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专业的教学者

 江边微影 2020-02-29

       什么是专业的教学者呢?这篇文章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和行动策略,讲明了这个问题。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有的是静心去“悟”。

      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行,很多都转化为管理者、一线教师可操作、可执行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生态。新基础教育呼吁课堂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作者在此文中作了自己的剖析。第一条是建立建好师生关系的总论了。什么样子的教学风格是孩子们能够接受的?什么样子的学习模式是值得提倡的?师与生需要什么样子的交流模式?生与生之间需要什么样子的学习同伴关系?知识文化、人类文明财富用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等等……这些在建构课堂教学生态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当你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时,教室氛围将变得柔软温和。

      有一句不成文却很流行的教育俚语,说的是: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李开复在写给上大学时的女儿的信中也引用了这句话,意思是,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知识,而是你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从而朝着优秀的自学者的目标迈进。于此说来,相比知识和分数,好奇心、求知欲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犹为重要。另一个方面,在孩子们学习知识与技能时,要给他们传达一种柔软温和的体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美好。犹太人有一种风俗,孩子出生后,父母们会在书本的恰当位置抹上些蜂蜜,为的是让让幼儿不经意感觉到书籍的甜蜜,对书籍留下甜蜜的感觉。        

摘录:

1、李玉贵常说,一线教师并不缺乏理念,而是缺乏理念指导下的行为准则。

2、作为教师,我们要教学生学会感恩与道歉。

3、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用心的观察者,并且针对问题找到应对策略。

4、利用难得的“静”的时间,学会咀嚼自己的思想,才有更精彩的发言。

5、李玉贵说:“做专业的教学者,让自己的职业变成自己的专业。”

原文:

初见她,是在一次会上。

柔柔的声音,温和的眼神,在专家中并不显眼,但我却一下记住了她,因为只要她开口讲话,嘈杂的会场一定会很快安静下来。你会发现,在她的眼睛里好像总是能看到你自己的影子。她用眼神温柔地抚摸着每一个人。

她是台湾教师李玉贵,她的演讲总会给你带来诸多启发。

启发一:把理念作为指导实践的指南针。

李玉贵常说,一线教师并不缺乏理念,而是缺乏理念指导下的行为准则。就拿听课来说,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但怎么做才是“认真听”呢?她总结了几点“善听的方法”:转向老师→看着老师→视线跟随→沉稳地听→静静地听→听到最后。

我们也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流畅地表达,有序地交流,但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让课堂像溪水一样流动起来呢?她会这样告诉学生——说话的人与听的人要协同配合。

听的姿态:身——转向学伴;脸——保持微笑;眼——温和跟随;头——点头回应;心——专心听到最后;脑——边听边思考。

说的姿态:身——转向学伴;眼——看学伴是否准备好;口——说清楚;声——让学伴听清;心——安心地说;脑——边说边想,边想边说。

只有听者认真,说者才能安心;只有说者想到听者,听者才能专注。

启发二:让你的教室变得柔软。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你是否可以忍受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连续三次请假上厕所?当你想看学生作业,他却遮遮掩掩,不愿给你看,你是否又会火冒三丈?请换个角度想,如果那天正好学生拉肚子,你不要学生去厕所,是不是一种残忍?学生作业不会做已经很羞愧,保持遮掩的姿势是在维护作为学习者的尊严。当我们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时,发火一定会越来越少。

作为教师,我们要教学生学会感恩与道歉。我们能否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真诚地感谢当天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而且一定要这样说:“谢谢你,今天____。”如果犯了错误,请这样说:“对不起,我不该____。”类似这样的练习还有许多,目的很清晰:让学生的心变得柔软。当学生的心柔软下来时,就会“低头是自己,抬头有同学”。除此之外,给学生创造幸福的时光,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邀请学困生家长到学校参加活动等,一点一滴的努力,就是要让你的教室“变得柔软”。

启示三:蹲下来用心做一个观察者。

当我们蹲下来用心观察学生、观察学情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你是否留意过,你的教室有“弱肉强食”的现象?总有一部分学生长期霸占着课堂的话语权;又是否留意过,老师提问话音刚落就举手的学生,往往表达不够清晰,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学生好像只是为了举手而举手; 还是否注意过,当课堂上让同桌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根本不和同桌交流,反而转身去找别人,完全不顾同桌的感受;又是否注意过,被抛弃的同桌不是不会说,而是根本不愿说,宁可把答案藏在心里。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用心的观察者,并且针对问题找到应对策略。

启示四:动静相宜是课堂最美妙的样态。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定时阅读,让他们静下来。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定时定点可以有书读。书中的世界是另一个精彩的世界,一定能够吸引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话语咀嚼”让他们静下来。老师的话、同学的话、文本中的话,都要放在心里想一想再说出来。利用难得的“静”的时间,学会咀嚼自己的思想,才有更精彩的发言。动静分明比鸦雀无声更美妙。课堂上,尤其是作业时间,要允许学生之间小声地交流。如果整个作业时段都鸦雀无声,反而不正常,因为有时同伴的讲解会比老师的讲解更有效。

阅读李玉贵,品味李玉贵的分享,总会有些许触动。李玉贵说:“做专业的教学者,让自己的职业变成自己的专业。”我会细细咀嚼这句话。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2月19日第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