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7)

 AB向往神鹰 2020-02-29

内伤发热案

徐某,女,78岁。2013年9月9日初诊。

主诉:全身发热伴头昏晕2年余,加重半年。

病史:患者说,2年前就开始感到全身断断续续地发热,有时体温高,最高不超过37.5℃,有时体温正常。但不论体温高与否,身热感是一样的。发作时还伴头昏晕,出虚汗,时轻时重。近半年来加重,身热发作较频,特别是前胸后背及头面部热感异常,有时如火烧的一般,特别痛苦。去过多家医院检查,只查出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没有检查出其他阳性体征,诊断结论为糖尿病并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住院治疗过,也间断服用不少中药、西药,效果不好。求治。

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10年,平时服药控制,血糖控制尚可,血压不稳定。

刻诊:全身发热,前胸后背及头面部热感较重,热感阵阵,时轻时重,伴头昏晕,没精神,头不痛,关节困重,出汗,偶有干呕,口苦咽干,口不渴,纳可,出汗后感轻度畏冷,心烦,眠差,无腹胀满,大便溏,每日2次。小便可,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下瘀斑,苔薄白滑,脉弦细稍数,尺沉。体温37.2℃。血压160/90mmHg。

六经脉证解析:身热,阵阵面热,出汗,轻度畏冷,没精神,关节困重,眠差,渴不欲饮,大便溏,脉寸细数,尺沉细,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滑,为太阴病,太阴水湿困表,太阴中风证。

头昏晕,干呕,口苦咽干,心烦,脉弦,为少阳病。

舌质暗,舌下瘀斑,渴不欲饮,为瘀。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合病,兼夹瘀滞。

病机:邪郁少阳,寒饮困表,阴阳不和。

治疗:柴胡桂枝汤:柴胡40g,黄芩15g,党参15g,清旱半夏30g,炙甘草1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切片),红枣6枚(切开)。4剂。日1剂,水煎取汁450mL,每天分3次服。

二诊:全身发热等症状明显减轻了,体温正常了。患者说曾服过近百剂药也没有这4剂药的效果明显。现在仍然出虚汗,稍怕冷,舌脉同上。又开原方4剂,桂枝汤加量:柴胡40g,黄芩15g,党参15g,清旱半夏20g,炙甘草15g,桂枝20g,白芍20g,生姜15g(切片),红枣6枚(切开)。4剂。水煎取汁450mL,每天分3次服。

三诊:患者说全身热感已经基本消失,只有面部还有少许热感,也有精神了,关节也不困重了。上方又服4剂,痊愈。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者病情比较复杂,要深入证候病机详辨:

一是有一派太阴中风的脉证,既存在营卫阴阳不和的汗出、身热、微畏寒等证候,又有太阴虚寒水湿不化而困表的关节困重等证候。

二是又有少阳之邪出入表里。一阵阵的全身发热感,前胸后背及头面部热感,可以视为病邪出入于少阳半表半里,正邪交争所导致。

因为慢性久病,必有瘀滞。

证候病机为邪郁少阳,阴阳不和,寒饮困表。虽有里虚寒证,但真阳亏虚尚不甚重,整个证候表现主要偏于半表半里,即使是太阴的证候,也是偏于外证。

脉证正合《伤寒论》第146条的柴胡桂枝汤方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就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方证病机为枢机不利,营卫阴阳不和。表不解而邪又入少阳所致的病证皆可用之。因此,这个方子既能入少阳和解少阳枢机,也能解决三阴中风的证候。

柴胡桂枝汤方证病机与该案证候病机相合,所以用柴胡桂枝汤和解枢机,调和营卫。太阴中风用桂枝汤正合《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个医案基本上就是原方药物的配比。原方用人参,但人参太贵,基层一些老百姓承受不起,所以改用党参,疗效也不错。

多年的病痛12剂药就解决了,可见经方的疗效是非常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