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法则(之一) 生命是什么?

 jpyin1010 2020-03-01

导读:科学与人文原来是相通的;科技越进步,就越需要用人文的光辉来浇灌,也越需要人性之中善的力量

生命的法则(之一)

生命是什么?

| 立峰

- 1 -

1944年,薛定谔在新书《生命是什么》里,问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养的那只可怜的猫咪 至今生死未卜

但这位量子物理学家,却远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学者。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将生命与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灵魂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古希腊语中灵魂”psuhe一词的原意,即是生命的气息。

但是灵魂却看不见、摸不着,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并没能把灵魂的概念解释清楚。而事实上,像这样用一个抽象名词来解释另一个的论证方法,并没有多少说服力,这只是一种循环论证而已。

这不是广告😛只是很可爱

但灵魂说,作为对生命的唯一认知,一直到17世纪才遇到了像样的挑战。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企图用科学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其忠实追随者沃康松Vaucanson甚至做了只机械鸭子。在发条驱动下,鸭子不但能扇动翅膀、吃下食物,甚至还会消化、排泄。

但很遗憾,这种机械主义虽然新奇,却没有足够说服力。机械鸭子只是个玩具,生命现象可比简单的机械,要复杂得多。

沃康松的机械鸭子

后来,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Berzelius,提出了生命的活力论,认为生命的活力之源,来自生物体内特殊的化学物质。而且,这些化学物质只存在于生命体内部,而非自然界。(贝采利乌斯Berzelius与道尔顿Dalton、拉瓦锡Lavoisier一起,被称为现代化学之父)

接着,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巴斯德Pasteur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巴斯德在研究糖的发酵时,发现只有活酵母才能催化发酵过程,说明发酵是一种只有生命才具备的化学反应。他认为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以是否拥有专属于生命体的活力反应来判断。(巴斯德Pasteur是狂犬病疫苗的发明人,也是巴氏消毒法的发明人。)

巴斯德被称为疫苗之父

两位生物化学大牛判断生命与非生命的标准,是看一种东西体内是否存在活力物质或活力反应。他们采用的虽然是现代生物化学方法,但与亚里士多德用灵魂来检验生命相比,似乎也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

- 2 -

我们常常会说“煮熟的鸭子飞不了。鸭子在煮熟前后那一瞬间的物质构成并没有任何变化,但却有着生命和非生命的本质区别。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生命的发生和存续,一定还需要些别的东西。

如果把生命比喻成一家公司,那么构成生命的蛋白质、糖、脂肪、DNA等物质,就好比公司里的厂房、生产线和原材料等等硬件。显然有了硬件,公司并不会自动运转,这时所需要一个关键因素,便是人。只有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人,才是能够组织生产和经营,创造利润与价值的关键因素。

那么同样,能构建生命,赋予物质结构以活力、或灵魂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量子力学领域的大牛薛定谔的野心是,将量子力学运用到对分子生物学的思考中来,并试图回答这个关于生命的永恒问题。

在那本著名的《生命是什么》里,薛定谔最为经典的观点是:生命以负熵为生。翻译一下便是:活着,就是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

那么什么是熵entropie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185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系统的混乱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说,在任何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会不断增加,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使系统到达一种新的平衡。

简而言之,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比如将牛奶倒入咖啡、落樱回归泥土,抑或金属被不断锈蚀、腐尸被细菌分解、岩石被岁月风化。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从有序到无序的熵增过程,均是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现象。

但生命,却又显得多么得有序。当生物体从外界摄入养分,便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自发地在体内发生、产生能量;又使得无数细胞、脏器等组织功能,在一个神奇的生命系统中,精细分工、协作运转。

曾经的奥地利纸币 1000先令

可见,生命恰恰是为了对抗熵增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如果哪一天你无力对抗了,那么离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便也不再遥远了。

- 3 -

如果我们只专注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很可能会觉得,生命现象好像压根儿就没机会出现啊?如果大自然必然走向不可逆的无序,那么又如何可能在无序当中,无中生有地产生如此复杂精密、富有秩序的生命体来呢?

不光如此,生命体在其存续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这种高度的精准和有序,这恰好又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背道而驰的。难道所有生命,都是逃出自然规律之外的异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该定律所描述的熵增现象有个前提,它是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才会发生的。

那么,什么又是孤立系统呢?——即没有能量和物质的输入或输出的系统。

换句话说,只要有能量、物质的持续输入,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便打开了一扇后门: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混乱程度会持续下降,也就是所谓的负熵。

所以,能量是生命的根本动力,是维持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要素。持续的能量输入,使得生物高度精密的组织构造得以运转,使生命得以维系。

薛定谔说,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是持续地摄入熵值较低的养分和能量,并排出熵值较高的废弃物。即只有能够从环境当中攫取负熵的生物,才是拥有生命和活力的。

动物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攫取负熵;而植物主要的负熵来源,就阳光所赋予的能量。所以,动物摄取养料、植物接受光照,都是生物为了维持生命、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做的努力,也是薛定谔书中的原话——生命以负熵为生。

- 4 -

对于什么是生命?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观察,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生命是活力四射、生机盎然的自然万物;从生物化学家的角度看,生命是可被感知的有机与无机的界限;如果从遗传学家的角度看,生命是带有DNA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和繁衍的个体……

生物学家尹烨说,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会有色声香味触法;而人与动植物的区别,则在于。我们之所以健身、学习、提升自己,就是在用更多的生命活力,来增加负熵,尽己所能远离熵增

而在攀爬知识高峰、提高生命维度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异地发现,科学与人文原来是相通的;科技越进步,就越需要用人文的光辉来浇灌,也越需要人性之中善的力量。如果掌握了大量技术的人,总想着如何去毁灭世界的话,那么世界将变得多么可怕?

薛定谔出版《生命是什么》是1944年,他也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中的微观遗传学的先声。薛定谔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推测基因是一种十分有序的非周期性晶体,而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

但这本薄薄的小书却堪称经典、魅力巨大,一时间风靡了整个世界,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行投身微观遗传学的研究,其中就有位名叫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年轻人。

1953年,克里克和搭档,年仅25岁的沃森James Watson,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一举震惊世界。他们双双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就此叩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也为人类打开了一个重新认识整个世界的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