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考核标准

 全优绩效 2020-02-25

绩效考核数据的收集核实提报的第二步,是KPI考核落地实施,在一个绩效考核周期结束之时,各种数据提供部门需根据绩效考核表,提供相应的绩效考核数据,考核数据收集后,需与责任人、上级主管、部门经理、申请人等利益相关主体进行确认核实,明确考核数据是否有误,是否需要纳人考核范围,是否需要进行免责申请等,在绩效考核数据确认无误后,就可以提报各考核者及相关领导。

1.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考核标准

在考核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会涉及两种指标类型,定量KPI和定性KPI,对于两者,需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

对于大多数的定量KP1,可设立保底值和基准值两个考核标准,保底值是一个最低考核值,系数可设置为1.0,具体考核规则是:当实际完成值<保底值时,则考核分数为0分;当保底值<实际完成值《基准值时,考核分数=100x(实际完成值一保底值)/(基准值一保底值);当实际完成值超过基准值时,有一定的最高值奖励设置,也有些企业把保低值设置为1.0.考核值设置为1.1,挑战值设置为1.2,这样设置也是一种追求高目标的考核方法,建议这样的设置,选择一些通过努力较容易达到的指标进行设置。

对于一些不适宜采取线性考核方式的定量指标,可采取加减分的方式。

如考核指标“新产品设计数”为5款/月,新产品每增加1款,则加5分;新产品每减少1款,则减3分,奖多罚少,起到激励作用。

对于定性KPI指标,由于难以量化,考核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对定性KPI的考核,要尽量明确考核要点以及完成情况考核标准,避免考核者的主观随意性。

具体而言,考核应反映KPI完成情况的关键环节或关键方面,或者对被考核者工作的主要要求,较适合于日常工作。如定性KPI“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评估”的考核要点可以是“按时完成情况,成果质量,年度供应商管理情况”。

其中,对于定性KPI的“完成情况”主要采用分级描述法,即对KPI的完成情况进行分级打分,并对各级别的考核标准分别进行描述。例如,可以对某一指标的层级划分为良好、合格、不合格三级。对于关键事件则采取加减分法,即针对KPI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可制定相应的加分或减分标准。例如,对于关键事件的定性KPI“产品质量情况”,则可设定考核标准为“发生一次重大质量事故,扣50分;发生一次一般性质量事故,扣10分,扣完为止”。

2.KPl考核的评分方法

(1)加减分法。这是最常见的评分方法,先设定KPI指标的基准值,对于正向引导的指标,如销售目标达成率、市场占有率、新产品研发数等,每增加一定的幅度,就可获得相应加分,反之,则减分;而对于反向引导的指标,如成本、损失、人员离职率等,每减少一定的幅度,就可获得相应加分,反之、则减分。

采取加减分法的绩效指标,需要根据其难易程度,来设计加分或减分及其幅度。如果考核指标设定的目标值,较难达成,则可设定较高的加分幅度;如果目标值较容易达成,则可设定一定的减分幅度。

(2)比值法。先设定KPI指标的目标值,然后根据实际完成值与目标值相比较得出的比重,来计算指标得分。对于正向引导的指标,实际完成值与目标值的比率越高越好,则可设定正斜率的线性分数增减规则;对于负向引导的指标,实际完成值与目标值的比率越低越好,则可设定负斜率的线性分数增减规则。

如同加减分法,比值法也可根据绩效指标目标的难易程度,来设定不同的比值与分数的线性关系。如果目标较难达成,则可设定较高的斜率关系;如果目标较容易实现,则可设定较低的斜率关系。但是,比值法因为采用简单的线性关系设计评分规则,所以无法体现同一指标、不同完成值之间的难易差异。

(3)区间法。根据目标值完成的区间范围,设定不同的分值。该方法在使用时较简单,方便操作,只要找到实际发生值所处的区间,就可以给出具体的分值。

在设计一份完整的绩效考核表时,会根据指标设计情况,组合运用上述三种评分方法。它们的设计思路其实一致,都是先设定绩效指标的目标值或基准值,然后根据考核周期内的实际完成值与目标值或基准值的关系,差值关系、比值关系或区间归属关系,设定相应的分值规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