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70五常政大论诗解9治法《类经》张景岳24卷14天气地气制有所从

 琴诗书画情 2020-02-25

《黄帝内经素问》70五常政大论诗解9治法《类经》张景岳24卷14天气地气制有所从

题文诗:

补上下者,顺和从之;治上下者,逆之反之;

寒热盛衰,适情.上取下取,上吐下利,

内取外取,内服外用,以求其过;因其强弱,

浓薄,胃浓色黑,骨大肉肥,能毒厚药;

胃薄色浮,骨小肉瘦,不胜毒者,以薄药.

标本气反,病上取下,病下取上,病中傍取.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消以去滞,削以攻坚,上实宜吐,下实宜下,

补正不足,邪泻有余,久病新病,法同一,

不实不坚,且聚且散,无积求脏,虚则补之,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

无伐天和,盛盛致邪,虚虚失正,遗人天殃,

绝人长病.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

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气,

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黄帝内经素问70五常政大论诗解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病。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善。

《类经》张景岳2414天气地气制有所从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此下皆言治法也。补者补其不足,治者治其有余。上谓司天,下谓在泉。从之谓同其气,如以辛补肺,以甘补脾之类是也。逆之谓反其气,如以苦治肺,以酸治脾之类是也。当各以病之所在,随其寒热盛衰之宜而调之也。)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上取下取,察其病之在上在下也。内取外取,察其病之在表在里也。于此四者而求其过之所在,然后因其强弱,以施浓薄之治。若其人胃浓色黑,骨大肉肥,此能毒者也,宜治以浓药。若其胃薄色浮,骨小肉瘦,此不能毒者也,宜治以薄药。能,耐同。)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谓如阳病者治其阴,上壅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谓如阴病者治其阳,下滞者宣其上也。病在中,旁取之,谓病生于内而经连乎外,则或刺或灸,或熨或按,而随其所在也。)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此即《至真要大论》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义。凡药与病逆者,恐不相投,故从其气以行之,假借之道也。)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消以去滞,削以攻坚,上实者宜吐,下实者宜下,补因正之不足,泻因邪之有余;但此中用有缓急,治有先后,而病之久新同其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