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林散之:看不进碑帖,注定学不好书法

 王生不易 2020-03-01

林散之《酒逢礼爱五言联句》纸本 1980年作

1、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因为日本人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2、写字建议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3、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

4、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5、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6、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7、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8、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

9、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10、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

11、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12、书法也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经》,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

13、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14、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15、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怀素只以草书闻名。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16、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林散之《题画诗一首》纸本

林散之行书四言联 1980年作

来自《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

                七幅书法作品了解书法字体发展过程

甲骨文,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如下图书法。
金文,又称大篆体,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两种。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的特点,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字体名,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四大家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赵体)。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之分,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
今草起于何时,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张旭史称“草圣”,古有颠张醉素之说。
书法作品为宋舒耕书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