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镜》之“白熊”分析

 懒汉真多 2020-02-26
wy198019  黑镜 第二季

纵观两季《黑镜》,觉得最惊艳的还是第二季的“白熊”。抛开黑色幽默的讽刺与“形而上”的哲思不谈,即便单从2分钟的故事表现来看,“白熊”凭借紧张的追逐与不断的反转,也足够成为一部优秀的剧集。
“白熊”故事结构仿佛俄罗斯套娃,在层层故事的剥茧抽丝中揭示谜题的最终答案。起初,貌似无辜的女主角在群众的围观中,莫名其妙地遭遇头戴面具的歹徒追杀。对女主角的同情与对情节的迷惑构成了故事的第一层外壳;追逐戏尽,帷幕揭开,追捕过程反转为演员表演,无辜女主角反转为令人憎恶的虐童犯,而她一路逃亡中的困惑、无助、恐惧、绝望等痛苦则成为人们对她的惩罚内容。对此前铺陈线索的揭秘构成了故事的第二层;然而当我们以为剧情结束时,故事的核心才缓缓浮出水面——在“白熊”正义公园中,女主角沦为了马戏团大象一般的傀儡,对罪恶的审判与惩罚成为了人们绝佳的娱乐项目。
英剧《黑镜》系列的整体风格表现在轻科幻的语境下,对现代性文化的嘲讽与忧虑。而“白熊”则正是在这样的主题下,通过独立的故事展开了具体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众而言,三层故事叠加的“白熊”无疑可以解读出若干层面的寓意:例如在第一层故事中对身临险境的女主角的不停围拍,讽刺了现代通讯科技的滥觞下,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社会正义感的缺失;又如第二层故事中对女主角的道德审判是否合理,女主角犯下的罪行是否随着被消除了犯罪记忆一同被消解;再如即便女主角始终罪孽深重,人们日复一日对她的折磨是否就具有了正义性?……在这些不乏深刻的思辨中,“白熊”一集最为呼应《黑镜》风格的,则是核心故事揭示的娱乐化主题。
“enjoy yourself”——这条规则成为白熊正义公园所有规则中“可能最重要的一条”。于是,假装被催眠、冷眼旁观女主角被追杀,成了娱乐;在观众席上对女主角的罪行进行正义审判,成了娱乐;在女主角被游街时振臂高呼,亦成了娱乐;甚至在新一轮循环中,感受女主角无限反复的痛苦过程,更是成了娱乐……虽然白熊公园始终打着正义的旗号,虽然坐在观众席上的每个人都一副义愤填膺的正义表情,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人们前往白熊公园的娱乐性的根本目的。正义的名义并未使人们的娱乐心态变得更为崇高,而只是为人们的娱乐享受的平添了一种道德优越感。在白熊公园大门醒目的“enjoy the show”标示下,公园演员与游客轻松愉悦的笑容与女主角撕心裂肺的哀嚎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enjoy”的公园规则映射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娱乐化倾向,那么这种对比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我们很难指责白熊公园及其游客的作为,就像我们很难指责自身也同样热衷于把他人的过错(甚至他人的不幸)当成娱乐话题进行消遣。借助于网络,我们轻而易举地化身为白熊公园的游客,在各种热点纠纷、矛盾、案件中充当道德的审判长,厉声疾呼要求膺惩罪恶,俨然正义感十足的英雄侠客。诚然,在各种事件中,我们从不认为自己在娱乐,我们赋予自身关注、评论、讨伐(甚至谩骂)等行为充分的正义性——是我们维护了社会公正,是我们监督了政府机制,是我们保证了法律健全……然而,一如白熊公园的游客难以掩饰戏弄、折磨女主角时的好奇心情一样,我们对各种新闻事件的关注也难以维持到我们关闭页面、点开下一条新闻。我们的正义感、道德感在更新鲜、更劲爆、更颠覆的新闻中,不断被转移、被刷新、乃至最终被湮没,而仅仅降格为我们娱乐心态的调剂。而事件中的各种当事人,无论其经历几何,都不亚于“白熊”中的女主角,在新闻中他们与其说是牵动了我们心之所系的道德准绳,不如说是丰富了我们夜以继日的娱乐生活。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传媒学大师尼尔.波兹曼在其着作《娱乐至死》中这样描述现代社会文化,并将其原因归结为电视机的负面影响(关于这种负面影响,现代通信网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已经很难再去分辨我们这种“娱乐至死”的心态究竟是现代科技导致的,还是深藏于我们本性之中,为现代科技释放并助纣为虐。然而,当步政治、宗教、教育等话语体系的后尘,道德审判体系亦沦为我们的娱乐形式时,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一切能够严肃、值得严肃的观念,而只能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终此一生?这一问题“白熊”即便未能给予我们答案与出路,但至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作者 wy198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