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暗时代”的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

 灯下悦读 2020-02-26

  编者按:《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由英国的谢弗—克兰德尔编著,钱乘旦翻译。该书包括导言及四章内容,分别是罗马式建筑和艺术、早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盛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后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

  本次推送包括导言部分、每一章的导语及每章其中一个作者分析的例子。

  导言

  本书谈的是11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的西欧艺术和建筑,其前半期从艺术风格上说叫罗马式,罗马式为后来那种更知名的风格即哥特式的创作铺垫了基础。

  如果把1050年前后说成是罗马式艺术风格的起源,未免有点太主观。艺术是艺术家和工匠创作的,他们为愿意出钱也出得起钱的人创造美丽的作品。在西欧,这一类活动从希腊罗马时代就开始了,并贯穿于整个所谓的“黑暗时代”。

  科尔多瓦清真寺(现大教堂)内的双层拱。

  西班牙8世纪。

  给艺术提供赞助的通常是统治者,他们有的统治国家,有的统治教会。举例来说:皇帝查士丁尼曾把他本人以及一些廷臣的肖像做成闪闪发光的马赛克,镶嵌在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的墙壁上。公元785年,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穆斯林统治者阿布达尔——拉赫曼动手建造一座大清真寺,把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拱门系列结合在一起,拱门的思路可能是从罗马引水桥发展来的。“黑暗”年代留下许多杰出的艺术品,其中包括爱尔兰僧侣画在手抄本上的纵横交错的装饰画,还有所谓的阿尔弗雷德珠宝,当然也还有其他作品,特别是修道院的艺术品。修道院是那时艺术和学问的中心,制作了许多漂亮的东西,它们从寺院制度的创立者圣本笃(公元480——约550年)那里得到灵感把修道院扩散到全欧洲。修道院保存了古代最好的文化传统,并且从新来的民族那里兼收并取,采纳新的风格,这些人是刚从北方和东方来到欧洲的。要想对中世纪艺术的起源有所了解,就需要对这骚乱时期的艺术作品做总体的研究,而这里举的例子只能指出某些趋向而已。

  阿尔弗雷德珠宝,英国约公元880年,长63.5毫米。

  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藏。

  铭文为:“奉阿尔弗雷德之命作”。

  要充分理解中世纪的艺术和建筑,就需要对中世纪的生活有所了解,熟悉中世纪的建筑程序和肖像技术,同时也熟悉肖像表现的主题。现代人已习惯了朴实无华、不假修饰的现代建筑物和独立的雕像,习惯了装在画框里、挂在墙上的绘画,他们看见建筑物内外附着一组组罗马式和哥特式的纪念像时,就对这个现象大惑不解。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读者了解中世纪建筑的类型、风格和方法,另一个目的是说明在制作中世纪肖像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术。至于作品的主题,本书讨论的多数作品是为罗马天主教堂制作的,而今天天主教的教义和目标已不再像中世纪时那样为人所熟知,所以本书还要简单谈一谈中世纪的圣像学,即主题研究,这是和风格分析截然不同的。

  罗马式建筑和艺术

  罗马式(Romanesque)这个名称是19世纪发明的,意为“类罗马的”。这个术语最初用来谈论建筑,指的是在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之间,典型的欧洲建筑采用了类似古代罗马时期的厚石墙和有拱顶的建筑风格。

  罗马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拱顶,拱顶意味着用弧形的石质房顶覆盖空间,它不同于以横梁置于圆柱或侧柱上跨越空间的那种结构,后面这种结构有时被称为梁柱式,而拱顶结构则被称作拱壁式。扶壁是一种独立坚固的石质支撑物,拱则是形成拱顶的结构基础,它跨越空间,由一系列楔形石块组成,这些石块即是拱石。由于拱能够比简单的横梁跨越更大的空间,建筑者在使用拱的建筑物中便可以使用更少的支撑物。基督教的建筑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因为他们所建造的教堂,其室内障碍物应该越少越好。基督教的礼拜多数是公众性的,参加礼拜的人应该看得见带领他们进行祈祷的教士们。

  拱顶建筑的另一个好处是防火。大多数早期的基督教堂,即在罗马式出现之前的加洛林和奥托时期,建筑物用木材做屋顶,原因是木料在欧洲很丰富,造房子也比较容易。但中世纪编年史上充满了火灾的记录,大火摧毁木屋顶教堂,人们看见自己的教堂被毁坏,感到腻烦了,就开始学着造石头的拱顶。

  最简单的拱顶是一个拱门向两边伸开,这是一种筒形或隧道形拱顶,这种拱顶重量很大,内部又很少采光,因此古罗马的建筑师就发展出交叉拱顶。

  交叉拱顶由两个筒形拱顶直角相交,于是就在四道扶壁上形成一个天棚。两个筒形拱顶结合的地方叫交叉顶,这种顶只能在正方形平面上建造,对其他形状就很难,但由于它能够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建筑物,形式又比较开放,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几乎所有的罗马式教堂都采用这两种拱顶,即筒形拱顶和交叉拱顶。从视觉上说,这些拱顶给人以坚固、沉稳、安详的印象,却缺乏奋进感。它们的表面很平滑,你的眼睛每次扫视空间,半圆形线条总是把目光引回到地面上。

  罗马式风格还有一些特点,那就是支撑拱顶的扶壁厚重、光滑的石墙敦实,墙上开着喇叭形洞口,用来做成小窗子。

  康克斯的圣福瓦:一个小女孩的灵地

  另一个“朝圣路”类型的教堂坐落在靠近法国中部绿色山谷中的一个名叫康克斯的小镇上,康克斯教堂是为纪念一个叫福瓦的小姑娘而建的(福瓦的意思是“信仰”),福瓦因为信仰基督教,九岁的时候被杀害。

  福瓦的事通过一个特别的塑像流传下来,那就是福瓦圣物盒,该教堂最重要的一件珍宝。圣物盒在中世纪很常见,圣人的骨头或衣服或其他遗留物装在盒子或雕塑中,表面用金、珐琅片与宝石包装。圣福瓦的遗物存放在一座坐像中,而这座像就是一部中世纪的金属工艺和宝石雕刻的个人小历史。圣福瓦的头部模仿罗马的头盔,只是套着一顶王冠,又加上宝石镶嵌,让它“合乎时尚”。

  圣福瓦圣物盒,康克斯圣福瓦教堂圣物库藏。

  康克斯教堂看起来就像是圣瑟尔南的小型复制品,它是用蜜黄色的石头建造的。西面墙正中间有一道门,门楣中心的“最后的审判”大约在1140年左右制作。这个作品表现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在世界的末日到来时,基督会回到人间,他将审判所有的灵魂,让善者进入天国、恶者坠入地狱,永远不再改变。我们看见在门楣中心的中央基督正安详地坐着,他周围是一圈光轮,星光在其中闪烁。光轮是有尖的椭圆形,喻指光晕,暗示其中的人物是圣人。基督的右手(在我们的左边)指向天堂,那些被赐福的灵魂将在那里找到他们新的家;他的左手指向下面,那是地狱,受诅咒的灵魂就要被发配到那里去。把人的右手与善相连而把左手与恶相连,这在中世纪艺术中是一如既往的[拉丁语有助于我们记住这一点,在拉丁语中,“左边”(sinister)后来在英语中意为“不吉”(ominous);“右边”(dexter)是指大多数人的右手有技巧,这样就派生出一个英语单词dexterous,意思是“灵巧的”]。天国这边的画面看来给雕塑家们的想象力出了道难题:他们盼望,在天国里灵魂摆脱了无休无止的艰辛困苦与病痛,而这些恰恰是中世纪大多数人的命运所系,所以他们描绘的天国,具有宁静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狱就很容易想象了,因为雕塑家对人世间的各种酷刑实在太熟悉了,而那些就是他们想要刻画的,人间的暴行无穷无尽。就在基督脚下,地狱张开着大口,吞下一个不幸的牺牲品。还有一些恶魔,它们手握各种武器,心中永远怀有恶念,它们把那些赤身裸体受诅咒的人叉起来、烧烤、刀刺、棒打、捆绑、勒死——所以毫不奇怪,人人都害怕末日审判。

  末日审判,

  康克斯圣福瓦教堂西外墙正面的门楣中心。

  尽管从雕塑风格上说,康克斯的门楣中心不如米埃日维尔门那样精致,但康克斯提供了另外一个方面,也同样吸引人,那就是彩绘。“彩绘”的意思是涂抹许多种颜色,这几乎是中世纪所有雕塑的特点。康克斯残留的色彩痕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彩绘的门楣中心是什么样,那个时期其他的纪念性作品都不如它。

  早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

  12世纪,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与罗马式风格同时发展。这种风格首先在“法兰西岛”即巴黎周围出现,所以被称为“法国式”。只是到后来,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不屑一顾地谈及其先人的作品时,才把它称为“哥特式”,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这个名称,其含意是:这种风格——尖尖的拱、带肋架的拱顶、精细的装饰——看上去是何等野蛮并且无聊,那一定是哥特人发明出来的,是哥特人摧毁了大部分的古罗马文明。且不论这个名称最初含义如何,“哥特式”现在已经约定俗成,不再带贬义色彩了。

  巴黎圣母院与扶壁拱

  巴黎大教堂也是献给圣母玛利亚的,这就和沙特尔、拉昂以及大多数哥特式大教堂的情况一样。但巴黎这个城市太重要了,所以英语世界和法语世界都把巴黎这个大教堂简单地叫做“圣母院”。

  圣母院规模巨大,设计工整优雅,并且引进一种新的技术即扶壁拱,因此显得超凡出众。巴黎圣母院从12世纪60年代开始建造,它是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长150.20米(493英尺),主拱顶高32.50米(将近107英尺)。大约在1175年准备对中殿拱顶进行支撑,于是扶壁拱技术开始被引用。扶壁拱是拱或半拱,它把拱顶对墙壁上部的推力转移到外部支撑物即扶壁那里。一般而言,扶壁拱成双出现,在需要支撑的主拱顶两边一边一个。第一章中我们谈到朝圣路教堂楼廊上方的半筒形拱顶,它们同样承担着控制推力的任务。罗马式设计的弱点是它不允许在建筑物上部使用窗子,这就使建筑物内部昏黑幽暗。但扶壁拱使哥特式建筑解决了推力问题,它把重力聚集在相对不多的几个点上。扶壁拱造在建筑物外部,在侧廊屋顶的上方,就好像那屋顶从一个罗马式建筑的楼廊上面被提了起来,而露出下面的半个拱。建筑物外部大部分变成骨头架子的样子,而内部的支撑物则被减少了。哥特式建筑变成了石头的框子,以前是坚固墙壁的地方,如今被彩色玻璃替代了。

  巴黎圣母院,

  1163年动工,南侧及(下)扶壁拱横断面。

  圣母院内部协调而有度。内立面(现存三层,起初是四层)比拉昂大教堂看起来平实,墙壁上的爬墙柱比较细,装饰线条不那么凸出,天窗更接近墙壁内表面,而不像拉昂大教堂那样贴近外表面。教堂西外墙是在12世纪末设计的,其纵向和横向的区划都比拉昂教堂更像一块铁格子,三个门洞也浅得多。这样精确而老练的安排,很适合圣母院作为法国主教堂的崇高地位。

  盛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

  所谓盛期哥特式艺术,通常是指13世纪欧洲的艺术和建筑风格,用彩色玻璃和雕塑装饰起来的法国大教堂就是它最辉煌的成就。同一时期,手抄本画家也把他们的艺术推到了更加完美的境界。

  圣礼拜堂和辐光式建筑

  13世纪下半叶,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主要形式是“辐光式”,在法文中,这个词的意思是“辐射”,它源于该时期巨大的圆花窗中辐条形的花格。当时,墙壁越来越薄了,只有很细的小圆柱间杂在建筑物发光的墙面中。渐渐地,哥特式建筑变得像石筑的笼子,这种特征越来越明显。

  圣艾蒂安大教堂,从东南方向观看。

  辐光式风格最好的例子,是法王路易九世(1214——1270年)建造的小礼拜堂,它地处巴黎王宫,建于1243——1246年之间。礼拜堂号称“圣礼拜堂”——法文中“神圣祷告堂”的意思。路易九世以“圣路易”而昭名于世,他建造圣礼拜堂,是用来收藏基督的荆冠和“真十字架”的一段残片,那是他在十字军东征时从拜占庭皇帝那里买下来的。我们现在当然可以设想当时的人们如何容易受骗(因为荆制冠冕不可能保留十三个世纪之久),但路易在政治上的精明和他在建筑学方面的品位还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建造这座礼拜堂,如当时一位教皇所说,是表示基督用自己的王冠给路易加冕;而路易造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巨大而辉煌的圣物盒!

  巴黎圣礼拜堂,从上层礼拜堂向东看。

  对比一下就清楚了——对比物是一个当时典型的圣物盒——铜底镀银嵌珐琅圣托兰神龛。神龛约作于13世纪中期,是为诺曼底的埃夫勒圣托兰大教堂制作的,以收藏教堂守护人圣托兰的遗物。圣物盒高约70厘米(28英寸),看起来像是——个有塔楼、人字墙、透雕小尖塔、人物雕塑和其他装饰品的小型哥特式建筑。人物和某些装饰部分采用了“凸纹制作法”,其图形是从背后对着凹陷的模具锤打而成的;神龛表面镶嵌着珐琅和宝石装饰。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1220年动工,从东北方向观看。

  圣礼拜堂原本也是富丽装潢的,和神龛更为相像。石墙表面涂着金色,墙上绘有壁画,用衬金作底色,那是在模仿金属制品。塑像沿墙置于窗子之间;但更让人联想到同时期圣物盒之光彩灿烂的,是那些几乎把垂直墙柱间的空白填得满满的彩色玻璃,它们的效果催人联想。窗子高而细长,有复杂的新式窗格图案,其精密细致一如此时期金属制品中的图案。

  后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

  12至13世纪,欧洲人口中近三分之一是法国人,因此最高质量的艺术品在法国产生就理所当然。到14世纪,由于战争和黑死病(一种致命的腺鼠疫,1348年在欧洲爆发),造成人口的转移和下降,人们在欧洲大陆广泛分布,艺术家也就在许多国家活跃起来,为经历了深刻生活变化的人们创作,这些变化影响到他们想在身边看见些什么。

  与12和13世纪的式样相比,14和15世纪很少出现大型建筑物。尽管设计师和石匠师傅仍然忙着为富人造房子,但人们的兴趣经常在较小的项目上,如群雕、手抄本、镶板画和挂毯等等。14和15世纪的建筑物仍然有装饰,但不会像盛期哥特式建筑那样,总是事先规划好雕塑或玻璃作品。相反,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定做或占有艺术品,所以雕塑和绘画也就日益被制作得可以单独摆设或悬挂了。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

  中殿向东观看,由坎比奥的阿诺尔福设计,1294年动工。

  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个人成就也得到更多的承认,在12和13世纪,较早的哥特式艺术和建筑物虽说作者并不是全都不知名,但用个人名字标注却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到了后期哥特式时期,现存的契约、薪金册、行会花名册和其他文献表明:把艺术家的名字及其成果登记在案比早先几个世纪要重要得多。即使我们考虑到越老的文献越容易被毁坏,如腐烂、火灾或人为的不经意(比如巴黎肉商可能会用哥特式手抄本书页包肉),这个基本的事实仍然是如此。

  盛期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式样是十字交叉的长方形教堂,入口做雕塑,窗有彩色玻璃;但在下面的两个世纪,建筑物的功能日益不同,成了主要的特征,一部分建筑作宗教之用,另一部分则是世俗性质的。

  格洛斯特大教堂:垂直式风格

  格洛斯特大教堂内殿(1337——约1355年)是英国后期哥特式风格的一个早期例子,这种风格叫“垂直式”,名称起源于占显著地位的横、直窗花格。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包括使用垂直聚拢的细长支撑物和巨大的窗子(格洛斯特教堂东窗是英国最大的窗子),窗格很少有稀奇古怪的花样,玻璃板上的主题花纹在窗格布局中横排、竖排不断地重复,等等。照片里看到的情况,实际上是把一个“后来的”垂直式窗花格安装在早前已有的诺曼教堂内部。

  布拉格的圣维塔斯大教堂内室,

  由彼得·巴勒设计,1344年建。

  拱顶是一种新的形式,有时被称为网状拱顶,它把枝肋连接在一起(枝肋一词源于法文“绳”,意思是带子或连接物)。枝肋是一种肋架,这种肋架不沿拱的边缘架设,它不从拱间距的起拱点那里开始。枝肋的特点是短小、豪华、富有装饰性。在格洛斯特,枝肋在拱顶组成有弧度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造型极复杂,把跨间都给吞没了,拱顶看上去像一个延绵不断的面。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强调内部空间的整体性,可能会让我们联想起圣十字教堂内部的整体空间。

  布拉格圣维塔斯大教堂内室的拱廊与天窗。

  格洛斯特教堂的回廊过道建于1351——1377年之间,它用另一种新型拱顶覆盖,称“扇形拱顶”。“扇”是半个漏斗,纵向部分是内弯的,横向部分是外突的。跨间近似正方形,居中的肋架太多,乃至石匠们感到:最好在整块石板上刻出肋架和拱面,而不是将它们分开建造,结果便产生了跨间之间的波状起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