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网上疯传着这样的一个信息。 对于病死率减半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消息,但就此欢呼雀跃,认为找到了疾病的根源,那就未免贻笑大方了。看下面的帖子。 甚至还有人评论说用吸痰机就是治本,中医药有效就是“误打误撞起了个化痰的作用”,真是目光短浅得很,说他鼠目寸光也一点不过分。 你以为用了吸痰机就解决问题了吗?就是治本了吗?这样的医学家、医生真是丢人丢大了。 说好听点,用上吸痰机只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说不好听点,甚至一半都不到,而只是解决了一个急救的问题,在危急关头救人一命,但是产生痰的根源仍然没有解决,甚至还在加重。 好的中医都知道,治疗咳嗽,尤其是干咳,一定要让病人咳痰爽,帮助病人通过痰液将病毒及其附属产物顺利的、容易的咳出来,这样疾病才会越来越轻。很多医生,包括西医和中医,看到病人感冒咳嗽的厉害就给他镇咳,燥湿化痰,来减轻咳嗽,最后把痰液熬干,变成长久的轻微干咳,以为这样就是把病治好了,其实只是把病情掩盖了,看似咳嗽变轻了,但是却迁延成了慢性咳嗽,病毒、细菌等在肺里、气管、支气管里住了下来,持续伤害着呼吸系统,久而久之变生其他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等。 现代医学的一个观点,或者习惯是,认为人体是傻子,只有仪器才能救人性命。现代医学认为,人受到病毒的侵犯后,拼命的咳嗽想把病毒咳出来是犯傻,一定要把这个咳嗽给镇住才行,为此不惜上各种镇咳药物,最后人丧失了咳嗽的能力,病毒在肺里大量繁殖后出现憋喘,甚至上呼吸机、吸痰机延长生命。 这真是错误一条龙! 人体是聪明的,咳嗽是在自救,为什么不顺应人体的需求来操作?干咳,咳痰不畅的时候帮一下人体,用一些化痰的药物,将痰变润,使痰更加容易咳出,虽然看上去人的咳嗽变严重了,其实这是人体的需要,那些病毒及产物咳出去以后,肺内就会变得更轻松。 看看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剂,从第三版到第六版都有化痰和清痰的药物,第六版的通用方清肺排毒汤里也有大量的化痰药、化湿药,比如麻黄、杏仁、泽泻、猪苓、白术、茯苓、姜半夏、生姜、紫菀 、冬花、 射干、细辛、陈皮等,在所有21味药里占60%以上,化痰药比例这么大,怎么会是拍脑袋而来的,怎么会是误打误撞而来的?这是中医一贯的治病思路,是那些不了解中医的人怎么也想不通的,是那些中医黑不愿意承认的。 前年流感爆发时,《流感下的北京青年》给我们很深的印象,一个生命因为错误的治疗方式白白丧失了性命,我们扼腕叹息,而今年新冠肺炎还在犯着同样的错误,就是犯罪。 摆脱错误思想的束缚,勇敢的拥抱人体的聪明智慧,顺势而为,才是治病之本,舍此无他。 什么是顺势而为?举例说就是,见到咳嗽,要帮助人体把咳嗽变爽,而不是镇咳;见到发烧,要帮助人体发烧在一定程度以消灭病毒,而不是退烧;见到血压高、血糖高,应该也要尊重人体升高血压、升高血糖的选择,而不是降血压、降血糖,具体怎么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很多人不同意?那也没办法,人体的自然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并且找到方式去帮助他,而不是对抗他。 在此附上前年流感发生时,陆飚老师讲解“咳嗽和鼻炎”的语音和文字,供大家参研学习。 陆飚教授认为,热性药物会熏蒸痰液,使痰液粘稠,更加不容易咳出,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慢性的干咳。临床上久治不愈的干咳,多数跟用药错误有关。正确的用药思路是——下面划重点——使痰变稀、变得容易咳出的药物为最佳选择,所以用药多偏寒凉、偏润。咳痰顺畅后,很快就会缓解咳嗽的症状,一般7天内就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陆飚老师说,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用药宜清轻宣散治鼻窍,最好微出汗,避免再次着凉; 治疗咳嗽宜清凉肃降加微酸敛,忌大辛大热及燥湿化痰之品,务以保持咳痰爽为目的,只有咳痰爽才能保证肺的排毒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微汗的情况下使邪有出路,从而恢复肺的肃降功能!咳嗽最怕干咳,干咳会迁延多年。 作者:江东 文源:针会天下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