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必求其本·中医“治咳不专在肺”数则

 象行生 2020-02-24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

明得固中趣,方是医中杰。

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

 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清·俞廷举

这首诗出自清代医学家俞廷举《金台医话》,讲的是治病要找到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不能仅仅根据发病时的表象就作出判断,要根据病者的体质状态,是否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因寒致病还是因热致病,是引发宿疾本伤还是感染时疫等等因素要判断清楚。

还要知道,有些人发热怕冷,有中气虚弱的原因,有因为风寒,有因为热,看起来表面症状一样但是内部的致病原因不同。导致起病的究极原因,就是病根。所有的疾病不外乎:表、里、寒、热、虚、实,这六个方面。要明白这六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表有表症,里有里症,寒热虚实无不皆然,六者相为对待,原冰炭不同,辨之亦异。”如果得病的初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疾病深入内里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够找到病根,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得要领。

但是只有“虚实”二字最为重要,需要第一时间辨明。最难以治疗的疾病,是元气虚弱,这时虽然身体有邪气,但是不能攻伐,但是不攻伐邪气又不能破除,这时是最难以下手的。需要仔细观察,使用攻伐的方法时使用补益之药,或者用补益的方法使用攻伐之药,这样才能在保护元气的同时攻伐邪气,治疗才算是完善。时常看到,有得小病的人因为医生不明病根,而耽误的病情导致疾病加重,其原因就是不知道治病的重点在于清楚病根。

清代名医臧达德认为,治疗咳嗽不能仅考虑治肺,而要从表及里明白根源在于脾和肾,要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的补脾益肾。

他在《履霜集》中说:咳为无痰而有声嗽为有痰而有声其要皆主于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又不专在于脾而反归重于肾脾者肺之母也肾者肺之子故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也,如外感风寒而咳嗽,今人率以麻黄、紫苏之类发散表邪,如果系形气、病气俱实者,一汗而愈;若形气、病气稍虚者,宜以补脾为主,而佐以解表之药,何也?脾实则肺金有养,皮毛有卫,已人之邪易出,后来之邪,无自而入矣,若专解表,则肺气益虚,腠理益疏,外邪乘间而入,何时能已也,须以人参、黄芪、甘草补脾,并桂枝以驱邪,此不治肺而治脾,虚则补母之义也。《仁斋直指》云:“肺出气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脏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当以六味肾气丸主之勿徒从事于肺,虚则补其子也。

清代名医陈廷儒认为:肺为五脏华盖本内清虚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有外气而嗽者有内伤七情六欲而嗽者。治者先其所因。”“咳嗽虽责之而治法不专在肺。诚以咳嗽受病处不尽属于肺也。

他在《诊余举隅录 》中记载了几则治疗咳嗽的医案:

一则:癸已年冬天我住在天津。高诚斋的妻子早晨起床后就开始咳嗽,到了晚上更加厉害,连续咳嗽不停。找到他看病,他切脉发现,脉象浮虚细数,知道咳嗽是因为风寒困在体表,阳气郁积在胸部,不能正常的疏泄导致的。于是用利膈甘草汤来治疗(人参1两(去芦头),前胡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诃黎勒皮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桂心半两,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茯苓1两。喝下去后就咳嗽即止。

二则:曹某,每天下午经常咳嗽,病了一年多也没有治好,向我寻求治疗的方法。切脉后发现他有阳热隐藏在肺部,因为下午阴气旺盛,压制不住阳热,所以阳热上冲肺部导致咳嗽。这个症状是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所说的:火郁之干咳嗽。是非常难治的病。我采用杞菊地黄为主方,加减治疗,曹某服用了十多剂病愈。

三则:丙申年冬天,我又回到天津居住。周青莪得了咳嗽的病,非常严重,咳嗽一整夜,睡不着觉。找到我看病。我切脉发现六部的脉都是细数,只有关尺的脉按着有力量”由此知道是大肠经有温邪肺与大肠相表里,温邪袭肺经而导致咳嗽。于是采用芩知泻火汤”(黄芩、知了、甘草)为主方加减,周青莪服用十多剂病愈。

四则:丁酉年夏初,江镜泉半夜子时之后,到中午之前咳嗽,并且周身筋骨酸痛,没有食欲,精神疲惫。我诊断后发现脉象缓慢微弱,知道是脾胃虚弱导致咳嗽,我使用理中汤”(党干姜甘草(炙) 白术各9克加味温补脾胃后病愈。

总结以上的治疗经过,发现咳嗽有因为风寒,有因为实热,有因为虚弱,虽然原因不同,但是找对病因对症治疗,药到病除。

现在的人只知道咳嗽是因为肺,只要是都用温辛解表的药物治疗,但是并不完全对症,导致咳嗽长久不好,最后形成顽疾,仍然把原因说成是肺气弱和肺阴不足。但是,没有想过是因为用了温辛的药物而导致肺经受伤的缘故,如果能够知道治肺要多方面思考找准病因,那么咳嗽早就能治好了。

原文如下:冬寓天津。高君诚斋之室,晨起即嗽,至暮尤甚,连咳不止,往诊。切其脉,浮虚细数,知是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胸中,不泄越所致。用利膈汤煎治之,下咽即安。又曹某,每日午后,多于咳数声,病已年余,问治于余。切其脉,六部中惟左尺沉按数,知阴分至深处,有宿火内伏,故午后阴气用事时,上冲于而咳。朱丹溪所谓火郁之干咳嗽,症最难治也。余用杞菊地黄意,加减治之,十余剂而愈。丙申冬,余又至天津,周青莪患咳嗽症甚剧,终夜不得卧,来速余诊。切其脉,六部细数,关尺按尤有力,知是大肠温邪,上乘于肺而咳,而芩知泻火汤加减,十数剂而治愈。丁西夏初,江君镜泉,子后午前咳嗽并见筋骨酸痛,食少神疲等症。余诊之,脉来缓弱,知是脾虚侵,用理中汤加味,温补而愈。此数症也,或表或里,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如法施治,应手奏效。故先哲有言,咳嗽虽责于肺,而治法不专在肺。诚以咳嗽受病处,不尽属于肺也。今人知咳不离乎肺,凡见咳嗽,即以辛药治之。一切咳嗽不因于者,缠绵不已,永无愈期,迨至劳症将成,乃归咎于肺气不充肺阴不足。今试问气何以不充,阴何以不足?非缘过服辛肺经受伤之故欤!使能先其所因,不沾沾于治肺,则咳早平金不受困,其得失为何如耶。

                 愿见者安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