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90后最“缺觉”,你睡得好吗?

 苍木先生 2020-02-29

今年的3月21日是第19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今年睡眠日的主题定为“健康睡眠益智护脑”。在生活中,真正能达到健康睡眠的人却少之又少。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约1/3的人有睡眠问题。

在中国,居民的睡眠情况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高出世界水平,有超过3亿的中国人有睡眠障碍,而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

睡眠障碍主要有三大类: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三大类睡眠疾病日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睡眠障碍呈普遍化、低龄化发展,睡眠障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睡眠医学在中国发展较慢,但睡眠经济已进入一些资本的视野。

睡眠不足使人精神萎靡,长期睡眠不足就可能导致精神出现问题。近年来,精神类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高,缺乏睡眠可以说是帮凶之一。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患抑郁症、焦虑症、自杀等风险是普通人的1.4倍以上。

然而,夜生活丰富、压力大、作息规律紊乱,成为时代的象征。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熬夜已成了家常便饭。“熬最狠的夜,吃最爽的鸡”、“孜孜不倦熬夜,勤勤恳恳护肤”等成为很多年轻人自我调侃最多的说辞。

2019国民健康发展大会上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指出,八成被调查者受睡眠问题困扰。年轻人比老年人面临更加严重的睡眠问题,84%的90后存在睡眠困扰,90后也被称为最“缺觉”的一代。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所有人群当中,90后可谓是最缺觉的一个群体。相比于其他群体,90后不管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以年轻的资本,更能承受熬夜的痛苦,也更能刺激自己的兴奋度,让他们在熬夜的路途越走越远。

明明告诫自己早点睡,却还是控制不住玩手机,而且越看手机越兴奋;明明警示要控制自己,却还是把持不住去嗨一场;明明知道每天上下班时间长,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但总觉得不干点喜欢的事总觉得今天过得很没意思。

谈到不能早睡话题时,似乎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得不说的说辞。越来越多的“夜猫子”正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状态,熬夜已然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社会病”。好像不熬夜,就不能自己年轻过、忙碌过、辛苦过、承受过。

每个人的睡眠不足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解释,或者生活压力大,或者工作压力大,或者太紧张和兴奋了,或者被别人吵闹影响,或者应酬太晚了,总之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也就是几类。

首先、电子产品的丰富。这应该是影响睡眠的最大帮凶。有看电视或看手机追剧的;有用电脑、手机玩游戏的,有精神空虚,需要慰藉,虚拟网络中寻找爱情的;还有加班或干死活赚外快等等。

其次、夜生活的富饶,应酬及娱乐的捆绑。工作之余,生活需要点激情,不管是酒桌上的生意,还是同事朋友间的聚会,唱歌、娱乐、夜生活总是那么让人着迷,男女混搭,快乐相伴。当然,还有少不了的麻将、玩牌等。

再次,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大山和焦虑。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特别是在都市生活和打拼的人,压力尤其大,吃喝拉撒行,没有一样可以少的,而房价更是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再现杜甫的“广厦千万间,寒士难欢颜”的盛景。

最后,睡眠疾病的及他人的困扰。有睡眠疾病的可能让自己睡眠不好,也可能打扰身边人的睡眠。如“打呼噜”,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障碍症”,严重者可能会造成呼吸暂停。对身边睡眠浅的人来说,打呼噜让他们难以入睡。

由于人们对睡眠障碍及睡眠医学的认知较为欠缺,因此找医生就诊的非常少,部分人也仅仅为了解决失眠的问题而找医生开安眠药之类的安神药物来辅助让自己睡眠,并不能彻底解决睡眠障碍,长期服用甚至可能对身体产生伤害。

人的大脑需要一定的兴奋和抑制节律调节来保障活动的正常运行,长期睡眠不足就是对这种节律的破坏,在本质上会引起大脑运作不畅,从而表现出整个人意识不清醒、思维迟缓并伴发情绪不良等外在行为,严重者甚至还会精神失常。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地区的综合医院都建立了睡眠医学中心,进行睡眠呼吸疾病治疗与睡眠医学专科建设。尽管如此,睡眠医学在国内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对于睡眠障碍的诊疗,方案相对单一,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

睡眠障碍关乎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状态,如果不能引起的重视,长此以往,必然对身体和精神造成极大的伤害。曾几何时,睡一个好觉能想如今一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期望和美好祝愿呢?

尽管睡眠医学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但睡眠经济却早已进入资本的眼中。挖掘睡眠市场的生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再到修复睡眠和身体状态,都成了生意。睡眠,你保障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