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说川菜【17】

 老酷啊 2020-02-24

王宏玮/撰文

【17】

浩如烟海的微信段子,标准就是要有几个病句,几个错别字,几个错标点。缺少这几个要素,那就不是微信。贫僧也不例外,按微信标准一样不落,符合贫僧一惯低调作风。

——————————————————

话说正题。

把近代川菜的掌故逸闻这么一捋(音:lǚ),发现近代川菜在成型期,被注入了大量外菜系的优秀基因,采取了要么移植,要么仿制,要么嫁接的学习手法,产生了大量在今天被视为传统的川菜,似乎感觉川菜的血统似乎不太纯正,怎么看,怎么像隔壁的老王。

事实上,倒也并非如此,只是很多菜肴被我们跳跃了没提。比如合川肉片,合川的。涪陵榨菜,涪陵的。棒棒鸡,乐山的。水煮牛肉,自贡的。醋熘鸡,重庆的。灯影牛肉,达县的(一说重庆)。

但是确实,外来的名菜,并不少。

当年,在麻婆豆腐爆红的时候,还有一道菜,与之齐名,号称“南慕容,北乔峰”,名字叫“八宝豆腐”

八宝豆腐出身不凡,远不是草根之流的麻婆豆腐可比拟,据袁枚考证,它是清朝“圣祖赐徐健庵尚书”的秘方。因为是秘方,只在私下流传,估计着是传儿不传女的绝密级别。据说,为了得到这个方子,徐尚书光打点御膳房就花了一千多两银子——这是多少钱呢?给个参照物,红楼梦贾府里的公子小姐,一个月的月钱也才二两银子,一千两,相当于要连续不间断的领上42年,差不多是普通人一辈子的工资收入。

袁枚是清朝乾隆年间比较有名气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但是,对于餐饮人而言,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或许应该是因为商业策划需要而随笔编撰的《随园食单》,这本书,号称中菜圣经,问世之初,便举世闻名,从琉球等海外专程前来购书者,络绎不绝。所以,袁枚的考证,相对还是比较靠谱的。

八宝豆腐里的八宝,是一个在各地菜肴里出现频率都比较高的词。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八宝呢?

答案很尴尬,名为八宝,其实内容并不相同,同样都是秘书长,烹饪协会的秘书长跟联合国秘书长就远没法比。

菜肴里的八宝,一般指八样辅料——不能把主料算进去。在八宝豆腐这道菜里,八宝分别是桂圆、白果、核桃、板栗、杏仁、火腿、猪肘和鸡皮,有荤有素,算是符合均衡营养的科学饮食观。

重庆白市驿板鸭也是一道传统名菜,据说制法,来自《醒园录》。而亲民的蒜泥白肉,则源自满族的“白切肉”。

关于蒜泥白肉,在十年前,曾经意外走红,当时有个颇具形式主义的名字“晾衣白肉”——那年,我在《四川烹饪》工作,与同事去雅安采访,其间见到一款菜肴,摆盘时,用食材搭建了一个类似农家晾衣服的架子,上面挂满供食原料。回到成都,同事与大厨闲聊此事,遂被仿制,此后流传于各地,并冠名“晾衣“——事隔多年,当年在雅安见到的菜肴叫什么名字,已经模糊不清。


    樟茶鸭子,是川菜的另外一道名菜,他的出现,与黄晋临有关。

黄晋临,属于近代川菜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般的人物,有许多传说。

传说之一,说他本是个县官,或许是厌倦了官海沉浮,尔虞我诈,或者是这人情操高雅,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挂印辞职,回到成都洗手作羹汤,开了一家后来被写入川菜史的“姑姑筵”。

另一种说法,说黄晋临是个御厨,技术高超,就是满汉全席也不在话下。因看不惯慈禧败家,愤而辞行,回到成都开餐馆,自己当首席执行官。

事情到底如何,现在弄不太清楚,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家伙一定是个社会名流。李宗吾在《厚黑学》里对他有所记录,并邀请他加入“厚黑教”,死后安享冷猪肉。

据北京饭店考证,川菜里著名的“樟茶鸭子”也是仿制品。那一年,黄晋临在北京御膳房掌管慈禧太后的工作餐,学到了用福建漳州茶叶制作的“熏鸭”。因为慈禧这个败家娘们特别喜欢“熏鸭”,故而出名。

黄晋临仿制后,改用樟木为熏料,于是更名樟茶鸭子。但是北京饭店在自己出的菜谱里,一直坚持使用“漳”字。

上述资料,来自熊四智教授的研究。熊教授生前(1937年7月——?)号称国内餐饮八大金刚,一生著作颇多,很多都被推崇为餐饮工具书。所以熊四智教授的说法,多为行业公认。

关于熊老,我们在当代川菜部分进行解说,今天,就先到这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