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原饮:发烧不退的另一种思路

  平凡的人 2020-02-26
达原饮治疗高热一例引发的连锁反应
导读陈潮祖先生乃川派名医,他曾治疗过一例发热病人,药后烧退病愈,后一月全身脱皮,再二月白发转青,第二年值与妻“钻石婚”兴至,却感风寒而殁,一波三折,其药力使然也?命数也?案后门人对达原饮的疑问和分析,对医林学者,或有启发,请君赏玩。
黄某,男,78岁。成都市农机学院家属。1981 年7月2日初诊。1981年7月20日患病来我院附院治病。车到附院门前,恰逢陈老从附院经过,求治于先生。问其病情,家属代述:寒战高热已逾数日,服用西药无效。观其舌边深红,苔如积粉,燥涩乏津,脉数有力,遂书方如下:

草果15g,槟榔15g,厚朴15g,知母15g,黄芩15g,白芍20g,生甘草10g。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剂。

后病人家属来告:上方连服5剂,热退身凉。

1个月以后全身脱皮,撕之即落。再历2个月,昔之两鬓白发,由白转青。因其全身表皮尽脱,弱不禁风,惟有卧床休养。次年春节以后,乃是黄公与其夫人结婚60周年,黄公兴致勃勃不听夫人、子女之劝,坚持要起床与夫人摄影留作纪念,感受风寒,数日不起而逝,此公之逝,实有憾焉。

[侍诊心得]

吴有性在《温疫论》中述达原饮能治疗瘟疫初起,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并认为此处位居半表半里,即《素问·疟论》所谓“横连膜原”是也。陈老认为:连缀于内脏与躯体的膜,无处不有,无所不包,故称膜原,是少阳三焦的组成部分。

此证疫从口鼻而入,客于膜原,水道失调,湿浊阻滞营卫运行之机,阳气不能达于体表,初起可恶寒战栗,思近烈火,继则郁极而通,体若燔炭,呈为湿遏热伏的憎寒壮热证象,苔如积粉,舌质红,则为湿遏热伏的诊断依据。盖湿浊壅滞三焦则苔厚,热为湿浊所遏故舌红。此证治宜芳化湿浊以宣透膜原,决其壅阻以疏通三焦,俾秽浊去则水道通,营卫和而诸症解。

本方配伍存在两个疑点:

①所治明是急性热病,何以不用清热药物为主,而以辛温燥烈的厚朴、草果、槟榔为其主药?

此证所以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燥烦一派热象,其实都是阳为湿遏使然。吴氏以朴、果为主,可谓独具卓识,若不宣化湿浊而惟清热是务,是只看到现象,不明本质,不仅不能愈病,反有损阳气之虞。当然,若从疫邪考虑,大青叶、板蓝根、黄连等药亦未尝不可加人。

②苔如积粉明是湿浊壅阻证象,何以要配生津的知母、白芍?

此证苔如积粉,自是湿浊太盛。但因热伏于内,湿受热蒸,已呈浊结,所以苔厚扪之燥涩。若不先用生津之品令其津充,朴、果、槟榔也就难奏宣化湿浊功绩。譬如棹有陈垢,必先以水润之,而后始能去之。配伍生津和血的知母、白芍,即此义也。

[按语]

此案给人两点启示: 

一是病后脱皮,证明皮下即是少阳三焦组成部分。此证是因津凝成湿,阻滞少阳三焦间隙,服用此方以后,湿浊一去, 腠理空虛,皮肤失养,竟然脱皮,脱皮之后,弱不禁风,证明表卫不固,易感寒邪,亦是毋庸争辩之论。

二是相隔4个月以后白发转青,证明湿浊阻滞三焦也是白发机制之一,治疗发白发落可以借鉴。


通变柴胡汤之用

作者/李绍南
导读临床上治疗外感热性病的方剂较为多见,但对邪入膜原,湿热内阻或少阳未尽者,可运用通变柴胡汤。对于小儿发热反复不愈3天以上者,可认为是邪正双方皆衰退不强,观其舌苔厚腻者,可视作邪入膜原,用小柴胡合达原饮方,小编亲测有效。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自拟通变柴胡汤,用治外感热性病,每有桴鼓之效。

方药组成:大柴胡21~30克,黄芩9~12克,草果仁1.5克,半夏9克,陈皮9克,枳壳9克,川朴9克,甘草9克,生姜9克。

本方大柴胡解少阳之表,黄芩清少阳之里,为本方的主药。草果仁香辟秽,宣透伏邪;陈皮、半夏、枳壳、生姜和胃降逆,化痰止呕;川朴除湿消胀,化痰下气;甘草调和诸药。总之本方是一个和解少阳、除湿辟秽而退热的方剂。

加减法:

身痛无汗加桂枝9克或豆豉9克;

头痛加羌活9克;

寒热汗多加杭芍10克、桂枝9克、大枣3枚;

咳嗽加杏仁9克、枇杷叶12克;

食欲不振加三仙各9克;

呕吐加竹茹9克;

咽喉疼痛者加桔梗9克、牛蒡子9克、板蓝根12克;

昼轻夜重加鳖甲9克、首乌9克、党参9克。

适应证:

寒热往来,全身酸楚,倦怠无力,胸胁苦满食少恶心。口渴,不思饮食,脉弦数。舌苔薄白或垢腻,晨轻暮重,病程缠绵不愈。

②疟疾愈后仍夜出虚汗,午后畏冷,食欲欠佳,动则自汗,倦息尤力。外感热性疾病,体温已退至正常,但较长时间内有纳呆,食欲不振、腹满闷胀,午后背出冷气,微感身倦无力,舌脉如常。

临床上治疗外感热性病的方剂较为多见,但对邪入膜原,湿热内阻或少阳未尽者。运用通变柴胡汤能达到理想之效。

此方依据张仲景柴胡汤及吴又可达原饮化裁而来

曾治疗一例低热1年余患者,经各种检查未找出发热的原因,运用此方加鳖甲、首乌、党参、银柴胡、地骨皮,共用10余剂而获愈。

关于大柴胡的用量,在寒热往来明显、热度较高的情况下可用30克。有时可用到45~60克;寒热往来较轻,热度不高,只有明显倦怠无力、口苦脘闷不畅、食欲不振的情况,可用21~24克;人有“柴胡半斤少阳平”语,信不诬也。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