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魏太尉邓艾”。 [36] 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而已。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邓艾。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邓艾亦位列其中。 为什么邓艾可以入驻武庙72将? 武庙七十二将前加个宋代,这是根据宋人对古名将的社会知名度、评价、能力等综合列出的名单,着重于文化与政治宣传,并不是单纯的实力排名榜。 唐朝武庙64名将 三国时期(7人) 张辽、关羽、张飞、邓艾、周瑜、陆逊、吕蒙。 晋南北朝(18人) 羊祜、陆抗、王濬、谢玄、杜预、陶侃、王猛、慕容恪、檀道济、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王僧辩、斛律光、慕容绍宗、宇文宪、于谨、韦孝宽。 宋朝武庙72名将 三国(晋朝) 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 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 关羽、张飞在南北朝常被人当作猛将的象征,当代猛将多被比喻为关、张,名气意义极大。后世亦有人把王彦章、李存孝比作张辽,因而关羽、张飞、张辽入选,名气占据很大原因。同时代里张郃、徐晃均是不让三人的名将,黄忠又以一战造就刘备拿下汉中的优越条件,他们未能入选不见得是本领完全不如前者。为啥跟周勃齐名的灌婴不入武庙? 这种他入武庙,他没入武庙的问题,如果你熟悉东汉、唐初的名将,会发现问题更大,差距仅仅是历史知名度和军事影响力。 比如朱八重就说:“使有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张辽与张郃就属并列,他虽然没看过连载中的《三国演义》,好歹看过《三国志》。所以你怎么评价他们能力是一回事,宋人需要考量的还有社会名声、影响等条件。 周瑜、陆逊、羊祜、王濬、杜预几位没什么可争议的地方,周瑜凭赤壁一役改变天下格局,打破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陆逊以夷陵、石亭二战稳入武庙。羊祜谋划灭国,杜预、王濬依计行事,他们所灭的国家是横跨江南的世界大国,当时的萨珊波斯顶多跟孙吴是同级别国家。吕蒙的功绩薄弱了一点,却也是攻破荆州,开辟一时新格局的名将。存在问题在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真高于周瑜、陆逊、羊祜吗?我看不见得,是诸葛亮的历史评价极高,人品亦无可挑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善用正兵,留有军事思想于后世。这才是诸葛亮坐在十哲,不在七十二子原因。 邓艾入选,一是能力军事才华确实高于姜维,二是造就的历史影响也高于姜维。但姜维作为邓艾同时代劲敌,没能入选也确实是有些遗憾,他的价值能够跟邓艾并论。此后同灭吴国的王浑落选,这恐怕也是宋人偏爱王濬的原故,以各方面条件而论王浑都不输于王濬。时蜀汉名将唯有姜维,姜维能入七十二子是没问题的。 若说邓艾与姜维的差距,在邓艾、姜维粉丝互相拿战绩对喷同时,我们应该放眼讨论两人对后世影响,邓艾非常优胜一点是他在魏国南线进行屯田、治水,改善国防系统,提高当地粮食产粮与漕运水平,强化了当地交通与可发动兵力。 以往南方有战事,人力大多都花在后勤方面,耗资巨大,徒增徭役。邓艾提议的调防轮休、田屯是国防力量大大增强。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曹魏三十年多年来才有人改善了这些国防问题,那么此前坐镇豫州的满宠、贾逵是不是已经比不上邓艾了?《孙子兵法.作战篇》就分析了起兵作战基础条件的影响,从诸葛亮到邓艾、羊祜,都是能够从建设基础条件为前提计划军事行动的名将,他们的格局都是比较高。 还有两个长远之策,一是邓艾在西北时建设关隘、要塞、城坞,后来秃发树机能暴乱,州郡遭到羌胡劫掠,沦陷区的吏民孤立无援,可以保全自己的人都是靠邓艾建立的坞堡。另一个是邓艾灭蜀后,就立刻计划灭吴。邓艾其人政治目光不足,但是在军事方面的远见实是出类拔萃,仅凭“壮士解腕”一事就说邓艾缺乏远见,却不知道姜维改变汉中国防,放敌入平一事得怎么解说。 邓艾治水、屯田这一手可以让曹魏与孙吴再对弈五十年都依然受益,非一时之功。其后邓艾分析匈奴,不能令他们的军事力量强大到无法控制,早已预言了匈奴乱华的后事。如果仅仅是从邓艾与姜维之间战斗论其长短,当时的郭淮、陈泰、王基、毌丘俭、朱然也都是一时名将,他们没入选简直是宋人看走眼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凭战绩均有可道之处,但就缺乏影响时代的军事建树。 若非姜维带走数万主力远在沓中屯田,钟会十万大军应该被阻击在阳平关之前。如果不是钟会大军压在剑阁,邓艾就不会走阴平,他走阴平的前提是为了帮助钟会扰乱姜维后方,使魏军可以突破剑阁,如果钟会还远在汉中,邓艾没理由入蜀。 就好比扁鹊三兄弟治病,大哥防范于未然,二哥在问题最小的时候去解决,扁鹊才病入膏肓的时候起死回生。诸葛亮和姜维就是大哥与扁鹊的差距,况且姜维并没有起死回生。最优质的方法一直都是依照刘备、魏延的国防策略,拒敌于国门之外。 姜维在沓中屯田已经被邓艾摸清楚了动向,所以才遭到牵弘、王颀、杨欣截击,姜维用计偏开诸葛绪确实很体现临阵应变的才能,但是按照长远看来,姜维从远赶沓中屯田就已经落了下乘。昔年诸葛亮皆从汉中出祁山,不会长期逗留在陇西,所以魏军往往摸不清蜀军动向,姜维长期在陇西活动,意图暴露的太清楚。严重违背《孙子兵法.虚实篇》原则,故邓艾能够有效预防,使姜维军覆段谷。这些战场一时胜负倒不是两人能力差距的主因,胜败乃兵家常事,战略格局才是差距所在。 姜维改变汉中国防,邓艾改变淮南国防,两者形成强烈对比。 羊祜、陆抗并入七十二子,就是因为两人是一时劲敌,不然以羊祜灭国之功,陆抗还稍有逊色。陆抗利用西陵、江陵之间防线挫败羊祜、杨肇,又多次给孙皓分析国家策略,是极具大局观的将领。 对于那些喜欢讨论关、张、周、姜的三国迷多认为羊祜、陆抗存在水份,因为他们以为评价历史名将无非是把一次次战绩、战例拿出来分析比较。三国后期已经没法依靠局部战役改变格局,名将只有提升到国家战略才能打出有效的战果,不然的话,七十二子没选入丁奉才是遗憾。 近代军事家孔捷在读书时就提到过:“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没经历过朝鲜战争洗礼的李云龙一时还不太明白,丁伟的论文却已经到了计划数十年后国防策略的层次。不凭军事格局入武庙的人物,要不得有代表时代的名气,要不得有过人的战绩,但名单也终究有限。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 为何少有人为邓艾叫屈?看看别的谋反之人的后代吧:王凌造反,却被司马炎“大赦其家”,自己也是名门王允后人,本身他当初谋反就是因为想废掉曹芳战败自杀,但后来司马昭都敢杀皇帝了,王凌自然就没罪过了。 诸葛诞造反失败自杀,但他的后人也是平安无事,他的儿子诸葛靓却没有被清算,司马炎还一度想封他当大司马。 毌丘俭造反失败,他的女儿毌丘芝,也是无事,嫁给了颍川太守刘子元。 钟会造反,他的儿子(其实是他哥哥钟毓的儿子过继给他的,钟会无子)被杀,但他哥哥一门也都平安无事,甚至后来钟毓儿子钟骏还继承了其父的爵位。 你看,上述四人都是货真价实的造反,但他们的后代家族成员下场都很好,唯独被诬陷造反的邓艾,不但父子俱亡,直到去世十年后他的孙子邓朗才被封为一个叫郎中的小官。 这就是寒门的悲剧: 王凌是司徒王允之后,自幼被举孝廉。 诸葛诞的女儿,是琅琊王司马伷的妻子,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的叔叔。 毌丘俭的母亲,是荀顗的族妹,荀顗和司马师有姻亲关系 至于钟会,他是名士钟繇后人,有他的名号和关系网,朝中帮钟家说话肯定不在少数。 邓艾呢?有什么靠山吗?一个典农官吏出身,靠武勋著名的人,饱读诗书却口吃,融不进清谈的玄学圈子里去。所以在朝中也没有强大的关系网和姻亲圈子。所以魏晋名士们可以同情夏侯玄,王凌,诸葛家和钟家后人,却不会尽力的帮邓艾说话。 更何况,直接导致邓艾死亡的,诬陷他谋反的人,卫瓘和胡烈。前者在司马炎时代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不但官至司空,自己的儿子还成了司马炎的女婿,司马炎甚至还将太子司马衷和卫瓘女儿成亲。 至于后者,乃是魏国名将胡遵的后人,虽然胡烈自己在三国统一前死于对鲜卑的战争,但他哥哥胡奋,当时已经做到了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胡奋的女儿胡芳还入了司马炎的后宫,成为贵人。 敢问当时,有多少人能冒着得罪声名显赫地卫家和胡家的风险,去替一个屯田民出身的邓艾说话呢? 264年,邓艾被诬谋反,惨遭杀害。 266年,司马炎称帝。司马炎下诏,【邓艾谋反,但认错态度良好,可以减罪。】 同年邓艾部将段灼第一次上表,为邓艾鸣不平。司马炎表扬段灼不错。 段灼再次上表,司马炎不予理睬。 267年,段灼辞官上表,司马炎觉得邓艾之事必有蹊跷。没多久忘记了。 后司马炎与邓艾部将樊震交谈,樊震痛哭,言邓艾清白。 268年,石苞被诬谋反,司马炎欲杀之,所幸羊祜打掩护,无罪。石苞以身为邓艾鸣不平。 273年司马炎与蜀将樊建 论诸葛亮为人,司马炎感叹晋国无卧龙之才,樊建说道“我虽为蜀国旧臣,邓艾被冤枉我都看不下去,陛下却不理睬,恐怕有卧龙之才,陛下也不会用吧” 于是司马炎下诏,【邓艾有罪,但没有逃跑,好可怜我甚至有点想他】 历时十年,邓艾从谋反之罪,平反成有罪 司马昭是什么人? “成济弑杀曹髦之后,司马昭下令,杀成济,以安天下心。” 昨天替他卖命,今天屠人三族。这样的君王,杀了谁都不意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