者本人也知道行书是他的短板,所以还是用篆书落款。这样处理显得作品语言单一,落款之字与印章脱节,影响了作品的丰富性,美中不足。(刘德宏)

陈述林

【提名评语】

  时下习篆者,多效法时人。所谓临摹,实不过用老师的笔法抄录古铭而已,至如创作,结字用笔均不离对老师的因袭,了无古意。是篇直接取法楚简,结字较生动,行笔亦较流畅,姿致神态也能得楚简神韵。(张桂光)

郑庆海

高岩

常猛

康永

傅敦义

谢万臣



山西 (8人)

王玉璋

亢军

左晓明

李国清

张晓宁

陈彬

武政

赵毅



陕西 (7人)

范晋晋

赵鹏

贾轲敏

原康生

高拥军

景宏强

魏文强

【提名评语】

  这是评审中发现最好的一件师法邓石如篆书的作品。作者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和艺术追求,难能可贵。我们总讲要植根传统,那就真的从传统碑帖中汲取精华吧!所以,我觉得这件作品最具说服力。

  这是作者的自作诗写成的六尺直幅,内容如下:

归途雁引几多秋,孤塔悠悠雁不留。

何处夕阳生渭水,满城芳草忆秦楼。

功名老尽浮云外,灯火看残帝子州。

却望桑园听暮曲,长安日下客人愁。

  陕西作者魏文强所创作的篆书作品很显然取法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字法结构、用笔特点。

  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系邓石如62岁时的代表作。此作结体开合自如、收放随意,用笔参用隶法,圆润流转、厚重老辣。反观魏文强的篆书作品,可以看得出,作品中的“几”“多”“不”“艹”“名”“下”“人”“一”等字基本沿用了邓石如的字法结构;也有个别字如“老”字局部改变了字法,“长”字也是取法原帖“张”字的局部字法结构。作者变原帖洇渲的墨痕为刚劲的线条,可以看出是引入了吴让之的用笔特征。题款用的孙过庭《书谱》的味道,跌宕起伏,婉转婀娜,题款小字的轻松感与正文大字的厚重感形成反差,作品生动性油然而生。

  提倡纯白纸创作是近年来书坛呼吁的亮点,落到实处,我们发现比例依然较小。本届展览最终入展作品纯白色的仅有十几件。那么这件篆书就是纯白色的,只不过作者巧妙地将其划分为四条,有些模仿《白氏草堂记》的味道。

  当然,作品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途”字篆法是“涂”,“忆”的篆书字法应该是“意”,不必出现两个“心”。说明作者还需在古文字学方面要加强学习。争取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的书法艺术作品。(邵佩英)



上海 (3人)

张建春

宣家鑫

郭晓菁



天津 (6人)

刘斌

沈宪民

张志中

【提名评语】

     这是在展览来稿的复评过程中,从初选落下的作品里,挑选出的一件楚简文字四尺七言对联,经过终评与作品文字审读环节后,进入了本次展览。

  “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在春风”,本是一副老联文句,作者以楚简文字书就,其结字奇崛古朴,用笔凝练爽峻,气息生动自然,在为数不是太多的简帛书文字类来稿中,不失为一件让人关注的作品。

  作者没有用对联固有的上下联题款的格式,而是在上下联中间位置,用轻盈灵动的行书,题写了一段对先秦金石文字演变的跋语,形成作品画面轻重主次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对联楚简文字古朴优美的艺术效果。

  在入选作品登记中,得知张志中是天津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作者,我为他熟练的简帛书书写功力感到高兴,同时希望他的行草书水平更进一步,使自己的艺术风格更为完善。当然,书家的艺术追求,不仅仅体现在对全国书法展览投稿作品形式的设计上,对中国楹联特有的艺术形式的应用与尊重,款识还应在上下联的左右侧题写,其跋语内容切合主体文字则更佳。(铸 公)

赵金才

赵飚

黄立



四川 (6人)

王兴国

孙培严

吴艾伦

武斌

周源

赵绪猷



云南 (1人)

和耀荣



浙江 (16人)

王庆华

厉茉

吕德亮

汤一蓉

牟长安

陈园园

陈浩

范志超

范琼伏

施悦儿

钱丁盛

徐吉祥

黄宏祥

黄森虎

彭福云

蒋采

来源:天外天书画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