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阳痿要调脏腑,调经脉,通经络,要遣方准,举典型病例——阳痿辨证施治浅谈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02-28

第 1374 期

作者 / 武卫东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中医院内科

编辑 / 张芊芊 ⊙ 校对 / 段瑞

阳痿之病为中国男性常见疾病,其主要影响人的心理、生理,而且呈渐进发展,造成其它疾病,不但影响健康,还会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对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很多,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坐浴、气功等,而内科治疗是很有效的方法,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气机、情志,达到好转、治愈的目的。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本人认为阳痿的病位,主要在脏腑,即肾、肝、脾、心,其次在经络,即肝经、肾经、脾经,再次在瘀血、痰饮、湿热、寒湿等外邪,但外邪必须通过脏腑、经络起致病作用。现就阳痿从脏腑、经络方面的治疗认识总结如下。

1 补肾为治“痿”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主发育与生殖,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功能的一部分体现在性功能上,也就是说性功能好坏代表着“肾”功能的强弱,因此当肾的阴、阳、精、气强盛,则人的性功能就会好,即使有疾病(如阳痿、早泄等),也恢复得快。故滋肾阴、壮肾阳、固肾精、补肾气,便为治疗男性性功能方面疾病的基本治疗之法。在临床上应辨明究竟是精亏、气虚,还是阴虚、阳虚、阴阳两虚,辨明后,根据患者证候确立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处方,筛选对证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治疗阳痿亦应遵此法,基本治法无外乎填精,益气,滋阴,补阳。或两法以上兼顾。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汤、左归汤、金匮肾气丸、右归汤、知柏地黄汤、薯蓣丸等。

选用药物:黄芪、白参、山药、枸杞子、山萸肉、熟地黄、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桑椹子、杜仲、黄精、褚实子、巴戟天、淫羊霍、仙茅、锁阳、阳起石、蛇床子、雄蚕蛾、补骨脂等。

医案1:靳某某,男,39岁,本区南4条居民,2009年12月8日就诊。

自述阳痿半年。性生活1月一次,行房未射精即痿软,伴腰酸,膝软,乏力,排尿无力,手足冷凉,畏寒,外阴冷潮,精力很差,舌质淡白,舌苔白,脉沉缓无力。诊断:阳痿(肾阴阳不足)。治法:滋肾壮阳。方药:人参10g,太子参15g,黄芪50g,山药30g,续断20g,杜仲25g,桑寄生30g,五味子10g,山萸肉10g,菟丝子30g,淫羊藿50g,锁阳50g,覆盆子30g,乌药25g,萆薢15g,三七5g,牡蛎50g,阳起石50g(牡蛎、阳起石后下)。7剂水煎服。

10日后,于21日患者二诊,自述诸症好转,行房一次,10余分钟,并成功射精。但自觉不够坚挺,腰酸乏力,手足已温,排尿仍无力,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沉缓。

上方去太子参、川断、菟丝子、萆薢、杜仲、桑寄生,加蜈蚣2条,蜂房10g,熟地黄30g,柴胡10g,沉香5g,蚕蛾10g。水煎服半月。

患者再未来诊,后其妻前来看胃病,得知已痊愈。

医案2:徐某某,男,55岁,本区奢岭镇居民,于2009年12月15日就诊。

阳痿不举3月余,近3月来夫妻未同房,也曾尝试但无果而终,时有晨勃,自感腰酸膝软乏力,手热、足冷,失眠多梦,夜间汗出,眼干头晕,阴囊潮湿,排尿无力,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查:尿常规正常,肝功、两对半正常。诊断:阳痿(肾气阳虚,虚阳上越)。治则:益气温阳,育阴潜阳。方剂:右归汤加味。药物:熟地黄30g,山萸肉10g,山药30g,枸杞子25g,黄芪50g,菟丝子25g,蜂房10g,蜈蚣3条,白参10g,淫羊藿30g,仙茅30g,锁阳50g,柴胡10g,川楝子10g,沉香5g,乌药20g,阳起石100g,牡蛎50g,三七5g。(牡蛎、阳起石先煎,蜈蚣为末冲服)上方5剂,水煎服。

1周后二诊,自感晨勃频繁,对性生活已有兴趣,但未同房,排尿已经有力,足已温,眼干头晕基本消失,舌红苔白,脉滑略大,上方加蚕蛾10g继服半月。

2010年1月2日三诊,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其兼症也尽愈,上方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其经常口服金匮肾气丸以调理善后。

2 疏肝调气 为治痿打通经脉

肝经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十二经惟有肝经“过阴器,抵小腹”,而小腹又为精室之所在,因此,男性性功能与肝经的经脉通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肝属木主筋,而前阴为宗筋之会;还有肝经、肾经同交会在“三阴交”穴,其经气相通,故在治疗阳痿等男性疾病时,应在治肾的基础上调肝,调肝以疏肝调畅气机为主,肝气调则气机畅、经脉通,精、气、血才能达病处,阳痿得愈。

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丸、疏肝丸、龙胆泻肝丸、越鞠丸等。

选择药物:柴胡、香附、木香、香橼、川楝子、乌药、丁香、橘核、厚朴、枳壳、荔枝核、沉香等。其中以沉香、乌药、橘核为好。

典型病例:朱某某,男,55岁,本区居民,于3月11日就诊。

阳痿1年余。1年前无诱因常伴乏力,尿频,胁胀,腹胀,小腹冷凉,腰冷痛,下肢时抽筋,并自觉阴茎短缩。平素该人情志内郁、多虑。查:舌淡隐青,苔白润,脉沉弦无力。诊断:阳痿(肾阳不足肝气不舒)。治法:益气温阳疏通气机。方药:黄芪50g,山药30g,淫羊藿30g,肉桂10g,茴香10g,仙茅30g,白术10g,附子10g,杜仲30g,茯苓20g,猪苓10g,乌药25g,沉香5g,槟榔10g,大腹皮20g,厚朴15g,泽泻10g,木香10g,木瓜10g,三七5g,阳起石100g。(阳起石先煎)10剂水煎服。

4月2日来诊,自述上药用后,其病“痊愈”,故未来再诊,近日,心情不悦,症状又有复发之势,故今又来诊,查:舌淡紫,苔润,脉弦紧。观其脉象为肝气郁滞,湿瘀互结之象,上方去附子、阳起石,加柴胡15g,青皮10g,橘核10g,土鳖虫10g,通草10g,滑石25g。7剂水煎服。后痊愈,至今未发,且情志转好。

3 健脾益气 为强肾助力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肾气、肾精必须得到后天脾气所化精微的滋养,脾气充足则肾气、精充足,故治疗阳痿,必须健脾益气,以补充肾不断填充的需求;另一方面,脾经经脉在“三阴交”穴与肾经、肝经交会,经气相通,肾经精气旺、肝经经气、脾经精气充,性功能才能正常。反之,易患阳痿。治疗应补脾运脾。

代表方剂:归脾丸、健脾丸、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选用药物:黄芪、山药、白术、茯苓、砂仁、党参、苍术、香附、人参等。

典型病例:曹某某,男,37岁,奢岭镇瓦工,于2010年2月1日就诊。

自述腰膝酸软无力,阳痿,2月未行房事,外阴冷凉多汗,胃部胀满,小腹冷痛,自汗,倦怠,食欲不振,手指尖凉,大便常年溏泄,时畏寒,尿频,夜尿4~5次,耳鸣,在当地卫生院诊治,口服金匮肾气丸,症状未有改善,今来诊,查:毛发焦枯,舌淡红,苔白腻,左脉沉弦细,右脉滑大,根据上证所见。诊断:阳痿(脾肾气阳不足)。治疗:补脾益肾调理肝气。方药:自拟温阳起痿汤。黄芪50g,白术20g,茯苓20g,砂仁10g,杜仲20g,苍术10g,白参15g,干姜15g,淫羊藿50g,锁阳50g,阳起石50g,木香10g,蜈蚣2条,香附30g,乌药30g,川楝子10g,三七5g(阳起石先煎,蜈蚣为末冲服)。6剂水煎,每剂取汁300ml,150ml日2次早晚分服。

9日后患者来诊,自述上证好转,已经无畏寒之症,尿频、小腹冷凉、外阴多汗已好转,但举而不坚,小腹闷胀、胃胀好转,食欲大增,大便溏泄好转,舌淡红,苔薄白,两脉弦缓。上方去川楝子、蜈蚣、阳起石加仙鹤草40g,白芍15g,补骨脂30g,山药30g,柴胡10g,橘核10g。5剂,服法同上,服后性生活正常,告愈。

4 交通心肾 使火能归元

肾为水脏,为水之下源,肾水上济使心火不亢;心为火脏,心火下潜,可使肾水不寒。心肾的交通,可使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若心火不下济于肾,独亢于上,则下焦肾水不温,阳痿加重,因此降心火、引火归元,也是治疗阳痿的重要手段。

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清骨散等。

选用药物:黄连、黄芩、黄柏、白薇、地骨皮、鳖甲、龙骨、牡蛎、肉桂、牛膝等。

典型病例:祁某某,男,50岁,磐石市,长崴子乡农民,于2011年5月17日就诊。

自觉腰酸软无力半年,伴五心烦热,口干,耳鸣,失眠,多梦,时而遗精,3月前出现阳痿,1月无1次性生活,逐渐心烦、失眠加重,下肢酸重,膝软,外阴多汗,在当地治疗(用药不详),无效后来我院就诊。中医查体:腰酸喜按,舌红,苔少,脉细滑。仔细辨证:该患为心肾不交之重症,心火上扰,心神不宁,肾之水不得济,导致阳痿、失眠之病。诊断:阳痿失眠(心肾不交)。治则:益水治火,交通心肾。方药:熟地黄30g,生地黄30g,山萸肉25g,山药25g,黄柏20g,知母15g,茯神15g,枣仁15g,白薇20g,肉桂10g,枸杞子25g,泽泻15g,夜交藤50g,黄精25g,莲子心15g,龙骨30g,牡蛎30g,五味子15g,合欢皮25g,合欢花25g,鳖甲15g。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鳖甲先煎10分钟)

患者10天后二诊,自觉失眠基本痊愈,1夜可睡6小时左右,阳痿好转,烦热、腰膝酸软大见好转,外阴汗已少,查:舌嫩红,苔少,脉弦细。效不更方。上方加柴胡15g,龙胆草10g。再用7剂。10天后来诊,诸症消失,给予知柏地黄丸善后。

5 祛瘀通络 为治痿扫清障碍

阳痿病程多长而缠绵,“久病多虚”,气虚、阳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血脉凝涩;再者,肝气不调达则气滞血瘀,诸经气不充旺,则经络精气不畅,均可导致经滞络瘀,精气不接,或精气不通,因此活血祛瘀,通行经络,可使脏腑之精气相接、相通;经脉之精气相接续。正如张琪教授教诲:“阳痿多于经络闭阻相关,治宜活血通络”,故祛瘀活血通络,可为治阳痿畅通经络,扫清障碍。

代表方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选用药物:三七、桃仁、红花、土鳖虫、蜈蚣、川芎、刘寄奴等。

总结:综上所述阳痿一病以虚证为多,病位主要在肾,与肝、脾、心有关。肾之精气必须得到后天脾气所化水谷之气的填充;肝肾同源,肾精必须得到肝藏之血的填充,且肝气调达、肝经脉的通畅是精气到达前阴的基本条件;心所藏神明,是人体心理活动的源头,且心火下达于肾,可使水火相济,阴阳调和。故阳痿的治疗必须抓住肾、脾、肝、心的内在关系,调整四脏的平衡,绝不能只顾肾脏。当然还有如瘀血、痰饮、湿热等实证,但临床还是以虚证居多,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利用辨证施治这一法宝,临床定能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