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光久 : 一碗光面

 冬天惠铃 2020-02-26

这条小街很旧落。

说是小街,实际是条巷子,长约百米,宽仅三米有余,横在城市边缘,和一条南北向的马路交汇。街内的房屋均是低矮民房,陈旧而零碎,只是地上的石板路能给人一种久违的沧桑,模糊的履痕透出许些故事的叶脉,又仿佛一群老者的眼神,显得离迷而沉寂。

小街有一家面馆,店面毫不起眼,由一对外来的张姓夫妇打理。被大伙称作为张哥的是一位有着黑红脸堂的中年男子,一笑便露出憨憨的神情,尤其是那双小眼睛眯起来时,煞是敦厚。而老板娘张嫂则是一个皮肤白泽的女子,目光炯炯,心直口快,但由内而外的热情和温良常让客人感到亲切。

张哥负责下面、配料,而张嫂负责招呼客人并收银,夫妇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偶尔一个眼神双方均能心领神会,所以店铺在忙碌中洋溢着一种别致的练达和温情。

这个面馆面店不大,里面放了四张小方桌,可供十来个人就坐,但面店生意却出奇的好,常常人满爆棚,店门外也总有站着或蹲着吃面条的食客。张哥的食材配料新鲜,口味上佳,环境干净再加上价格公道,所以食客便一往情深、光顾频仍,终成小街的一道风景。

细细观察,人们还发现,这几年食材的价格飞涨,但张哥有一碗面的价格始终不变,那就是“光面”。“光面”里面基本没有什么配料,仅有少许菜叶和蒜花。然因有张哥特制的酱油(据说是用骨头、香料等熬制而成),所以即便是“光面”,那味道也是正宗的张氏风情,颇受周围市民和来这座城市打工的民工青睐。

张哥明了民工生活的不易,因为自己就是从民工打拼出来的,现在虽然做了小小的老板,但根子里的淳朴和善良就体现在这“一碗光面”上,让生活不易的外来民工能吃上尚能果腹的热汤面。

因此,一碗价格长年沉寂的“光面”变成了这个店铺特殊而温清的存在。

“一碗光面”,客人一进门的这个吆喝遂成小店最暖心的声音。而此时,张嫂必会笑脸迎客,一个眼神过去,张哥往往会多下点面条在锅里,能让这些民工师傅能更有饱腹的滋味,一份温清也就此在碗里飘荡,心中的感恩也在一点一点地堆积。

在这些客人中,有一个奶奶级的人物,大伙都叫她王大娘,是这个面店长年的食客,已从一个五十岁出头的妇人变成了六十几岁的老者。

王大娘在小城已经第十个年头了。老人久留小城的缘由张哥他们后来才知晓。

原来,王大娘家住安徽颍上县,和张哥张嫂是同乡。夫妇二人育有一儿一女。丈夫王大叔是当地的木匠,手艺响亮,人称“王木匠”。虽说是给房屋立柱、上梁、装椽子的粗木匠,但王木匠粗事细做,将一个木工活做到精致完美、绝无瑕疵。因此王木匠接活从来都不是问题,一年忙到头,虽不会发大财,但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再加上还有几亩田地。所以,王木匠一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离小康不远。

但王木匠一家的平静生活在儿子外出打工突然失踪之后被彻底地打破。

先是王木匠做事无法集中注意力了,老是会停下手中的活发呆走神。而王大娘则满世界的寻找儿子。终于有一天,王木匠上梁时出神从房顶失足摔下,头正好砸在地面的一块石头上,在医院抢救了一天后不治殒命。听到这个消息,王大娘一夜白头、泪水流干。这也更坚定了她找儿子的决心。

得知儿子最后去了这个江南的小城,王大娘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也就成了小街面馆常客。“一碗光面”总是她仅有的午餐。

王大娘一边在小城拾荒,捡一些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等维持生计,一边寻找儿子。身上永远都是那件蓝布的大褂,手提一个蛇皮袋,生活清苦孤寂,只因有找到儿子的信念支撑,虽脸上沟壑纵深、白发满头,但步履还不算凌乱,但这两年已明显迟缓了许多。

王大娘来面店吃面食,进门也是吆喝“一碗光面”,但声音低矮,给钱也都是一些零票,落座也捡在角落,而蛇皮袋则放在门外稍远能见的地方,她怕影响这个店面的整洁和生意。

张嫂见她来到店里,也会给张哥一个眼神,张哥总会给王大娘在碗底放上些许肉丝,然后由张嫂亲自端给王大娘。王大娘端起这碗热腾腾的“一碗光面”,犹如端起一个春天的早晨,暖洋洋的周身便升起寻到儿子的盼头。

当得知王大娘十年寻儿不遇时,张哥和张嫂唏嘘不已,深深同情这个老乡的遭遇。后来,张嫂的面店不再收王大娘的面钱,说有人给她付了,其实都是张嫂给她免了。但王大娘不好意思,来吃面时仍坚持要付钱,张嫂坚决不收,且说:不是我不收,而是有人做好事了。

这件事情在小店传开后,便有老面客要捐赠面条。于是“一碗光面,再带一碗!”就成了这个面店最温清的声音,那个“再带一碗”就是捐出的面条。张哥上街买了个绿色的写字板,上面写着“一碗光面、几许爱心”。并用黄色的磁性圆形字块代替捐赠的面条,每当有人“再带一碗”,张嫂就放上一个字块。每天面店都有几碗光面给那些需要且困苦的人免费提供。

“一碗光面”的故事在小城悄悄流淌。每当有人来面店吃免费面条时,来人只要取下一个黄色字块交给张嫂,张嫂从来不问客人缘由,一面展露微笑一面向张哥喊出一声“一碗光面”,张哥已心领神会,面条一会便会出现在客人面前。从此,张哥的小店客人盈门、生意越做越好!

后来,王大娘因为年纪过大,不能再捡破烂了,还是张哥托家乡的人找到她的女儿。王大娘被女儿接走时,特意和女儿一起来面店和张哥张嫂道谢告别。张哥只说:王大娘,您回去后如果想吃面条,我过年回乡时给你去做!还是这个味道,还是这样的“一碗光面”!

王大娘走后,面店仍延续这样的故事,每天有人“再带一碗”,面店每天都会端出几碗暖心的“一碗光面”,但规则略作调整,“再带一碗”的捐助,面店只收一半的面钱。

于是,面店仍旧是食客盈门、温清不断。报社记者来采访,但张哥不愿接受,说,我们只做了一点很小的善事,不足挂齿。但报社最终还是将面店的善事报道了出去,张哥看了报纸十分腼腆,仿佛像做了错事的小学生。

终于,有一天,面店挂出了一个告示,上面写道:因犬子高考及第,需陪儿报到入学,小店息业三天。

原来,张哥、张嫂的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