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欧洲中世纪文学,真的一无是处吗?

 灯下悦读 2020-02-26

研究欧洲中世纪文学这样一段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进程,不仅要看到它有洞悉特定时期外国社会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以便我们在同一领域与国外学术界对话,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这一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一些有关文化发展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重要启迪。这诚如德国当代史学家布姆克所说:“中世纪的许多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仍十分陌生。然而,有些东西即便我们并不熟悉,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将这些不同和陌生的与我们所熟悉和适应的事物区分开来,才能使我们认识并理解那些体现我们性格特征的本质性的东西。”

原文 :《欧洲中世纪文学一无是处吗?》

作者 |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建军

中世纪文学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中世纪文学评价不高。我们知道,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凶暴和粗俗的世纪。蛮族铁骑的凶残,宗教教徒的狂热,封建领主的暴虐,贫苦农奴年复一年沉重的劳役,僧侣和教会的种种恶行,时时爆发的夺人性命的各种瘟疫和自然灾难,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生活的基本图景。再加上此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世界观的基督教,不断钳制着人们的精神和情感。所以,这样的时代,无论怎么说,都是反人性的,是应该否定的。学术界对其评价不高,自有其道理。然而,问题又不这样简单,需要我们对之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一,若从社会发展流程的角度来看,正如欧洲中世纪是西方社会发展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样,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西方文学不可缺少的一环。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中世纪文化是人类文化从“自然人”阶段发展到“社会人”阶段的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的文化,其本质是人类从以大自然为对象转向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从注重人自身的本能生存欲求和实际经验转向注重人的超验世界和强调精神生存的重要阶段。我始终认为,人能够站立起来并开始使用工具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巨大的进步,同样,人类在现实世界之外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再造一个精神世界,这是不亚于人能够直立行走和能够使用工具的另一次巨大进步。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欧洲中世纪文化不再以自然和人类的生存经验为对象,而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并通过精神系统的运作逻辑而发展起来,则标志着人类再造精神世界能力的提高,是人类自身发展史上又一次带有革命意义的巨大飞跃。

其二,从文化整合的意义上说,中世纪也是欧洲社会文化发展的再造阶段。蛮族入侵所造成的欧洲历史和文化上的“中世纪黑暗时代”,毫无疑问是件大坏事。但是,还要看到,对欧洲特定的历史时代而言,这一“黑暗时代”的出现,却在旧有的文化体系被打破的同时,各种异质的文化因素也因此进入到这一文化中来,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着新的、更富有活力的新文化的产生。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的废墟上诞生了希腊文化的凤凰,在古埃及文明被毁灭后出现的新的埃及文明,在五四时期陈旧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体系被打破的基础上出现了中国的新文学,都是上述断言的最好证明。所以,我们说欧洲中世纪是西方文化的再造时代和新创时期,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

其三,就文学的发展层面而言,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所创造的一些文学的样式、种类和艺术形式等,在西欧中世纪初四百多年的黑暗时代已经被淹没殆尽。这诚如恩格斯所言,蛮族入侵者毁灭了欧洲一切古代文明——文学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这样的现实,使得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不得不从头再来。这也是造成西欧中世纪初期的文学粗糙、散乱和艺术上幼稚的原因。不仅如此,在中世纪的西欧,古代希腊罗马所创造的很多成熟的文学样式,也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而是在新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创造了很多独有的、新的文学艺术样式,比如史传类的作品、宗教赞美诗、书信体文学、骑士抒情诗、骑士叙事诗、商籁体诗歌、市民故事等。即使我们所说的戏剧艺术,也不是从古希腊强大的戏剧传统中继承来的,而是中世纪重新创造的。例如,希腊的悲剧来自于当时的“羊人歌”,喜剧来自于酒神节的节庆仪式,那么中世纪欧洲的戏剧则来自于教堂宗教仪式和宗教广场的狂欢。正是由于这些新的艺术样式、新的写作手法、新的表达方式以及新的主题等都是中世纪所创造的,所以,我们才把这个时期称为文化的新时代和文学的新创时代。

中世纪文化领域的矛盾冲突

欧洲中世纪文化上的矛盾冲突是非常明显的。但在谈到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冲突时,以往很多学者认为,存在于文化上和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主要是指世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冲突(常常被简化成“人与神”的冲突)。这其实是一个极其简单化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理解进一步延伸,似乎给人一种在欧洲中世纪的社会中存在着两个文化系统,一是基督教文化系统,二是世俗文化系统,二者互补隶属,独立存在,相互矛盾,相互斗争。这就成问题了。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已经成了占社会主要地位的文化,哲学、科学、文学等一切知识都成了神学体系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纯粹意义上的世俗文化已经难以存在,所谓的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存在,也不过是依附在神学文化之中隐性的存在着,不会形成人与神的直接斗争的局面。

我们必须要知道,在神学思想体系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所谓中世纪文化的冲突,只能发生在基督教文化的内部,换言之,世俗文化即使存在,也是被纳入到基督教文化系统的内部冲突中了。这样,基督教内部的冲突,是中世纪文化冲突的主要场域所在。其矛盾冲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是把宗教教义作为僵死的教条戒律,让人们无条件遵守;还是把教义作为不断发展的阐释理解过程。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才是统筹和决定着中世纪文化冲突根本所在。前一种代表人物认为,《圣经》和基督教教义是亘古不变的教条,人们必须无条件的遵守,人必须成为“上帝的羔羊”。我们把这样的代表称为“原教旨主义者”,这种主张本质上是鼓吹“蒙昧主义”。同样,在基督教思想文化体系中还有另一种理解,这就是有人主张随着时代的改变需要不断重新阐释基督教教义,把基督教教义时代化和现实化。这种主张由于强调的是人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其中就包含了肯定人的理解力和精神强盛的进步因素。这种思想主张,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基督教的进步主义”。

由此可见,中世纪文化领域内的矛盾冲突,说到底是在基督教文化内部发生的。人们常说的异教徒,除了指其他那些不信仰基督教的异教人士之外,更多的是指在基督教内部对宗教教义产生不一样理解的人(信徒)。这样理解,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中世纪欧洲发生的各种思想上、文化上的斗争,同时也能更为科学地揭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发生的文化上的原因。

中世纪文学留下了很多遗产

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受国外一些学者观点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在潜意识中认为,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过渡阶段和黑暗时代,文化上没有什么价值。其实,这种看法也过于武断。

单就文学上的贡献而言,中世纪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中世纪文学为后代的西方文学留下了很多遗产。择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世纪的人们主张文学作品的写作要有强烈的社会目的性,主张文学要介入现实生活。其实,这一主张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理论中就有丰富的体现。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就都包含着文学的社会目的性思想。但在中世纪,出于用基督教改造人们信仰的目的,文学的社会目的性得到了更强烈的强调。中世纪文学的作者要用基督教思想改造人们,这就是介入生活。尽管这一文学的目的是要用基督教思想介入现实生活,以便达到宣传宗教思想的目的,但抛开其宗教的内涵,文学要介入生活,写作要有社会的目的性,要为现实服务,还是具有着深刻价值的。文艺复兴之后,这一文学观念在作家们的创作中得到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它继承了文学作品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更强烈地肯定人的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认为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道德水平,追求崇高等,也是值得肯定的。尽管中世纪文学强调用基督教思想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是不可取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的自由精神。但是,若抛开宗教因素,中世纪文学强调引导人们的精神和道德纯洁,认为文学的本质之一就是要用审美的方式,提高人们的精神和道德水平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文学观起着影响。如前所言,人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力,再建一个超脱出本能欲望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巨大进步。同样,文学要成为提升人们精神和道德世界的助力,也是对文学功能的进一步强调。

第三,欧洲中世纪在艺术上创造的一些新的文学样式、艺术手法、创作技巧等,也给后代留下了借鉴和启迪。比如说,中世纪出现的道德剧、“商籁体”诗歌等样式,骑士文学中的“罗曼司”手法,英雄史诗中的气氛渲染,乃至市民文学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等,都在近现代的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甚至可以说,莎士比亚、歌德、拜伦以及20世纪现代派作家们的创作,都从中世纪的文学中汲取了丰富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成为西方近现代以来文学的另一个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