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天即位 纪元顺治”——史说顺治朝铸币“五式钱”

 钱首相小泉 2020-02-28

世祖顺治铸币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其第九子福临即位,是为清世祖。次年九月,世祖入主北京,十月,'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因此也称顺治帝。

顺治帝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对各地出现的反清复明斗争不再采取坚决镇压态势,借以缓和矛盾。他认真吸取明王朝灭亡教训,澄清吏治,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同时广开言路,网罗人才。为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提高衣业生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推行屯田垦荒等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困弊不堪的社会经济起了一些复苏的作用。顺治帝为现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帝定鼎北京初期,清朝政权百废待兴,钱财匮乏,流通货币仍为明钱。为及时摆脱困局,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清政府率先在北京设置中央直属的户部宝泉局及工部宝源局,始铸仿明钱式样的顺治通宝钱,同时下旨令顺治钱与崇祯钱同样通用,其他铜钱一律禁用。除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外,随着清军在军事上节节取胜,占领地域日益扩大,先后在一些省、府、州也广设钱局。

例如,首先令山西大同府等几个重要省份地方府衙或战略要地设局鼓铸钱币。这使得顺治通宝钱铸钱数量大,版别纷繁。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五次改制,最终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

随着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钱,我们称之为'顺治五式钱',这五种版式钱币面文皆为汉文楷书,对读。

1,顺治一式钱

“告天即位 纪元顺治”——史说顺治朝铸币“五式钱”

又名顺治仿古式(仿明钱式),始铸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之后,在货

币发行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面文'顺治通宝',多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钱径2.4厘米,重3.6克左右。

2,顺治二式钱

“告天即位 纪元顺治”——史说顺治朝铸币“五式钱”

又名顺治单字纪局式,多始铸于顺治二年(1645年),停铸于顺治十年(1653年),其形制类似唐代的会昌开元钱。钱背由一个单一汉字,为其铸钱局之意。该汉字位置在穿上,或穿右,还有的在穿左。

据记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二十三个钱局开铸单字纪局钱,但从现存顺治钱实物来看仅发现了工、户、蓟、宣、云、延、原、同、阳、河、临、东、浙、宁、昌、福、荆、襄和新共十九局。

各地铸钱局设置的不断增加,方面说明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清初经济状况越来越好转,铸币需求量日增。最初钱重一钱二分,后改为一钱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钱局铸钱数量很少,如延、宣、蓟等,存世甚极为罕见。钱径2.5~2.6厘米,重3.8~4.5克。

3,顺治三式钱

“告天即位 纪元顺治”——史说顺治朝铸币“五式钱”

又名顺治'一厘'式,顺治十年七月各省,镇钱局停铸单字纪局钱,开铸顺治通宝背一厘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较背单字钱制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纪局汉字与穿左'一厘'组成。由于一厘二字取折银厘之意(一千厘准银一两),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又称其为'计银一厘式'。

据史料记载顺治一厘式钱共有十九个钱局开铸,分别为:户、工、薊、宣、云(密云局)、东、临、原、阳、陕、同、河、浙、宁、昌、江、福、云(云南省局)、荆。

密云局和荆州局未见实物。各局版式基本固定,变化不大、除原浙、宁、昌、江、福、云等几个钱局使用较为特殊的面文书体外,其余各局多数采用了户部币的标准面文这种情况表明清朝币体系进一步完善和统一。顺治三式钱直径2.5~2.7厘米,重4~5克。

4,顺治四式钱

又名顺治'满文'式。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责令各省、镇钱局停铸各类顺治旧钱,由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开铸'新钱',即面文'顺治通宝'背满文'宝泉'、'宝源'钱局,每文重量增至一钱四分,铜质呈金黄色,钱径大且精美,俗称大制钱。此次改制完全脱离了明代体系而确立了清代制钱风格,完成了从形制上仿造明代制钱到从真正意义上铸造清代钱币的转化过程,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钱径约2.6厘米,重约4.4克左右。

5,顺治五式钱

“告天即位 纪元顺治”——史说顺治朝铸币“五式钱”

又名顺治'满汉文'式。顺治十七年(1660年)户部提准十五个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钱的规格重新开铸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名'满汉文'式,分别有满汉文:同、福、宁、东、江、宣、原、蓟、昌、河、临、浙陕、密、云字。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则仍为满文钱局。福建局少见,密、云两局未见实物。此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钱径2.8厘米左右,重4~5克。

顺治钱的第四和第五式样钱存世很多,说明当时铸造量巨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清政府统治的加强和社会的稳定。此时的清朝统治可以说不仅早已剿灭了起义军和南明等反清的各种军事力量,而且历经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基本上保证了其统治地位的坚不可破,当时清政府统治者的执政理念从镇压、收服和避免冲突而转为稳定、现固和强化统治。

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宝泉、宝源及全国各铸钱局同时发行带有满文的顺治通宝钱,此两种式样的铜钱与背单汉字的第二式背一厘汉字的第三式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各局铸量均较大,这也恰恰说明当时清政府进一步规范制钱的铸造。

顺治通宝钱,定制以红铜七成、白铜三成搭配鼓铸。为调控制钱铸造量,在具体的铸造过程中,清政府实行'分卯鼓铸',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年铸造额为三十卯。

初时每钱重一钱,顺治年(1645年),每钱增重二分,变为一钱二分,定钱为七枚准银一分,旧钱加倍。顺治八年(1651年),户部认为本朝制钱应该厚重,每钱增重五厘,变为钱二分五厘。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定为每钱重一钱四分。此外,顺治时期还曾铸造折二以及折十大钱,但今很少见。顺治通宝钱的币制奠定了有清一朝钱币制度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