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用来阐明寒邪伤人的最初情况以及伤于寒的相关病症。后人尊崇并收藏,改名叫《金匮玉函方》。《外台》引用《伤寒》内容,都称为张仲景《伤寒论》,(把原书名中的两个字摘录出来做书名,就象《肘后备急》简称《肘后》一样,也是引用他人文字的一种习惯)《证类本草》引用《伤寒》内容,都称《金匮玉函方》,一个是根据他原名,一个是根据后人的命名。 原有的十六卷本文字比较多,就出现了两种删减本:第一种,依据原本逐篇删减,保存重要的部分,合并为三卷,命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之后被宋仁宗时的王洙得到;第二种,依据原书删减了杂病以下内容,保存脉法、六经及治法、诸可不可等十卷,命名为《伤寒论》,并削去“杂病”二字,就是现在流传的《伤寒论》。此书流传下来删减的部分就丢失不见了,十六卷的原书也就见不到了。所以林亿序中说:张仲景为《伤寒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也。林氏又用十卷本《伤寒论》与《金匮玉函要略方》校对,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内容多有节略,至于中、下卷杂病及疗妇人方部分,没有版本可以校勘,虽有节略,也不能确定缺失部分是什么内容。(用《脉经》卷七、八、九来校对,可以明确是节略本。)除去上卷,把中、下二卷分为三卷,改书名为《金匮方论》,就是现在流行的《金匮要略》。这样一来,《伤寒杂病论》就分开不能复合了。唉!唐宋时期的人把仲景书任意割裂合并,此书不失传也仅剩下少部分了。近代又有人改变原文次序,用来迎合自己意思的。想考证古本原貌的人应该如何保护呀! 出自《研经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