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小说创作

 老朽颂明 2020-02-25


                 颂明

我从来没相信过“作文法”、“小说创作法”之类的东东。

但是,小说创作也是有规律的。我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对小说创作规律的认识。

小说创作,说到底无非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景)中,把人物放在情节之中展现其个性。”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所谓特定环境就是历史的大背景之下的人物所赖以生活的小环境。

环境之中,人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人对于环境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事情,不同人的应对就不一样。你写出了这个“不一样”人物就活了。假如都“一样”了,那就是“概念化”、“标签化”了。

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物连续的、系列地应对客观环境的过程,就是情节。在小说中,所有的事件都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所谓人性就是人应对客观环境的表现方式的总和。人性总是具体的人性而不是抽象的人性。对同一个人来说,人性既有统一性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你把变化的原因及过程写清楚了小说就生动了。

如何才能教好写作课?这才是重点。

关于教学,有两个经典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小学课本中的《鲁班学艺》。鲁班的老师教鲁班学艺的方法很死也很简单,主要就是拆模型、装模型。让鲁班在拆装之中领悟建筑之道。

二是初中课本中的《卖油翁》。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就是经验之谈。熟能生巧是学习的一般规律。

我学写小说是下过苦功夫、笨功夫的。就是看过电影或者电视之后再用文字把故事写下来。让画面和文字在大脑里互相转换,坚持数年。所以我现在看到现实中的场景就很自然地转化为文字。看到书本上的文字很自然地转化为画面。

我不大相信所谓的“灵感”。灵感其实是积累了大量素材之后大脑产生的一种融会贯通的“顿悟”现象。假如你大脑之中空空如也,就一定不会产生灵感。你压根没灵感闪现又如何能捕捉到呢?

你要想写好人物就必须熟悉各种人物。熟悉不同人物言行举止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你可以不认同、不去做但必须熟悉、理解你笔下的人物。你只有熟悉了他们才能够理解他们,只有理解了之后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作家笔下的人物并不是作家可以随心所欲操纵的,而是只能依据人物自身必然的发展去描摹、去记录。

学习小说的结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读小说,读经典的小说,分析别人小说的结构方法。这样在自己创作时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作家都有丰富的阅读经历。

深入生活是创作不二的法则。你对生活理解的程度决定着你的创作高度。就写作课的教学来说,不要单单去灌输理论和技巧,而要立足于观察生活以及对于作品本身的阅读和分析(是自己分析不是老师替他分析)。在课堂之中无法直接深入生活,简便的方法可以用“再现”的方法锻炼写作能力。比如放一段影视片,让学生用文字再现,或者以此为素材进行再创作。这与鲁班拆装模型的方法很接近,很有效。也可以让学生记录一些场景夯实文字表现的功底。这与福楼拜教莫泊桑的方法相近,也相当于美术教学的“写生”。

总而言之,写作教学要避免空对空而必须立足于写。在阅读基础上的作品分析是一种写,再现影视情境是一种写,观察描摹现实场景是一种写。三者结合就把写作教学落到了实处。不写,所有的教学都落空了,只会培养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坏毛病。

                  2020225日星期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