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的灸法、现状及家庭艾灸方法

 我的春夏秋冬 2020-02-25

何为灸法

灸法,是指用艾火长时间的熏灼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利用产生的温热和气味的刺激,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

灸法的特点

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它的特点正是在于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灸法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它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比针法更古老。

对于使用针刺、药物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证,采用灸法往往奏效或获奇效.

正如《医学入门》中所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故灸法己成为针灸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我国晋代医家陈延之说:“夫针乃师行,其灸凡人可施。”她以简、便、奇效。而傲立中华医林。

关于灸法的记载文献

关于灸法的文献记载有很多,最多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也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

此后历朝各代,都出现许多涉及灸法的的医学著作。晋代皇甫谧《甲乙针灸经》、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明朝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李学《针灸逢源》、吴谦《医宗金鉴》、瘳润鸿《针灸集成》等无不注重灸法,祥述灸法,倡导灸法。可见历代对灸法的重视。

随着灸法的发展,历代也出现不少专著。曹翕《曹氏灸方》、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宋朝闻人耆《备急灸法》、庄绰《膏肓腧穴灸法》、西方子《明堂灸法》、元代窦桂芙《黄帝明堂灸法》、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雷丰《灸法秘传》。

历代以方药著称的医学大家也非常提倡,使用灸法。如医圣张仲景,晋代陈延之,宋代窦材,元代李东垣,明朝张景岳,清代叶天士。

灸法源于中华,创福世界。灸法传到日本,受到朝野重视,相传不绝,也有许多灸法专著。《灸法口诀指南》、《秘灸》、《灸点图解》、《名家灸选》、《万病奏效灸疗法》、《灸与针的效用》。可见灸法应用之广,流传之盛。

现代致力灸法研究的医家更多,如南京邱茂良《中国灸法大全》、安徵周楣声《灸绳》,山西谢锡亮《灸法》等等多不胜数。

灸法的现状

灸法起源于远古,盛行于秦汉,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晚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事业得到关注,尤其是针灸这一古老的疗法到达了空前的发展。

艾灸疗法到了清代中后期逐渐走向了衰退。因为清代后期,道光黃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剌火灸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的理由,下令禁止太医院等官方机构用针灸治病,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中医学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中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自20世纪50年代起,灸法又开始引起医学界的注意。60至70年代,有罐灸法的临床报道急剧增多,据统计这一时期单纯用灸法或以灸法为主的治疗病种就达100多种。

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灸法的宣传和使用上,被各种光电发热的理疗仪器代替了灸法,致使传统的灸法跌入了历史以来的最低谷。然而,仪器作用的灸法与传统的灸法在功效上是不能代替的。灸法所产生的功效来自于艾火自身的神奇(艾产生的热能和药理作用是其它发热的物质不能代替的)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人口的老龄化社会,如何延缓衰老、健康长寿,避免化学性药物的危害等问题,使人们重新审视评价传统医学,一股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疗法的热潮正在兴起。在预防医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艾灸这个且有简、便、廉、效的绿色疗法,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疗法。

近几年来,随着保健行业的成熟,许多中医传统的自然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灸法也火热起来,专业的“灸疗养生馆”也多了起来,艾灸这一传承几千年的绿色疗法又焕发了新的光彩。

灸法用的材料为何必须用艾草?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燃烧陈年艾绒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功效强劲,起到温通经脉、驱散风寒的作用。若用普通火热,则仅觉表皮灼热而不会有通窜的感觉,也起不到温通透窜,驱散风寒的作用,自然界只有艾具有上述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艾燃烧时产生的热谱和光谱,与人体相近,可以与人体气血产生共振。能释放出一种适合人体治疗的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能量,改善和修复病灶。

灸法的功效作用

灸法是通过温热方法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失调的治疗目的。经络者、运行气血之通道,外达肢体,内连脏腑。不可不通。因此其适应证十分广泛,各科急、慢性疾病,都有灸法的适应证。

归纳起来有下列作用:

1、回阳固脱,复脉救急。治疗虚脱,脉微欲绝的危急证。

2、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治疗因风寒湿引起的经络痹阻,寒则温之。

3、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治疗风寒侵袭体表的外感病。

4、活血化瘀、温通经脉。治疗跌打损伤,各种痹证。

5、升提中气、固胎止漏。治疗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崩漏日久不止。灸法对气血的运行能起到推而上之的引导作用。灸百会升提阳气。

6、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治疗各种冲任不顾而致的横生倒产、胎位不正等妇产科疾病。

7、温补脾肾,培益二本。人体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彰,失其所则体弱而寿夭。灸法具有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的功效。治疗久泄,久痢,遗尿,遗精,早泄,阳痿,宫寒不孕,痛经,闭经等由阳气虚弱引起的病证。

8、强壮元阳,祛病延年。无病自灸可预防疾病,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足三里,虽不能保你长生不老,但可保你延年益寿。

近代对灸法的作用研究。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功能。对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明显提高白细胞、血色素、红血球、血小板。降低胞固醇,减慢血沉沉降速率,缩短凝血时间。能明显调节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总之,灸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科,老少皆宜,总的原则是阴、里、虚、寒多灸,阳、外、实热少灸。

艾灸经典语录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人难免生病,大病小病都是病,吃药不能好的,打针不能好的,可以(建议)使用艾灸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七年的疾病,需要用三年的陈艾进行艾灸。(一般用三年陈艾绒即可)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三里,就是足三里穴位,人体的一个保健治病的大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若要想保健,治疗疾病,需要常灸足三里穴。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 陈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31.“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适用于家庭的艾灸方法

1、悬灸

2、器具灸

八穴养生灸法

1、神阙穴。脐通百脉,灸通全身。

2、关元穴。艾草灸关元,能活九十九。

3、中脘穴。胃不和则寝不安。

4、膻中穴。灸膻中,理气又轻松。

5、大椎穴。风入大椎,犹入骨髓。

6、灵台穴。灵台一通,背脊不痛。 7、命门穴。命门灸,补活力,助肾气。 8、足三里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