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陆军军校的“鼻祖”:北洋武备学堂

 q1338 2020-03-01

文|马磊

在清末新政的十年内,我国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基本上被建立了起来,其格局体现出三大特点:以普通军校为主,技术军校为辅;以初级教育为主,出洋留学与深造为辅;正规教育与速成教育相结合。日后国内政界、军界的诸多风云人物,都曾启蒙、发端自这个体系之中。这个体系还孕育出了一批清王朝的掘墓人,这也是清廷当局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

清朝的武官选拔,早先有行伍、武科、世爵世职、恩荫、捐纳、军功等多种途径,其中以行伍为“正途”,其余次之。进入晚清以后,勇营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八旗、绿营的地位,洋务运动也在技术层面逐渐开展,然而体制上仍恪守旧规,武官的选拔也仍囿于旧法,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李鸿章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若仅凭血气之勇,粗疏之材,以与强敌从事,恐终难操胜算”。

近代意义上的军事学堂首先出现于海军,缘因旧军里“水师”的主要任务以内河与海岸的巡缉捕盗为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因此海军建设可以算得上是从零开始,加上海军技术要求较高,不得已只好遵照“西制”进行。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先后有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创办,开风气之先。新式的陆军学堂出现的要晚得多,直到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才由李鸿章奏请创设武备学堂。次年初,我国第一所近代陆军军事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在天津正式开办。

现代陆军军校的“鼻祖”:北洋武备学堂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今河北保定)正门,墙上大书“军魂”二字

北洋武备学堂设总办、帮办、提调负责行政,总教习负责教务。总教习和教习以聘请的德国军官充任,较低级的操练教习则由淮军将弁中选调或从毕业生中留用。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从淮军各营中挑选的下级官兵,每年入学百名左右,学制为两年;此外也招收一部分幼童,先学三年文化,再学两年军事;后来又增加了满族子弟班。学堂的兵科分步队、马队、炮队和工程队四科,开设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堂内课,包括天文、舆地、格致、数学、化学、测绘、炮台与营垒法、阵式、兵器、筑城、经史、外文等,统称为学科;另一种是堂外课,包括队列、射击、修筑营台以及各个兵科战场指挥等方面的技能,称为术科。我国军事学校教育有学科和术科之分,自此而始。

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被发回淮军各营,备受旧军人的歧视,多数人只能充任教习,无法掌握兵权。其转机在于甲午战争爆发后,勇营战无不败,引发朝野上下要求改革军队、按“西法”练兵的呼声。胡燏棻受命募练“定武军”,开始起用多位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担任军官。不久,袁世凯接手了“定武军”,并扩充整合成“新建陆军”,军官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袁世凯还参照北洋武备学堂的教育模式,聘用洋教习,在本军之内创立了随营学堂,培养初级军官,袁世凯的北洋军阀集团即发轫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