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型语文•文化】|李清照:从古典诗词看其跌宕的人生​

 登楼观 2020-02-29

李清照:从古典诗词看其跌宕的人生


刘演

李清照生于书香世家,生活优渥,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进士出身,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李清照可以说是生活非常幸福,无忧无虑的,而父母的高文学修养也熏陶了李清照的文学内蕴。李清照少时便有诗名,才华过人。一曲《如梦令》轰动京师,文人墨客莫不击节称赞,年少的李清照不仅拥有少女情怀,也有国家情怀。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不谙世事,肆意泛舟玩乐却“沉醉不知归路”,荷塘暮色,宛若一幅水墨画,李清照游兴正盛,薄酒添醉,却找不到归去之路,也许是因为年少,玩心未散,不愿归去,等到“兴尽晚回舟”却因“争渡,争渡”而“惊起一滩鸥鹭”。美景使人流连忘返,等到沉醉其中清醒之时,少女才意识到时间已晚,赶忙划舟归去,却不料惊起一滩鸥鹭,呆滞许久,突然看着惊飞的鸥鹭放声大笑。少年时的李清照钟情于自然风物,尽情享受自然给予的无限乐趣,《如梦令》虽是酒兴游乐之作,却丝毫不矫揉造作,反而更显豪迈之气。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少时的李清照所获得的乐趣很简单,无需浓妆艳抹,举手投足之间皆是单纯的美好。然而,少年总是多愁善感的,心情也会因天气变幻而变换。一夜风雨过后,李清照感怀自身,忧伤不知从何而来,想要“试问卷帘人”海棠是否依旧,许是悲哀那红花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从而想到自身也许会有如那萎落的海棠花一般的命运,或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作为青春期的少女,心情飘忽不定自然是正常的。若是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漫天云卷云舒,那么便不是少年了。正是因为少女情怀,李清照的胸中总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她的心思会随着雨疏风骤、绿肥红瘦而婉转多变。古今的青春少女皆是一般,都是青春年华里最美丽的风景。

或许处在青春懵懂时期的李清照还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惆怅,闲来“倚楼无语理瑶琴”传递着一份寂寞与默默的期待,至于期待什么,或许连李清照自己也不得而知。那么又有谁能够来安慰李清照内心的那一份寂寞呢?是那个有着词女之夫美梦的赵明诚吗?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而又有才情的她于人前那亭亭玉立之姿,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婚后的李清照有了爱情的滋润越发的美丽动人,对于赵明诚这一丈夫人选,他非常符合李清照少年时代对未来另一半的期待,所以李清照便悉心装扮自己,只是因为“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婚姻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李清照在婚前备受父母宠爱,婚后亦受到丈夫赵明诚的宠爱。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赵明诚如此宠爱自己,让李清照患得患失,她想要将自己最美丽的面容留给丈夫看。备受万千宠爱的李清照依旧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女,心情阳光明媚,眼前所有所见之景都是美好的,人人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在她看来“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秋暮、红稀香少之时,李清照却说不尽的无限好,一字一句之间包含着无尽的豪迈之气。不禁令人思考,李清照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子。虽说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但却有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的家国忧患之意。南宋朝堂有多少自恃才情绝世的臣子,却不及李清照此番的气概与胸襟。

李清照虽是女子,胸中却有着一般男子没有的家国情怀。若是没有经历多舛的磨难,她依旧是无忧的才女。当父亲因政敌陷害,身陷囹圄之时,李清照措手不及,习惯了待在父亲为她打造的安乐之下,未经人事变迁的李清照怎么能够接受父亲遭受苦难呢?于是李清照便求助于自己的公公,希望他能帮助一下自己的父亲,然而对于当时的赵挺之来说,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会对李格非施以援手呢。公公的冷漠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当头一棒,初尝现实的残酷与人情冷暖,李清照明白了许多事,短短时间看透了人情世故。对于内心充满美好的李清照来说,她第一次见识到了温情背后冰冷的利刃,政事的变幻不定,父亲深受党派之争危害,而自己也是朝不保夕,愁思繁琐,斜倚阑干,她的内心忽然觉得“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祸事终究还是降于李清照了,由于父亲元祐党人的身份牵连到了李清照,李清照被迫与丈夫分离,离京返归原籍。

在与赵明诚分离后的日子里,李清照心绪万千无处排解,只得发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慨。父亲被罢官遣返,而夫家却一路青云直上,丈夫也因此受益,虽说赵明诚待李清照一如往昔,但初尝世道凉薄的李清照内心愁绪颇多,不堪重负,心中的愁思刚刚被消解,然而她的内心却又有了新的愁绪,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而此时的李清照也在等待中磨平了棱角,变得更加的沉稳与恬淡,可以说是此次的磨难也促使李清照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蜕变,不再是那个顽皮地惊起一滩鸥鹭的少女了。

时间过得漫长而飞快,朝廷大赦天下,解除了一切党人的禁令,而李清照也得以与赵明诚团聚。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无情的政治灾难又再一次降临到了赵家人的头上,赵挺之被罢官后病卒,赵家人在京师无立足之地,李清照只得与赵明诚隐居乡里。在与赵明诚隐居的日子里,可以说是平静而又充实,无政党之争,日子虽然清贫,但胜在夫妻为伴,相互扶持,远离了权利纷争的李清照也有了新的名号“易安居士”,虽说日子清寒,平静的可以说是枯燥,但夫妻二人总能够找到乐趣,在如此这般枯燥里寻求乐趣的时光里,李清照也不由得“甘心老是乡矣”,而这样清净平淡的日子,一过便是十年。

在那个以男权为主的社会里,李清照并不似一般女性那般顺服,她敢想敢说亦敢做。在金人的铁蹄踏入南宋国土之时,统治者不是让位就是求和,此事令无数后人所诟病,而李清照亦无法忍受朝廷的懦弱无能,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字字珠玑,皆以讽刺南宋朝廷。男儿生来便应当做人中豪杰,就算是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古人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而南宋的两位统治者在金兵大举入侵时便毫无民族风骨可言,一个“昏德公”,一个“重昏侯”,堂堂七尺男儿却不如一位女子。何况徽宗与钦宗作为一国之君,一言一行皆是代表国家,却没有一位统治者该有的风骨。或许每一位南宋好儿女都记得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遭遇靖康之难的李清照历经国家破碎、仓皇逃难等种种变故,她再也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亦不是盼君归来的思妇,那时的她,心怀国事,满眼悲伤,眼中尽是北方沦陷的故土,内心溢满了对国家的伤逝感怀。再多的感伤故土都只是空梦长安,再多的国仇家恨都只怕那双溪舴艋舟承载不住。

试想若是没有靖康之难,那么李清照便不需要承受故土沦陷之苦,要知道,她不过是封建社会里的深闺女子,甚至受传统角色定位的约束,不能够逾越礼教的规范。但是在李清照的笔下丝毫不减爱国情怀,虽是小女子,却不输大丈夫。在李清照遭受亡夫,再嫁,休夫种种之后,最后孑然一身。李清照并没有就此意志消沉,创作热情高涨。李清照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创作了许多豪迈诗词。“夷虏从来性如狼”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而纵使故土沦陷,李清照也依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如此高昂的爱国激情,慷慨激昂不遜须眉。

老年的李清照依旧关心时局,心中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有感而发“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她虽然自叹年事迟暮,但却不减爱国情怀,惟愿有在生之年,还能渡过淮水回到故乡。李清照作为女子,却丝毫不失民族尊严和气节,爱国之情牢牢地刻在了李清照的灵魂里,热切而深重。

转眼,一生已过,李清照已垂垂老矣,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孤寂无依的老人容颜衰老,不愿出门,只想在帘儿底下听人欢声笑语。许是因为老年病痛缠身,或是已无多余精力娱乐,只想静静感受世间繁华。此后不久,老年的李清照便怀着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国家未收复失地的遗憾,在孤苦中逝去了。


来源:资料由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