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道德经》(15):学道之门

 where5 2020-02-26

1)学道之门

《庄子·天运》载: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说:“子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音渠)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久处,觏(音构)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音路)民也。怨恩、取与、鉴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不以为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51岁那年是公元前501年,周敬王19年,鲁定公9年。也是儋翩反攻失败后退出洛阳王城的第3年。

“沛地”即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附近,当时属宋国。

宋是商遗族的封国,在郑国的后方,处郑、楚、鲁之间。

此三国都是王子朝的盟友,所以儋翩的起义失败后退守此地是最安全,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这一年孔子又找上门来了。

注意这个时间点啊。

孔子在老子一方打了败仗之时还找上门来,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在这次的周王之争中,是站在老子所支持的王子朝一边,而不是站在周敬王一边的。

孔子来干嘛呢?

学道。

也就是庄子告诉我们“孔子五十一岁时还没得道,于是就往南到沛地去见老聃。”

学道,当然要谈道。

这一篇就是他们师徒两人一问一答的论道。

老子先开口打招呼:“你来了。听说你现在混得还不错啊,北方混成了名人。但你得道了吗?

孔子回答说:“还没有得道呢。”

老子又问:“你是怎么寻找道的呢?”

孔子答:“我用五年时间,从了解天地四时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中寻找,没能找到道。”

老子问:“然后呢?”

孔子答:“我又用了十二年时间,从阴阳的视角来寻找,还是没找到。”

5加12是17年。

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是他34岁时,现在51岁,之间正好17年。

孔子这样答老子的话,是想表明他从师老子后,就一直在努力,从怠慢。由此可见,孔子对道还是很上心的,但用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为什么还是没得道呢?

应当是道的门坎太高,不太好进。

孔子所说的“度数”和“阴阳”,应当是老子前两次过他的入门方法。

“数”是指的定数,也就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性。

万物都有数,比如一年365天,一年12月,一月30天,一天24时,春夏秋冬的变换,三月桃花开,十月怀孕等等。这些都是数。

所谓“度数”,就是对这些数进行推算,以把握其规律。这是认识道的基础知识。天文、历法、韵律、音乐、练丹、望气、占卜、算卦等科学与方术都属于度数的范畴,古代也称为术数。

孔子在《帛易·要》中说:

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他以为自己的占卜术学得不错,有百分之七十的准确率,与当时的占卜大师周梁山不相上下。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五年度数应当不虚。但我们不要把度数想得太神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度数,只是程度的不同。比如我们常说的八月桂花开、十五月儿圆等,也是在度数,只是我们将其当着常识而不在意而己。如果专心去学习度数,就可以对很多自然规律了如指掌,相当于现在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所以我常说儒家是文科生,道家是理科生。但除了祖师爷孔子外,后来的儒家大多是不学这些的。

所谓“阴阳”,可不是指看风水的阴阳先生。但阴阳先生的确是学过阴阳的。孔子在此所说十二年学阴阳,主要是说学会如何辨证地看待问题。阴阳指同一事物的两面。这也是入道的基体功。

孔子用了这么长时间来度数、学阴阳,却还是觉得没入道门,所以来请老子再次点化。

老子开门就幸灾乐祸地说“然”相当于说:这就对了。

什么对了啊?

道门不好进就对了。

好进的话,大家不都进去了啊。

哪有那么简单呢?

老子原话是这样说的:

“这就对了。如果道是可以贡奉的,做臣子的就没有不首先进献给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进献的,做儿子的就没有不首先进献给父母的。如果道是可以告诉别人的,那就没有不首先告诉兄弟的。如果道是可以赠予的,那就没有不首先赠予子孙的。而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没有其它原因,自己的内心不能悟道,道就不会留在你的身上。自己的行为不正确,道就不可能表现出来。如果道是由自己的内心发生,而不是接受的外来信息,就不会有所谓的圣人一说了。如果道是由外来的信息传入,而自己的内心并没有理解道,才会有所谓的圣人产生。名誉,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不可以获取太多。仁义,是先王曾经使用过的治国方法,但它如旅馆一样,只可以作为临时住一晚的住所,不可以常用。如果将这种方法公之于众,反而会招来很多责难。古代的得道至人,以仁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善良,以义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正义形象,都只是一种方便法门,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少受干扰,能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沉浸于宇宙奇妙世界之中的目的,从而过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就是无为。简单纯粹,就易于生存。自给自足,就不亏欠于人。古代称这种状态采真之游(积累纯真之性的修行)”。

“以财富为人生目的者,不能让利。以显赫为人生目的者,不能让名。迷恋权势的人,不能授人于权。这些人得到了财富、名利、权力时,唯恐失去而不安,一旦失去后又会感到悲伤,而且心中一点明见都没有。眼睛只盯住这些无休止的东西者,就像是天生要受到惩罚的人一样。怨恨、恩惠、获取、施与、谏诤、教化、生存、杀戮,这八种作法,是用来端正他人行为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的变化而不会为物欲所阻滞者,才可以很好地应用它。所以说:‘自身端正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有正确的观念。没有一个正确观念者,那扇通向智慧的得道者大门,是不会向他打开的。’”

老子说的什么大家听明白没有?

的大意是说:道既不是完全由外而来,也不是完全产自于内心,而是自我与天然的共振。是一种纯真合谐的天人合一状态。

他在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孔子所倡导的“仁义”不对。

“仁义”有什么问题呢?

他说那不过是圣人过去所使用的工具而已,是不能反复使用的。

老子的这番话把孔子听傻了,没听明白,又不知如何反驳,只能带着问题回住地面壁反思。先消化消化。

面壁也还是想不明白,消化不了,于是过了一些天后,他又来向老子请教。

专门请教有关“仁义”的问题。

注意啊:道家与儒家的根本区别正是在这里。

道家以天道为准则,而儒家以仁义为宗旨。

道家在提出自己政治主张之前,会以天文、历法、韵律为前提,以气象、星象为参照,然后才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所以他们常常会说:天地如何如何,所以圣人也要如何如何。比如《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而儒家不管你这一套,他们只关注所制定的政策出发点好不好,制定者心善不善。所以他们只听圣人的话。

在儒家看来,道家主张的“天地不仁”,是人话吗?多冷血啊。

于是老子上面所说的那段话,孔子就听不进去,想不通。

想不通也得想啊,因为他大老远的来,就是来学道的。

他没有怀疑老师的水平,而是想到可能是自己没有把意思讲清楚,所以再次上门来解释和求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