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状元不如落地秀才?“读书无用论”可以休矣

 梧桐树边羽 2020-02-25

有朋友提问:国家需要的人才为什么凭着一纸试卷匆匆确定?人的才华真的可以在试卷中展出来吗?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典型的错误。谁告诉你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凭着一纸试卷匆匆确定的?

国家需要的人才为什么凭着一纸试卷匆匆确定?

哪些人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公务员?军人?目前能想到国家不可或缺的就是军政成员。军队招兵有各方面的要求,唯独对学历要求不算高。考入军校又另当别论,但是也必须首先经过部队的体测,甚至还有政治面貌等多方面检测,说凭一张试卷匆匆确定,就有点胡乱说话了。

而公务员考试也绝非就是一次考试能决定的。至少报考条件就限制了必须首先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的教育,而在每个阶段的考试可以说数不胜数,光高三一个学期的考试卷子就是几千,这些都是你在成为国家需要的政府人员的公务员考试之前必须要一步步熬过来的。我们在一次次考试中不断提升自己,而国家和教育机构也在一次次考试中考核我们,最终这一切都随着学生档案成为文凭的附加证明。

一纸文凭、一张试卷不能证明你的性格和处事能力,但绝对能够证明你的学习能力。

不论国家需要的人才,还是一个公司,一个用人单位,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学习型人才,但是不能学习、不会学习的人,即使有其他偏才,也未必能在现代社会竞争下成为栋梁。考试筛选上去的,未必都是人才,但在学习能力上是高的,被考试筛掉的,则更加未必是人才,还学习能力低下。

这是一个大数据问题。通过考试的学习能力更强,未通过的则相对低下。

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只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基本能力。

作为一个和你未曾谋面、对你不熟悉的用人单位或者国家机构,不通过考试,还有什么方式来决定是否用你?

通过了考试,也不过是进入最基层,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尚可,具有在国家机构或者用人单位继续向上发展的潜质,至于发展得怎么样,为国家能做多大的贡献,就决定于你的真实能力水平。

但是学习能力差,真实能力水平大多也就尔尔。

我们剥离社会关系、后台等其他不确定条件,在年轻学子如过江之鲫的时代,一纸考试就是一道拦河坝,筛选出能跳上龙门的人,至于跳上去之后,同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你跳不上,就不具备最初的能力。既然想去吃这碗饭,又抱怨人家设置的选拔方式不合适?真以为这世界是围着你转的吗?

人的才华真的可以在试卷中展出来吗?

人的才华当然可以在试卷中展现出来。

进入社会后,我们面临的试卷都是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初高中教育那种普适性的基础知识。那么作为一个要在这个专业里混生活的人,你连本专业的考试都应付不了,不具备基础技能,谈什么才华?

人到了一定年纪后,才华就会方向性固化。你选择了某个专业,那么你的才华只能是体现在你的工作之上。做文科的,才华就在于博览群书,下笔有神;做研究的,才华就在于课题创新,项目开拓;做测量的,才华就在于经验积累,设备发明。

我们要清楚一点,成为社会人,才华不再只是诗词歌赋。当然如果选择当诗人,那才华自然是诗词歌赋。

那么,这些细化的,标准的学科、学业能否在试卷中展现出来?

当然是可以的,专业的笔试、面试就是为此而生的。

你去报考生物研究,却抱怨诗卷没有展露你诗词歌赋的机会;你去应聘报社编辑,却抱怨试卷没让你展现你的歌喉,那是谁的问题?专业考试当然不会给你机会展现这些无关紧要方面的才华。

在现实生活中,你这不是神经病吗?

读书无用论

每到高考临近的时候,网络上就会流传一种“读书无用论”,并列出很多例子来佐证,说明读书的,成绩好的最后在社会上远不如成绩差的。

有没有这种现象?当然是有的。社会的道路千万条,并非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这几年特别流行的是这样一张图片,就是举出清朝的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进行对比。对比是很强烈的,因为身为科举状元我们知道的不多,但是落地秀才却个个名声大噪,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这种说法和例举相当具有迷惑性。

但是我们要搞清楚,其实这是完全没有逻辑性的对比。我们用来安慰一下高考前的小孩和家长是可以的,但是要真的相信这个,那就是个白痴。

所幸我见过不少家长虽然很推崇这种说法,但是该补课补课,该陪读陪读,实际上在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毫不含糊。可见这种说法,只怕连安慰的作用都起不到。

那么这种看上去好对的说法问题到底在哪儿呢?

幸存者偏差

这也是我们最近在网上经常看到的一个词汇:“幸存者偏差”。

这两份名单,完全不是随机选取的。第一份名单是全部科举状元,而第二份名单则是根据知名度刻意选取的。这是统计学上的一大错误。

要真正作比较,只能拿全部科举状元和所有落榜学子来进行对比,哪来可比性?状元几年才出一个,而每年落第的学子成千上万,在这巨大的基数中,才出现这么几个功成名就的人士,这个成功率实在是低到可怜。

不完全逻辑推导

我们经常喜欢说某某某成功前曾经如何吃苦,最后终于功成名就,我们要想像他一样成功,也要一样地吃苦才行。这其实是逻辑思维不紧密的逆向推导。某某成功前确实很吃苦,但是他的吃苦是否真的是他成功的必然和唯一条件?

很显然,是必然条件,但绝非唯一条件。他的成功与吃苦有关,但也和其他更多不确定因素有关。一个人成功,说不定最后还是一份运气才是关键。谁知道呢?所以我们不能从他成功倒推出吃苦就能成功,也不能说有运气就一定成功。

同样的道理,那份名单上的成功人士其实和他是否考了状元、是否落榜其实并没有紧密的关系。他们本身的才能、学识、胆魄、机遇等综合因素才是主要原因。

如果要是这样不完全推导的话,我们还会发现第二份名单上曹雪芹贫困潦倒,孤苦病死;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李渔晚年长期奔波,病死雪夜;顾炎武不慎坠马,呕吐不止而死;金圣叹获罪叛逆,身首异处;吴敬梓贫困绝粮,病饿而死;洪秀全事败绝望,在惊惧中死去;袁世凯被全国声讨,抑郁而终,骂名流传……

我们是否能根据这些得出结论:落榜者没有一个好下场?

当然不行。所以落榜与成名没有关系。同样,不读书和成功更没有关系。甚至不读书,会大幅度降低成功的几率。

读书无用论可以休矣。

通过考试只是进入门槛

那么读书的结果如何检验?不用一纸试卷,还用啥?

人在专业方面的才华以及学习能力绝对是可以通过试卷检验出来的。

国家需要的人才绝非一次考试就匆匆选定的。能够走到那一步的都是人中龙凤,这个不用怀疑,我们只需要看每年的一本率就大概清楚,更不要说极难挤过去的公务员考试了。

即便成功鲤跃龙门,能否笑傲九天就还得看其他方面的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