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伯墓 【江苏无锡】

 宜宾客 2022-06-29 发布于山西

    泰伯墓在鸿声镇吴文化广场旁,墓是汉桓帝刘志在永兴二年(154年)敕令修建的,和泰伯庙是同一时期的工程。

    泰伯墓景区坐北朝南,中轴线有牌坊、前甬道、门厅、仰止阁、大德门、月牙池、三让牌坊、后甬道、享堂、四棱碑和泰伯墓冢组成,并附建有怀德堂、宗会堂、御碑亭、碑林等,总之新旧两体又成了建筑群。

    新修的五门六柱青石牌坊高大巍耸,牌坊后为前甬道,左右是高仿明十三陵制成的五对石像和翁仲。神道西有清乾隆御碑亭。

    东为明建文帝御碑亭,上刻建文帝诗一首,传说当年建文帝“靖难之役”时逃到无锡,在无锡泰伯墓题壁作诗,后几句为:“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身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如果事实是真的,那他的感慨也是真的,因为他怀疑世间帝王有“让”德,有多少弑父杀兄的悲剧在轮流上演,所以他的心理暗合了陆龟蒙所说的“不信人间有让王”。

    怀德堂为东侧殿,里面塑有吴国第二位君主仲雍和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的塑像。室内堂柱上挂有康有为题写的楹联“一游一豫同民乐,知止知足仰山高。”而季札是“小三让”,几次辞让其兄弟而不受国位,“让”德之风绵延。司马迁赞美他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他的德才也成为孔子仰慕的南方圣人。

    宗会堂是西侧殿,里面塑有泰伯后裔十二姓始祖像,“吴、柯、辛、蔡、翁、曹、周、洪、江、方、龚、汪”这12姓均由泰伯“姬”姓派衍而来,某种意义上说,泰伯墓也是这12姓的祖坟。泰伯也被公认为天下“吴”姓的始祖。 

    月牙池似一弯明月,池身及周围的57根栏柱都是明代之物。池后是清嘉庆年间建的的三门四柱冲天式青石“三让牌坊”,上刻有对联一幅“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牌坊正中横枋上刻有“至德墓道”四个金字,为宋哲宗赵煦所题,顶端是刻有“古皇山”篆体字迹的火焰牌。

    《论语·泰伯》中有:“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所谓泰伯“三让”是,“一让”季历,让二弟继承了父亲王位。“二让”姬昌,季历让商王文丁谋害后,其侄姬昌请伯父泰伯继承周侯,泰伯坚辞,这一让也成就了周文王的功业,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三让”仲雍,就是把“句吴”的王位让给了其大弟仲雍。他的礼让之德,不是顾命,而是他看得比较通透。

    享堂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顶,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大门两边石柱上镌刻清嘉庆金匮知县齐彦槐所撰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享堂是置放先人像或牌位的地方,屋内正中台上有亭式木质牌位罩。里面立有泰伯牌位,上有“千秋俎豆”匾额一款。俎和豆都是旧时祭祀时盛放东西的器物,四字意为泰伯永享千秋万代的供祀。

    青石四棱碑,碑为正方体,通高约2米左右,上有四面攒尖式碑帽,面南碑上刻有阴线双钩“泰伯墓”篆文三字,周边刻有云龙纹、火珠纹。碑东面刻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杨文所撰的《重修泰伯墓记》,字迹尚为清晰,但北侧明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高攀龙所撰的《泰伯墓碑阴记》,字迹已漫漶不堪。

    此碑被肮脏的玻璃罩罩着,看似保护得当,其实此法比自然状态下的保护损害更大,当有水分进入罩子后,不能及时蒸发,反而给杂草、苔藓滋生了温暖潮润的环境,尤其苔藓,它在石材上长期吸收水份,让石碑变质、变色,分泌出的各种有机酸,会直接对碑体产生伤害。正确的做法很多,如砸掉玻璃罩。

    泰伯的墓冢,它由望柱、罗城和墓墩组成。望柱柱头上雕刻有一对小蹲狮。墓墩高约2米,青石砌成,正面有刻着“泰伯墓”三字行书墓碑。四周树木葱茏,绿草茵茵,这里沉淀着三千年的过往,墓已成为人们寄托精神的一个物质标志了。

    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安住,有的开始寂灭,有的早已虚空,这大概就是世间的流转吧。抬望野,只有野云淡然飘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