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据这些线索你还敢说《兰亭序》还在昭陵陪葬吗?

 李叔狠生气 2020-03-01


公元353年王羲之写出《兰亭序》,到公元649年(旧历八月)唐太宗去世后《兰亭序》殉葬昭陵,其间存世仅仅297年,但是《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到现在,甚至到永远。作为一个成年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兰亭序》的,也是所有喜爱书法的人的情结--有生之年能见到《兰亭序》的真迹该有多好啊。所以很多人可能都望眼欲穿等待国家发掘李世民的墓葬—昭陵,希望《兰亭序》能重见天日。但如果发掘昭陵,真的能见到《兰亭序》的真迹吗?根据种种线索,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



《兰亭序》进入秦王府(李世民府中)之前的经历,很多人大概可能还不知道。根据唐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兰亭序》身世曲折: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智果从帝借搨。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乃知在辩师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禇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兰亭序》之前一直在南梁皇宫所藏,后面由于战乱,从皇家流落到民间。南陈天嘉中期被僧人智永所得(王羲之后裔),南陈太建年间把《兰亭序》献给了陈宣帝。后来隋朝灭了南陈,《兰亭序》到了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手中,但是杨广并没有特别重视它,僧人智果从皇帝手中借搨。结果等到杨广登基成了隋炀帝,竟然忘了索取。后来智果禅师死后《兰亭序》传给其弟子辩才。也就有了后世李世民派遣萧翼骗取兰亭的传说了。李世民在位时,十分喜爱《兰亭序》命人拓了十本用来赏赐近臣。去世的时候诸遂良上书建议把《兰亭序》陪葬李世民于昭陵。



关于兰亭的故事似乎到了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了,后世大多数人对于兰亭的传说也到这里戛然而止了,《兰亭序》似乎就这样静静地留在昭陵陪伴着最爱它的皇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后世有一段史书的记载却让《兰亭序》真迹之谜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





北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然而他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而就在他独撰的《新五代史》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让《兰亭序》的故事得以延续。《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曾记唐末温韬盗昭陵之事云:“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锺、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温韬掘墓得锺、王墨迹事,还见于《江南馀载》,其卷下记:“进士舒雅,尝从郑元素学。元素为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锺、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郑元素曾从温韬乱,为五代时人,《江南馀载》当出宋初人之手。欧阳修之记,可能来源于此书。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亦载有温韬盗发昭陵,《兰亭》复流落人间事。

也就是说唐末战乱的时候,有一个叫温韬的人,此人曾经盗取昭陵,窃取了金银珠宝无数以及二王和钟繇等人的墨迹,“发迹于昭陵”,温韬死后大部分墨迹被温韬的外甥郑元素所得。后来郑元素躲避战乱隐居庐山四十余年,收藏了古书近千卷。而《兰亭序》有可能就被郑元素所藏。但没有史料的记载,不敢妄断。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篇》中记载“高皇初收金陵,首兴遗教,悬金为购坟,典,职吏而写史籍,闻有藏书之人,虽系贫寒人家必好言借抄,有献书者,虽所献书籍平常,亦予与丰厚答谢。是时有仿王羲之书一轴来献者,因偿缯帛十余万。李升确实以极大的热情广泛收集文献,图籍、书画、古玩或悬重金购买,或置书吏抄写,早在节度金陵时就创立《建业书房》,藏书三千多卷,由此六籍臻备,诸史条集”。

这当中虽没有提及《兰亭序》但是王羲之的墨迹确实有的“是时有仿王羲之书一轴来献者,因偿缯帛十余万”也许就是《兰亭序》呢。在后世流传的《兰亭序》的一个版本中《兰亭南唐本》中卷首的下方钤有《建业文房之印》收藏章,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收藏章。后来宋灭唐时兵临城下,李煜曾下令,城破就把这些收藏的书画烧了。《江南别录》云“城将陷,谓所幸保义黄氏曰“此皆吾宝惜,城若不守,尔可焚之,无使散逸。及城陷,黄氏皆焚,时乙亥岁十一月也”。然尚有未焚之书。曹彬平江南,将南唐珍宝用十四大船运走,其中就有图籍多种。



《十国春秋》卷十七言,“太宗(赵光义)幸崇文殿,召李煜及南汉后主一同观书,并对后主言“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后主顿首谢”,可见城破之时图籍并未焚尽,但焚后所余,几乎被掳掠一空。当然其中也应该包含《兰亭序》,否则是千古憾事。

《南唐兰亭》后因无资料可采信,只能假设藏于宫中故纸堆里无人发现,因为北宋淳化阁帖无此兰亭,而大观帖亦无此帖,还有就是宣和书谱也未录此帖。一百一十六年后,宋徽宗在故纸堆中发现《南唐兰亭》后,异常珍贵和重视。于是在卷首上方钤了《双龙圆印》后又钤有“政和”“宣和”及“双龙方印”共十方,其中,因学识有限,未能辨认一方,再后又有一方,未能辨认。最后一方为金章宗完颜璟“明昌印”。在“政和”印中,有一方为“政和连珠小玺”。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汴京为金所破,徽钦二帝也被掳北上。金宝财物掳掠一空,《南唐兰亭》作为战利品之一,也被掳。时隔六十三年,金章宗完颜璟(噶达麻)明昌年间,又见到《南唐兰亭》,非常喜爱,所以又钤“明昌”印,留存赏玩。此后,又为人刻为石,此本《南唐兰亭》就是据此石而拓,但以后,《南唐兰亭》真帖和刻石俱已湮没无考,所以仅有此本,以存此段《南唐兰亭》的历史源流。《南唐兰亭》和其它版本兰亭最大不同就是“永和九年”的“九”字的最后一笔弯钩的写法。所以《南唐兰亭》有可能就是直接从真迹上拓刻下来的,也是最接近真迹的《兰亭序》了。

但我还是由衷的希望以上都是传说,《兰亭序》的真迹还在昭陵,等待后世人们的发掘。

(本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