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高深而普世的民族文化。武学诞生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历代无数武林先辈倾尽毕生心血,寒暑不易,血火交融,忍常人无法忍之痛楚,立常人无法坚持之志向,于无路处开山立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人的生命。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一、截拳道搏击原则 习武者,必文武兼习,就算天性拙缓,无法精通两道,至少也要做到致力勤习,习得与其身份相称的技艺与知识。平时,就要学拳法,教拳法,拳法之为用,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来。只说不练,练而无济于事,那就不是真正的拳法。李小龙的拳法,便是以一实际行动为重点,难怪他如此强调“武技之实际可用”。不过,说到实际有用的武技,当然仅靠技术并不能发挥神威,还要有正确的战术指导,李小龙曾说过:“实战搏击好似一场战争,如果没有正确的战术指导,就算偶获小胜,但终免不了失败的结局。”也就是说,两个手法、腿法技巧相当的拳手,运用战术熟练者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在截拳道中,总的战术指导原则就是“无敌似有敌,有敌似无敌”,这是领悟截拳道技击原理和克敌制胜的要诀。所谓“无敌似有敌”,是指当自己进行功力或素质练习时,始终要在自己的眼前树立一个假想中的“敌人”,而且这个“敌人”亦正在与自已进行搏斗。此时,你应把自己所掌握的技击术、战术,充分地运用与发挥出来,以战胜对手与进一步去悟彻拳理。所谓“有敌似无敌”,这并非是轻敌之意,这也是李小龙的实战功夫中的一项对敌的战略原则。也就是说,要战胜对手,必须从战略上藐视对手,如果一交战,便被对手的气势所影响或吓倒,这样在战略上便先输给了对手,最终必为敌所克。所以,交战时要有“有敌似无敌”的战略原则,即要有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的必胜信心,从而更从容、更自如的发挥自己的技术,去与敌人进行无所畏犋的搏斗,给予敌人以致命地打击。 二、截拳道的成功意识 在搏击术的探索道路上,一个无所根本的搏击者,不可再谓之是真正的自我,他的移动犹如机械人,他使自我受外在的影响,并埋葬了其独立的意识。作为一个拳手也难有不为门派所限时,方可清楚地观察入微。如此,才能无好憎的用客观全面的形式来观察。所以说,李小龙所独创的功夫面对的是实际,而非徒然的形式,也就是以“无形为形”。 李小龙这样跟朋友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之后,我们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时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而有的武学研究者更问:“我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其实,以上的问题,我们时常也会问自己,特别是在夜深人静、形单影孤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究竟人生有何作为呢?”如果我们要通俗的回答这个人生问题的话,李小龙总括的说:“我们是要成功的。”当然,对此我们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在向成功冲进的道路上有很多敌人及很多障碍。如我们再问,成功是什么呢?成功就是以武术的根本去搏斗的结果,成功即是胜利,也就是跑赢了或超越了与自己一起同步或一同起步的人。 对个人来说,成功是将自己所有的潜质发挥出来,变成一股力量,将这股力量通过搏击运用出来的时候,便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成功的定义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搏斗的实践,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步骤,它通过实践逐渐将理想实现出来,慢慢地完成了自己早已定下来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