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寒邪侵犯人体而致病,容易阳气虚,医圣张仲景的这一良方可治

 yywdlh 2020-02-26

一年四季,各有主气,而四季更替则主气不同。如春之主气为风,夏为暑,长夏为湿,秋为燥,冬则为寒。而气有所盛,属于自然界一份子的我们,自然也会受其影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本身腠理疏松,正气亏损,则容易受外来之邪气的侵犯。若在冬季,就会寒潮不断,寒邪较盛,易侵犯人体发而为病。那么寒邪致病会有怎样的表现,又该如何论治?今天就从《黄帝内经》的一条条文为大家介绍。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何为水液?即指我们身体之各种分泌、排泄液,如汗液、痰液、尿液等。而澄澈清冷,则指这些液体都呈现出清稀透明、寒冷之表现。若是出现了这样的表现,则“皆属于寒”,从寒邪而论治。而寒其实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则直接外感寒邪,而内寒则是因为阳气不足,寒从中生。

但不管是内寒还是外寒,皆会损伤体内之阳气。而阳气受损,阳不化气,则可见体内水液较盛,如痰涎较多、小便量多等表现。且因阴盛阳衰,故津液不受煎灼,则可见于水液澄澈清冷,如肾阳不足而引起之小便清长。因此,《黄帝内经》谓其“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当然,寒邪所致之证其实是非常多的,如肾阳虚衰、脾阳不足、外寒里饮等等,病位不同,具体用药肯定也有所差异。但许多老年朋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平时感觉体寒畏冷、四肢不温,还会有下肢的冷痛不适,小便则常常清长量多,大便也时常溏泄,其实这便是肾阳亏虚之症。肾阳不足,虚寒内生,便引起了上述一系列的症状,在治疗上我们可以选取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为医圣张仲景所创之名方。方含生地(如今多用熟地)八两,山药、山茱萸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而成。方中地黄补益肾阴,填精益髓,则重用为君。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肾,桂枝、附子温肾助阳、温阳化气,共为臣药。再佐以茯苓、泽泻和牡丹皮泄相火、泄肾浊。

肾气丸虽治疗肾阳不足,但并未大剂量使用温热补阳之品,而是补阴与补阳相结合,“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同时补泄相结合,使其补而不滞。诸药配合,共成补肾助阳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