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关于糖尿病的冷知识

 昵称14564059 2020-02-2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

约在公元前1395年至

公元前1122年的殷商时代

据甲骨文记载

当时人们对22种病有简单的认识

其中有一种叫“尿病”

由于目前缺乏进一步的考证资料

“尿病”确切所指尚不清楚

但不排除是最早认识糖尿病的记载

到了先秦时期

消渴病便成为古代最早的糖尿病病名

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的发病病因?


糖尿病一般归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

禀赋不足

古人早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即自身的遗传体质弱,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饮食失节

长期过量食用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的病机?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一则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二则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三则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而消渴病日久,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

首先,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其次,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中医如何对糖尿病辩证论治?


中医把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进行辩证论治。

  • 上消(肺热津伤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 中消(胃热炽盛)

主症: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莲、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 下消(肾虚精亏)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方药: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症,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思渺健康

——让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