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徐州城非彼徐州城,东汉末年曹、陶、刘、吕争夺的到底是哪里?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2-25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汉朝中央的控制力逐渐衰弱。东汉政府不得已将兵权下放到地方,各地的刺史、州牧、太守、县官很快实现了自身的军阀化。成为了一方诸侯后,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诏命也开始阳奉阴违。当时中央内部十常侍等宦官与何进为首的文武大臣势如水火,互相攻杀。这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董卓入京,袁绍讨董,中央政权的法理基础被破坏殆尽,汉献帝也成为了一杆大旗为各方所争夺。后来曹操的势力崛起,先是在刘岱之后继承了兖州刺史的位置,而后就开始了针对徐州陶谦的征伐。这一段也是《三国演义》以及各部电视剧版三国演义的重要内容,包括了报父仇曹操出兵,陶恭祖三让徐州,吕布命殒白门楼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曹操、陶谦、刘备、各方势力相继在这片土地上粉墨登场。而这些情节之中都隐含了一个地理问题,就是徐州城的概念。在如今的社会中,徐州是一座具体的城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著名的淮海战役就是在此附近展开。各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也都引入了“徐州城”的存在,可是真实的东汉历史上却难以找到名叫“徐州”的城市,这到底是何原因,且待笔者慢慢道来。

此徐州城非彼徐州城,东汉末年曹、陶、刘、吕争夺的到底是哪里?如今美丽的徐州市

历史上真实的徐州刺史部

从历史上看来,徐州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时提出的名词,《汉书·武帝纪》载:

“(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师古曰:“《汉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十三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当时的刺史并不是行政官吏而是监察官吏,徐州刺史部有郡、国五,县、邑、侯国六十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徐州里面主要的郡国有:“东海 琅邪 彭城 广陵 下邳”。东汉时期的刺史一职已经出现了地方官的特征,负责考核刑狱,赴京上计。如《后汉书·百官志》记载:

“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

由于权柄过重,东汉时期的刺史已经可以节制各州中的郡太守,俨然已经是地方大员。徐州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的徐州陶谦早年跟随皇甫嵩东征西讨,先拜徐州刺史。后又大破徐州黄巾军,恢复了徐州的安宁,朝廷因此册封他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而他的治所据史书记载应该设置在东海郡下的郯县,整个徐州境内并无一城叫做“徐州”。下邳郡内虽然有徐县,但是却并没有刺史治所的字样。所以,我们由此可知徐州当时的刺史治所为郯县,并非徐州城。那么,“徐州城”就应该是一种文学语言,事情确实如此吗?

此徐州城非彼徐州城,东汉末年曹、陶、刘、吕争夺的到底是哪里?青、徐、兖、豫四州刺史部

如今所有三国题材的影视版本大多都是来自于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他在《三国志》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文学想象和特殊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恢宏的的三国画卷。在《三国演义》原文中,确实出现了“徐州城”的概念,在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中写道

“是日玄德、张飞引一千人马杀入曹兵寨边。正行之间,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拥将出来。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勒马大叫:“何处狂徒!往那里去!”张飞见了,更不答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

这一句应该就是后来版本所演绎的根据点,那么为何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呢?这主要还是与中国古代地理历史的沿革有关。

罗贯中笔下失误的内在原因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地理因素占主导。中国的地理行政区划实际上变化非常频繁,因为王朝内的政治演变、王侯分封、旱涝灾异等原因,各地的行政名称和行政区划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动。而名称更是非常频繁的更改,有时同样的名称指代的却是不同的地点。比如西汉时期的淮南国短短数十年内就多次进行更改,最早的淮南王英布、刘长时期拥有九江、庐江、豫章、衡山四郡,后来到了淮南王刘安时期,淮南国就仅有九江郡一个郡。虽然名字还是淮南国,可是势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在西汉一个朝代中就有如此大的变动,更何况从东汉末到元末明初长达千余年的岁月中,出现变化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三国中后期,“徐州”一词正式作为城池名字出现,后来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到了元代,徐州已经是归德府下辖的四州、四县之一,属于元代基层的“下州”。因而,在当时人的意识中将徐州视为一个城市也是情有可原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徐州刺史所在的城市称为徐州城想必是受到了元代地理政治的影响。再加上罗贯中本身并无功名,不是皓首穷经的学究,对于历史的细节可能掌握得并不全面。而且元末明初,诸侯纷乱,教育体系也被破坏。所以,罗贯中将东汉徐州治所误认为“徐州城”,笔者认为也在情理之中。而元代的这座徐州城也就是如今徐州市的前身,汉代称作彭城。

此徐州城非彼徐州城,东汉末年曹、陶、刘、吕争夺的到底是哪里?徐州城实际是彭城

说起彭城大家想必不会陌生,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国都就在彭城。在这座城池之下,项羽以数万骑兵大败汉高祖数十万兵马,一举而震惊天下。彭城也有了“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的称谓,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又距离西汉帝乡沛县很近,汉六年汉高祖就将该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楚元王刘交进行管理。彭城在地理上位于泗水之滨,易守难攻,再加上河水的滋养土地非常肥沃,是真正的富饶之地。在东汉末年的史书上记载“彭城有铁矿”。这说明,当时该地区的冶铁工艺非常发达,掌握这里就可以拥有丰富的武器资源和甲仗补给,也是兵家重地。

此徐州城非彼徐州城,东汉末年曹、陶、刘、吕争夺的到底是哪里?影视题材的误解也多出于《三国演义》

此外,罗贯中将“徐州城”(彭城)误会为徐州治所还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东汉时期,徐州的政治地位非常独特。青、徐、兖三州是黄巾军肆虐最为猖獗的地带,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派遣陶谦这样的精兵强将驻守徐州。加上徐州连通南北各州,东临大海有鱼盐之利。这也是曹操、刘备乃至后来的吕布激烈争夺徐州的原因,控制徐州曹操可以将其与自己的兖州地盘连成一体。刘备、吕布可以获得四通八达的安身立命之所。因而,各方势力都不肯轻易放弃徐州各郡。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晋朝的统一,国家的政治力量倾斜发生了改变。五胡乱华之后,徐州饱受战争摧残,是汉赵、鲜卑慕容氏争夺的重点地区。隋唐之后,关中本位政策致使国家的核心区落在了关中地区,像徐州(彭城)这样的郡县逐渐落於下风,政治地位是在不断的矮化。五代时期,徐州除了治所彭城之外只有六县。从汉代独领六郡到五代时期自领六县,差异之大可以说的上是天渊之别。到了元代,徐州被定义为下州,“彭城并录事司并入州”,彭城一词就被历史所淹没了。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通篇都没有出现过彭城一词,这都是因为徐州(彭城)地位的逐渐降低所导致的。

明清小说对于文学界与史学界的影响

罗贯中这样的笔误情况并非个例,明清时期“小说”这类题材是文坛上的主角,但大多都不甚严谨。而历史小说在元末明初的社会上有着广泛地读者受众群体,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四大名著》中即使是神魔小说西游记当中都有着与现实非常贴近的历史背景,唐太宗与玄装法师这两位在历史上真实出现的人物为《西游记》介入了一个恢弘的盛唐时代。此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更是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因素,这也是这些小说延续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不过,文学形式是轻松而飘逸的,但是历史学却是严肃而认真的。也许就是因为社会上“以文代史”的情况越发深重,普通人将话本、戏剧、小说当中的历史故事当做了真实的的历史事件而加以流传。所以,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细致严谨著称的考据学派,特别是乾嘉时期的考据流派可以说的上是入木三分,将每一个历史细节研究深入,但求“无一字无出处”。这样的学术氛围很有可能也是有鉴于文坛的情况应运而生的。自此历史学打下了以考证为主的研究风气,文坛的历史类著作也是方兴未艾。两条大道并行不悖,为中华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徐州城非彼徐州城,东汉末年曹、陶、刘、吕争夺的到底是哪里?乾嘉学派蔚然成风

综上可知,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两汉时期的徐州刺史部的治所郯县到了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中变成了“徐州城”。而该“徐州城”应该是东汉时期徐州下辖的彭城。在罗贯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只存在归德府下辖的徐州城,“彭城”一名也已经并入了徐州城的称谓之中。这主要是因为从汉代到宋代,这一地区的政治地位下降所导致的。虽然这是《三国演义》中一个细小的历史误会,但是对于后世的文学界和史学界有重大影响。《三国演义》的脍炙人口揭示了明清时期文坛历史小说的发达。为了匡正某些历史细节,史学界内也掀起了考据之风,乾嘉学派就是当中的佼佼者。这两条大道上能人辈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历史学严谨学风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三国演义》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