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花间挹香 2020-02-28

目前普遍认为,现代地球上的人类,最初的起源是在非洲。也就是说,无论黄种人、黑人还是白人,最初的祖先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如今世界上的人种、民族和演化出来的文化形态却是截然不同。这样的结果或许可以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得出部分解答。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一、 何为人地关系?

所谓人地关系,是人文系统和地理系统之间互动关系的总称,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关键。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一般认为人地关系有四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第一阶段,原始渔猎时期的自然采集阶段,处于自然崇拜阶段,这个时候的人地矛盾基本不存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极为有限。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田垄耕种阶段,人类具有了初步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地矛盾逐渐显现,处于改造自然阶段。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具有了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的改造影响能力,人地矛盾趋于尖锐,处于征服自然阶段。

第四阶段,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愈发精进与有效,人地矛盾愈发不可调和,处于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二、人地关系在古代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决这个疑问,可以从两个维度出发: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从时间维度讲,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从东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经历了从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一个长达十万余年的时间跨度。

也许对于地球或者太阳而言,十万年犹如眨眼一般一瞬而逝,但对于人类这个寿命不过百年的物种而言,十万年的跨度早已人物已非——在上一次冰期结束后的一万三千年左右,人类开始出现社会意义上的分化和差异,具备了发展成现代社会的客观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世界各处的人类开始了各自的发展进程。

在开始的三千年间,智人从非洲开始迁移,但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他们去到世界哪个地区,中东、欧洲、亚洲还是澳大利亚歌美洲,最初获取能量的方式仅有靠野生的动植物一种。直到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生了第一次生产力的变革——农业革命,命运的分岔路在这一刻正式浮现。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从空间维度上看,世界各处人类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制约并不相同。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的发展出了初期的农业文明,有的发展出了渔猎文明,也有发展出牧业的,总之是向着获取更多的有机物提供能量的方向发展,人地关系处于第二阶段。

这个时候,一部分人类初步学会了改造自然提供的一些原材料,使这些材料转变成自己可以使用,并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的方法,比如冶炼。通过制作出金属工具,并得以使用,比如青铜器,一些文明的发展远超同济。

另一方面,有的文明发展出了文字,形成了天文历法、宗教崇拜和律法的雏形。当然两者并不相斥,而是往往同时存在,这些文明由于这两者的使用,对其他文明形成了技术和文化上的代际领先,从而征服了他们。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三、地理条件和环境制约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返回去想想,为什么都为同一个物种,却出现了这种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其中,地理条件和环境制约在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举个例子,古中国的强盛,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亚洲大陆东部是一整块的完整大陆。古中国历代的强盛王朝,主要势力范围都在欧亚大陆的东缘,地势相对低平、土层深厚、河网纵横、季风影响显著且强烈。

这些都是有农耕文明发展的有利条件——对于古代人而言,农耕是比渔牧或采集更高效且稳定地获取有机物的手段。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一样,植物也是需要“驯化”的,不信你可以去寻找一下真正野生的黄瓜和玉米,它们会让你怀疑这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

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农作物在这片大地上成熟速度快,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一年两熟,这就提供了农作物向便于人类食用的方向进行人工干预快速筛选的有利条件。

大量的平原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定居地点。定居除了可以给人际交往提供基础之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可以把吃不完的粮食妥善地保存起来。

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游牧民族和狩猎采集渔猎民族就不可以储存粮食吗?自然是可以的,甚至随着腌渍、风干等储存食物方法的使用还挺有效的。但是这些居无定所的民族,储存食物对他们可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古代交通运输手段的匮乏使他们难以携带大量的粮食,自然也储存不了太多的东西。

而定居的人们却可以寻找合适的地方和方法储存大量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这也是为什么中原大地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农耕文明的天下,即使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难逃同化——傻子都能看得出来这片土地就是农耕的宝地,谁不想天天吃饱饭呢?有了足够的有机物摄取,人口的上升便有了保证。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古代强盛的国家表现在外的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面积广阔的领土、人数密集的定居地点、规模巨大的人口、制度森严的社会。广阔的领土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规模庞大的人工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潜力和动员能力,森严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古中国有了资源,有了人口,那制度的基础从何而来呢——统一的文字和行之有效的行政组织。形成这两者的条件在古代看来,就是地域之间没有难以跨越的障碍,比如高原、沙漠或海洋。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历代控制的疆域往往是有一个上限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也没有打到中国来。欧洲地区就是一个反面例子,破碎的陆地使他们鲜有统一的国家,虽然这不失给他们发展出工业文明的其中一个条件,但也是后话了。

想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过程的制约,新几内亚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直到两百多年前,新几内亚人的与生活在石器时代的人并没有太大区别。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令人难以置信,他们使用的居然还是在数千年前就被各大主流文明所淘汰的石头器具,金属工具在他们这里根本没有出现。他们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行政机构、集权体制,仍是原始村落时期。

直到白人登陆了这片土地,带来了高度集权的制度,也带来了钢铁、火药和药物。即使他们是以“殖民征服者”的身份到达新几内亚,那里的人们还是迅速地认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和珍贵。

他们是不知道这些是好东西吗?知道。那为什么不发展呢?没有那个条件

作为一个孤悬于海外的海岛,便于开采的矿产自然是没有的,而丰富的渔猎资源和贫瘠的土地让他们面对获取有机物途径的选择毫不犹豫。不够充足的食物资源便无法诞生足够形成密集的人口居住区,后续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而人地关系在这个过程里面扮演的角色,便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文明的人地关系和谐且友好,人们可以利用自然条件迅速发展自身,那么便可以占尽先机,征服对手。

但是我们常说,对于事物要辩证地看待,自然条件不是那么友好的欧洲地区却因种种原因走出了欧洲,奠定了现代世界格局的基础,这其中的缘由便需要更加深刻的讨论了。

由起源说起:人地关系在古代与社会发展所饰角色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结语:

人地关系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但是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可以反映部分现实问题的。人地关系扮演的角色告诉我们,基础很重要。我国长久以来在教育和科学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充分,却存在一些忽略基础知识和学科的问题。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其实是通识教育,本质要求是普遍,而不是精通。在这种要求下,往往会出现为了应试而单纯刷题刷分,而忽略了学科方法论的掌握,在高考应试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数学学不好,往往就是把握不了其中的逻辑关系,本质就是没有学会方法。体现在科学上,就是缺少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对这类人才的待遇不够,他们是不能只靠对学科和国家的爱吃饱饭的。这些基础上的事情不做好,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往后的发展都是有消极影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