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96篇 针刺的禁忌以及要点经络气血枯竭的特征

 同人王皓宇 2021-12-24

继续上一篇195篇,有关《黄帝内经》第16篇《诊要经终论》的内容。
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外环境的“寒热”和“燥湿”呈四季的规律性变化。四季的规律性变化会对人体气血运行产生周期性的规律性运作。一般说来,春天气血从体内体外向外运行,气血主要充盈在肝系统以及主要的动脉和经脉血脉当中;夏天气血会充盈到体表,体表分支络脉都会被气血充盈;秋天气血开始从体表向体内回收,气血主要充盈在皮肤当中;冬天人体的气血回收到体内,充盈人体五脏和骨髓。
针刺的方法必须遵循血脉的运行规律。针刺有良好的刺激和疏通作用,以能刺到血脉运行较末梢的位置为准则。在血脉运行不到的位置进行针刺,会对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引起与之对应和关联的系统和组织受到损伤。
由于古代使用金针和银针,这两种针质地沉重又柔软,自带天然消毒功能。对经络气血的疏通作用非常强。质地柔软所以针要做的粗一些,一旦扎错位置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会严重“泄气”或者“伤血”,严重时会严重损伤内脏。人体的核心脏腑是不能用针来刺的,刺中后会造成脏腑的损伤。
《诊要经终论》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在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如果刺中了心脏,经气环身循行一周(一天)便死;如果刺中了脾脏,五日便死;如果刺中了肾脏,七日便死;刺中了肺脏,五日便死;如果刺中了心肺下的隔膜,当时病虽然似乎并不严重,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的准确位置,加以避开;如不知到其部位,就会刺伤五脏,称作“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防止受凉,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医生需要集中精力观察经气的变化;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摆动针头的方法具有泄邪气和散瘀结的效果;如果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防止泄气。
人体经络连接着脏腑,是气血流动的场所。如果人体的脏腑质量下降,脏腑中津血严重匮乏时,经络也会干涸衰竭。人体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如果水液枯竭,就会造成自然界失去生机。从中医和自然规律的角度看,人体的衰老不可避免,但合理的使用可以延缓衰老。疾病的根源是身体的质量变差、津血枯竭,脏腑失去滋养导致。现在医院检查到的疾病现象只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原因。绝大部分治疗是消除的疾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诊要经终论》说:“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足太阳膀胱腑连接着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从脚后侧向上遍布整个背部。从头两侧向上经过头顶一直到达眼睛。一旦精气衰竭,就会出现身背反弓,手脚紧绷而抽搐。眼睛部位的肌肉得不到膀胱经精血的滋润,就会出现两眼上翻。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表层的由气血构成的防护屏障,一旦出现了身体抽搐伴随着盗汗,则意味着人体的气血已经衰竭,生命即将结束。
人体的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身体的两侧上行到围绕耳朵一周,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人体的半表半里之间,人体皮下的腹膜,胸膜等组织依靠少阳系统的津血滋养并给予“力气”。如果少阳系统的津血枯竭,“质量损毁”,身体的网膜组织就会对脏腑和骨骼的支撑和“约束”能力下降,出现骨节松散。少阳系统和厥阴系统互为表里,厥阴系统通过眼睛后和少阳系统连接,少阳精气绝,无法和厥阴系统产生“互动”,病人就会出现眼珠无法转动,受到惊吓。少阳系统“带动”厥阴系统进行藏血和“疏泄”。人体血液无法正常向脸上分配时脸色上出现青色。人体局部的毛细血管由动脉供血和静脉回血构成,动脉供血到达局部组织后,依靠动脉供血的冲力,静脉回血再收回来。当动脉供血出现低效运行时,静脉回血也会效率降低。静脉中沉积代谢在组织内的二氧化碳、废物,则会出现青色。如果持续出现白色,则反应出供血量进一步下降。少阳系统的气血衰竭,一天半就会死亡。

人体的足阳明胃经经过了鼻子两侧的脸颊正面。当胃经中的精血枯竭后,脸部肌肉失去肠胃津血的滋养就会牵引导致面部肌肉歪斜而出现抽动,脸部得不到津血的滋养就会枯黄。人体的肠胃是人体水液和营养物质化生的“场所”,肠胃发生病变会导致人体的津液亏虚而产生内热和内风。内热和内风会进一步加剧肠胃和阳明经的衰竭,出现燥热症状。当肌肉逐渐失去津液的滋养时,肌肉便会萎缩。
人体的少阴系统居于人体的里面,主管精气的化生并滋养骨骼。如果少阴系统精气衰竭,人体收敛精气的功能就会下降,对水液的管理能力也会下降。脸色就会出现出黑色。牙齿得到不精血的滋养,牙龈就会逐渐萎缩。当人体对水液的调度能力逐渐虚弱后,就会出现小腹胀满,水液郁结在小腹上下不通,这时生命即将宣告死亡。
人体的太阴系统主管脾胃津液的调度,当脾气衰竭时,对胃的运化能力就会不足,会导致食物和水液无法经过消化而呼吸不利。经常伴随着打嗝和呕吐,肠胃的气机上逆会导致脸色发红。如果气机不上逆会导致水液郁结在腹部不能疏散分配到肠胃中去。营养物质通过肠胃分配到血脉到达皮肤毛孔,津血不能到达面部末端毛细血管就会导致面部的供氧、新陈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脸色发黑。皮毛失去滋养就会枯焦而死。
人体的厥阴肝系统主管人体的藏血,并承担人体“由阴转阳”的机能。当肝血枯竭时,人体对水液的贮存能力就会下降。咽喉出现干燥,小便频繁。内热导致出现情绪上的烦躁,舌头因为失去津血的滋养而上卷。厥阴肝经经过人体的睾丸和生殖系统,津血枯竭就会导致睾丸上缩。
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其相连接的经络的“质量”主要是由于气血的滋养来实现的。和西医相比较,中医的视角更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质量。五脏六腑质量好,则意味着弹性好、血容量大、新陈代谢丰富而又健康,其中蕴藏的“弹性势能”大,“弹性势能”大则意味着能释放和贮存的动能也充足。五脏六腑质量好,与其相连接的经络中的气血也充足,更能实现其抵抗外邪能力和维护自身系统平衡的能力。

五脏六腑精气衰竭,与其相连接的经络的精气也会衰竭。如同新出厂的橡胶和已经老化的橡胶,老化的橡胶会脆化。经络津血枯竭后就会出现干枯、收缩,如同风干的腊肉。
所谓上工治未病,疾病是长期滥用身体或老化加速导致身体质量下降的结果。懂得自然规律的变化以及了解身体的变化才是防治疾病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所谓“人人自医”既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也是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方法。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