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济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你肯定会说——,是趵突泉,是大明湖,是千佛山,是……但是提到美食,你一定绕不开济南的烧烤。 在济南,撸串儿是门儿艺术,啤酒与烧烤间永远夹着一盘花生、一份拍黄瓜和一盘毛豆。撸着串儿唠着嗑,拎瓶啤酒对嘴喝。俗话说得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就要吃烧烤;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都在吃烧烤;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吃烧烤!仰天掐指一算,叹道:兄弟,你五行缺串啊! 肉串、心管、板筋、肉筋、马步鱼、蒜瓣肉、烤翅中、烤大虾、烤韭菜、烤蘑菇、烤土豆片、烤辣椒……当这些烤串的名字出现的时候,每个济南人心底里那种对烧烤的渴望,就会被慢慢的唤醒!到了晚上,人声鼎沸的烧烤摊上,三五好友在马扎上一坐,撸串的生活就在泉城济南的夜幕下陆续上演了! 大部分人最早的记忆都是在“一九”,1994年左右,那里有了济南本土最早的烤串专卖店。更早些的,是八十年代,明星电影院门口、普利街东头、师范路等地,有几个新疆大叔烤羊肉串,看的人多,吃的人少,时间不长,大叔们就不再卖羊肉串,改卖切糕了。 为寻找济南最早的烤串遗址之一,我专门到明星电影院走了一遭,在纬十二路,曾是济南最早的电影院,改成了烤鸭店,目前正在整修中,脚架林立,尘土飞扬,肉串不知何处去,鸭子挂在烤炉中。(如今,烤鸭店已关门,电影院正在重新招商)当年,这里一度繁华,商埠林立,人群熙攘,吸引了各路大小商贩。再加上旁边就是北大槐树清真寺,所以新疆羊肉串最初选址于此处,还是颇具眼光。 但新疆烤串的风格并不能被更多济南人接受,所以,从“一九”开始,济南的烤串才开始形成自己的本土化风格:串小、味足、样多、价廉。 串小是济南烤串的传统,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大串,猛一吃过瘾,可持续性不强,几串就有饱意。小串则可以一直吃,慢慢吃,吃起来更有滋味。济南的小串用戏剧术语形容,通常是“三一律”三块瘦肉,中间一块肥肉,要顺签子一口撸到嘴里,肥瘦混合着嚼,才能吃出精髓。当然,也有人嫌肥肉腻,吃之前,每一串都把肥肉小心翼翼地摘掉,再用餐巾纸擦签子尖,这样看似讲究,相对卫生,却少了吃烤串的野趣。事实上,烤串吃的越野,满足感越强。我有个朋友发明了一种吃法:双手各拿一根串,放到嘴上,用牙咬住,往两个方向同时拽……下一个画面就是两手各拿一根光光的签子,嘴里大嚼着流油的幸福。 在济南,我是从三毛钱一串开始吃的,那是1999年,和这座城市的烤串史仅仅错过了五年。那时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老板身高马大,标准的食肉动物,一高兴就带大家去吃。最常光顾的地方就公司旁边,西门十字路口东南角,有一个烤串的大排档,晚上出摊,干到凌晨两三点。摊主是一对夫妻,男人负责烤,女人负责收钱,生意非常火爆,我每去一次,感觉都比上一次更加火爆。那时,我最多能吃七十多串,我的老板每次都能吃一百五十串以上,让人望而生畏。 本世纪初的前十年,回民小区成为济南人夜生活的重要阵地。因为烤串,在整个城市进入睡眠模式之后,那里开启的依然是循环模式:灯火通明,人流如织,月照炭炉生紫烟,疑似烽火燃边关。我曾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动物学》中这样描述:铁炉子有长有短,最长的差不多有十米,证明着他们生意的兴隆,每个烤羊肉串的老板都百分之二百的热情。 那十年,没有在回民小区吃过串的人恐怕不多;在那里喝得大醉的人恐怕不少;在那里喝到天亮的人,不知道留下了多少和酒精、烤串与荷尔蒙交织的回忆。在一个又一个夜晚,那里炙热的烤串和冰冷的扎啤,给予了人们无尽的酣畅淋漓。随着酒精的挥发,快乐变成空虚,痛苦却继续沉淀,被刷入肉,烤入髓。 我有个诗人朋友,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在那里喝得酩酊,这位平日从不服输的硬汉热泪横流,瞬间变成一滩烂泥。 我有个作家朋友,在她还没有成为作家的时候,在那里喝得大醉,拿着手机,蹲在烧烤店门口的炉子边,端着酒,边喝边疯狂地给各个前男友打电话,大颗大颗的泪珠滚到了手中的扎啤杯里。 再后来,回民小区就没那么火了。当年有个未经考证的流行说法,在回民小区烤串,一个夏天就能挣一辆奥迪。或许是因为奥迪挣得太多,回民小区已经停不下了。也或许是因为烤串在济南遍地开花,想要独占鳌头确实没有那么容易。总之,再撸签子,那里已不再是上上签。 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目不暇接的变迁,济南的烤串也在跨越式发展,“创城”之前,几乎所有的小区附近都有烤串,几乎所有夜宵都卖烤串。因此,对于专门的烧烤店来说,肉好是基本要求,特色是必备条件,既要有肉,也要有色,二者兼才有火的可能。 这几年,以环境取胜的烧烤也开始兴起。价格相对高些,却还不至于不能接受,毕竟,这样的环境给烤串这种《水浒传》的生活方式加点《红楼梦》的情调,也是一件好事。但不管是什么环境,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吃烤串必须要露天。 在济南,烤串改变了很多饭店的形态,甚至连别的行业也奋勇加入了烤串的大军。我小区路口的洗车店,原本生意平平,突然有一天,挂出一条大红横幅,宣布白天洗车,晚上烤串,开业期间,扎啤免费。这一下就了不得,每到黄昏,洗车的空地上水还没干,就摆上了一张张桌子,一会儿功夫,坐满了撸串的人。洗车和烤串虽然完全是两回事,但他们的洗车业务很有可能因烤串增加,比如我有一次吃完,觉得不错,结账时顺便办了张洗车卡。 在济南,一起吃过饭,不过是泛泛之交,一起撸过串,则显得关系亲密。撸串往往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去;二是共同喝完第一场,再去撸串。即使是第二种,也说明第一场大家相处融洽,意犹未尽,才有继续撸串之可能,才有友情延续之可能。“八拜之交”在济南应加“一拜”,撸串之交。事实上,余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也罢,羊角哀左伯桃的“舍命”也好,甚至是孔融和祢衡的“忘年”,搁今天,都可从撸串开始。 烤串本身也是“烤”验。通过吃烤串,不同的表现,能显露出人不同的性格。如挑出肥肉不吃的,多挑剔;每吃一串必擦签子尖的,办事仔细;主动为别人分发串的,会照顾人;最后数签子时上厕所的,多小气;请客的人生怕串不够,没吃完就拼命加串的,说明热情厚道,反之,不管上了什么串,不问别人,拼命说不要不要不要的,这样的人也没有什么再交往的必要了。 我爱吃烤串,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其加工的过程的迷恋:把一个完整的生命用刀分割成细碎的小块,穿在铁签上烤熟,每个人吃的看起来都仿佛相同,其实每根铁签上那几块肉都肯定来自不同的部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串羊肉串可以在部位、大小和排列顺序上完全相同。人的命运和羊肉串在形式上是那么相似,分割、串好、烧烤、等待时光来一口一口把我们消灭。 小编说: 小编印象最深的是,济南的两大烧烤圣地,一个是经一纬九路,一个是回民小区烧烤一条街。每到傍晚,整整一条街上都摆满了小桌子小马扎。一批批食客慕名而来,各个烧烤店门口都坐满了喝扎啤吃烧烤的男男女女们。他们大声的聊着天,大口的喝着扎啤,大口的撸着串,更不时爆发出阵阵的欢笑声,引来路人张望。这种热闹的情形会从傍晚一直持续到半夜甚至第二天凌晨! 但是,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济南的烧烤是怎么火起来的,也没有人知道济南人为什么如此的钟爱吃烧烤? 济南市民俗学家刘学斌认为,“羊肉串的兴起与上世纪90年代初扎啤在济南的流行密切相关。当时市民避暑消夏,豪爽、善交的济南人爱喝扎啤,扎啤又慢慢带火了羊肉串。”最开始,是一些外地人在济南开烧烤摊,渐渐的,烧烤就开始风靡济南的大街小巷,每到夏天吃羊肉串就成为济南的一大景观。 上世纪90年代初,济南街头才仅有几家烤羊肉串摊。后来,因经营成本低、利润高,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商机,纷纷投入到烧烤行业,烧烤店也就多了起来。那个时候,经一纬九路的烤羊肉串最出名,现在许多烧烤摊还打着该招牌,一九指的就是经一纬九路。 再后来,以“一九”命名的烧烤摊,2毛钱一串的烤串,与扎啤、马扎、小方桌等,一起成为了济南烧烤的代表,也给济南烧烤深深打下了“廉价”、“地摊式”的烙印。 其次,济南人“撸串”,马扎和扎啤一个都不能少 济南人撸串是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的吃烤串都叫撸串。真正的济南人撸串必须是在马路牙子边的烧烤摊,矮矮的方桌,标志性的马扎,还有成桶的扎啤!否则,你那不叫撸串,就叫吃烧烤! 每至傍晚时分,小桌、马扎,不用正襟危坐,几支烤串、一碟花生毛豆、大杯扎啤,吆五喝六,畅快淋漓。如果碰上鲁能的球赛,那必须约上好友把串子撸起来,边吃边喝边看球。这才是真正的济南人撸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