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道德经》(16):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where5 2020-02-26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天运》说: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糠迷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咂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张口而不能嗋(音协),予又何规老聃哉?”

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居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为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为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音差·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而不安。

这次是孔子先说话,他开门见山就问仁义的问题。

老子回答道:

“人们在扬谷去糠的时候会眯起眼睛,这时所看到的天地四方都会变形。蚊虻之类的虫子叮咬皮肤后,则会通宵不能安眠。仁义对人世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乃至于令人心生愤概,没有什么危害比它更大的了。你如果想使天下不至于丧失其淳朴自然的真性,你就应当任其风起风落地自然发展,使之结果符合天地的规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好像是敲着鼓去寻找迷路的孩了一样呢?这样做不是错误的吗?

天鹅即使不天天洗浴,羽毛依然洁白。乌鸦不必天天染色,羽毛也是乌黑。它们的黑与白都是出于本然,没有必要去争论谁好谁坏。名声和荣誉的观念,更没有必要去广为张扬。这就如泉水干涸后,鱼儿依偎在陆地上,靠相互的呼吸来获得湿气,靠相互的唾沫来滋润,还不如都到江河湖海中去畅游而彼此相互忘却好一样。

老子的回答实际上就一句话:对“仁义”的鼓吹,破坏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就是该黑就黑,该白就白,要爱憎分明。

老子怕孔子听不懂,就又举了一个鱼的例子来说明。

这个例子在《庄子·大师宗》中也有,说法稍有改动: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常常出现在现在的武打和爱情小说中,比喻处于困难境地中的双方,仅仅依靠对方的微弱力量来生存,还不如相互放弃,各奔前程,投入到社会中去畅游的好。

老子在此想表达意思则是说,以其像儒家这样以仁义之道来勉强维持诸侯与大夫的关系,还不如放弃的好。

放弃有什么好呢?

老子没说,孔子也没问。

老子是有意不说,让他自己去悟。

孔子则是脑子没转过弯来,不知道如何问。

是的,孔子没有想通,不论如何也想不通。所以回去后在家关了三天不说话,当然是在琢磨老子的意思。这时跟他一同来的徒们忍不住了,就问他:

“先生见到老子后,是用什么道理来规劝他的呢?”

孔子说:“我直到今天,都仿佛是见到了龙。龙,合在一起时无懈可击,散开来又如美妙的乐章。它乘云驾雾,靠阴阳来滋养。我惊呀得口瞪目呆,又有什么可以去规劝老子呢?”

在弟子的心中,孔校长的形象当然是十分高大的,所以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孔子这次拜见老子的目的和意义,只以为是来安慰和说服失落中的老子,才有这一问。

而孔子呢,在弟子面前一直是很诚实和幽默的,因此才有了被人骂着丧家之犬”时,还笑嘻嘻地“然哉!然哉!”的表示认同。孔子这次被老子说得云山雾罩地摸不着头脑,也是以传说中行云布雨的龙来比喻老子,并坦然承认自己口瞪目呆地无话可说由此可见他的性格真的是很诚实可爱的,并不迂腐。

注意啊,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那段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就是出自于这里。

比较这两段,不难看出孔子的意思被司马迁篡改了。

孔子是在虚心求教,以龙相喻是自嘲其不知所然,并没有要老子比高低的意思。而司马迁明显的是在借这句话崇道抑儒。

可见司马迁没能理解孔子数度问礼的本义,更没能理解老子与孔子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后面再慢慢说。现在回到这段文章的解读上来。

听了孔子的话,他的高徒子贡不服气了。

子贡是谁啊?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十哲”之一。孔子曾称赞他为“瑚琏之器”。

“瑚琏”是古代祭祀时装黍稷的玉制器皿。夏时称“瑚”,商朝称为“琏”。以“瑚琏”喻人,是表其将担当大任之意。他也的确担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宰相。而且他不仅官当得好,也是经商的能手,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因此,他以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好名声,被民间尊为财神。他最擅长的是雄辩,伶牙俐齿,好生了得。就是这样的辩论高手,在听了孔子的话后不服气了,也想去当面会一会老子,就对孔子说: 

“是吗?优秀的人固然有,但真的有寂静不动却仿佛是条飞龙,振耳发聩却又如深渊般缄默,一举一动都如天地在运行的人吗?我也可以有机会去拜访吗?

孔子见他不服气,就让他带着自己的名片去了。

他进门时老子正坐在堂上。

老子对他轻言细语地说:“我己是年事老迈之人了,你有什么事要指教我吗?”

子贡说:“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虽然不同,但他们所得到的好名声却是一样的。先生自己却不认可他们是圣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说:“年轻人你靠近点。你为什么说他们治国的方法不同呢?”

子贡回答说:“尧禅帝位于舜,舜再禅让禹。禹用辛劳,汤用武力,文王顺从纣王而不敢违逆,武王违逆纣王而不肯顺从,所以说不同。”

老子说:“年轻人你再靠近点,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是如何治理天下的。黄帝治理天下时,使民心遵行天道的法则,所以即使是亲人死了不哭泣,也不会有人指责他。帝尧治理天下时,提倡相亲相爱,民众中如果谁为了亲情而惩治破坏亲情者,民众不会以为不对。帝舜治理天下时,使人民相互竞争。孕妇需要十月怀胎才能生子,却想让孩子五个月就说话,孩子还没有发育好开始分辨你我的关系,完美者由此开始减少。大禹治理天下时,使民心求变。每个人都心怀变易的想法,用兵取胜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杀死坏人己经不算杀人。自以为天下是可以靠自己打出来的,所以天下震惊,儒家和墨家都是由此而产生并向天下推行的。开始时还有伦理秩序,现在却以女儿为妇,像什么话呢?我告诉你:三皇五帝的治理天下,虽然说是在治理,实则弊端太大了。三皇的心智,即有悖于天上日月的光明,也违背了地下山川河流的物理之道,还破坏了中间四时运行法则。他们的心智如蝎子尾巴一样有毒,连弱小的动物,都不得不被迫改变其生存方式,还自以为是圣人,不是很可耻吗?太无耻了

老子轻言细语地说完后,子贡这位雄辩高手与老师孔子一样被惊得口瞪目呆,无话可答。而且表情诧,不安地站着。

为什么啊?

因为老子说的都对啊。

表面上看来,三皇五帝的政治是一代更比一代的人文关怀多,却为什么又一代比一代烂呢?

尤其是儒家兴起,提倡仁义的理念以来,世道民风更差,大家都经历过太多的尔虞我诈、不仁不义,都见证过太多以拳头论英雄,弄得现在连周朝的立国根基都没有了,连正而八经的天子都被赶出来了,仁在哪里啊?义又跑哪里去了啊?你说让子贡如何回答?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老子说的就是事实啊。

由此可见,孔子所主张的以仁义之方来求救于当权者的慈悲,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还不如如老子说的一样“相忘于江湖”啊。

孔子没想通,子贡也没想通。

过了几天,孔子又来了,他想换一个角度请教。

他这次不再提仁义了,而是把周朝的立国基础典籍拿出来说事。

有人可能感到奇怪,这孔子在鲁国办学办得好好的,也算是一个人物了,为什么要大老远的跑来找一个失败者学道呢?

换句话说:如果道有用,老子会躲到这穷乡僻壤吗?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啊,可惜学术中人几乎没人提出来过。

我告诉你答案吧:因为孔子的数次问礼都是鲁君与周天子的联动,还因为老子手里拿着孔子的上岗证。只有老子点头放行了,孔子才可以去鲁国做官。由此也可知,即使是在王子朝已死,儋翩起义失败之后,包括鲁国在内的许多诸侯国,都还是只认可老子所在的这个流亡政府合法性的。

我们来看孔子的第三次拜访,看他拿到老子的道学毕业证没有?是如何拿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