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化学非选择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张福涛lu70kpm9 2020-03-01

高考化学的非选择题有五道,一共占58分,非常重要,今天总结了非选择题(工业流程、化学反应原理、实验题、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有机化学基础(选做))的答题策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答题策略一丨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中信息方程式书写
试题以反应现象、物质性质、元素价态变化、氧化剂得失电子数目等信息呈现出来,书写方法是:
(1)信息提取:依题给信息找出已知的反应物和产物,确定反应类型。
(2)联想推理:根据原子个数守恒或物质的特征或元素价态变化特点及微粒存在形式填写出未知产物。
(3)配平:缺少的物质一般用H2OHOH填补。
 
2工艺流程中原料预处理
原料预处理的常用方法
3工艺流程中反应条件的控制
常见反应条件的控制及目的
(1)控制溶液的pH
控制反应的发生,增强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或改变水解程度。
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a.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若要除去Al3Mn2溶液中含有的Fe2,先用氧化剂把Fe2氧化为Fe3,再调溶液的pH
b.调节pH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不引入新杂质。例如:若要除去Cu2溶液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
(2)控制反应的温度
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控制平衡移动方向。
控制固体的溶解与结晶,如趁热过滤能防止某物质降温时析出。
促进溶液中气体的逸出或实现蒸馏。
防止或实现某物质水解或分解。
使催化剂达到最大活性。
防止副反应的发生。
(3)调节反应物的浓度
根据需要选择适宜浓度,控制一定的反应速率,使平衡移动有利于目标产物的生成,减小对后续操作产生的影响。
反应物过量,能保证反应的完全发生或提高其他物质的转化率,但对后续操作也会产生影响。
(4)控制反应体系的压强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平衡移动的方向。
(5)使用催化剂
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4工艺流程题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从溶液中获取晶体
从溶液中得到带结晶水的晶体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2)产品的提纯
洗涤剂的选择
洗涤的方法
检验是否洗涤干净的答题模板
5化学工艺流程中的化学计算
化工流程题中涉及的计算主要有:样品的质量分数或纯度的计算,物质的转化率或产率、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质量、pH的计算。涉及到的计算公式:


答题策略二丨反应原理



1.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ΔH计算

2速率和平衡移动
速率和平衡移动答题方法
析特点(反应特点或容器特点)变条件定方向得结论(或结果)
3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的计算
(1)明确四个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和差量)
(2)三个百分数
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指生成物)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一般来讲,转化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大。
(3)计算方法(三段式)
mA(g)nB(g)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1b mol·L1,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1

答题策略三丨化学实验



1.实验仪器与实验装置作用
实验仪器与实验装置作用通常是围绕:(1)减小实验误差;(2)减少实验干扰(或副反应)(3)实验安全;(4)特殊作用等设计的。
(1)常考实验装置作用汇总
中橡皮管的作用:平衡压强,使液体能顺利滴下;降低液体体积对气体体积测量的干扰
的作用:干燥或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的作用: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的作用: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防外界气体倒吸引起干扰装置
的作用:安全瓶,防止瓶内压强过大
的作用:混合气体;干燥气体;通过观察气泡速率控制流量
中仪器名称与作用:a为布氏漏斗,b为抽滤瓶或吸滤瓶,两者组合配合抽气,使抽滤瓶内压强减小,加快过滤的速率
(2)实验装置分析
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
通入干燥的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根据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棕色粉末,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欲检验SO2SO3,必须先用CBaCl2溶液检验SO3,再用D中的品红溶液检验SO2
合成正丁醛
反应原理:
温度计C1测的是反应液的温度,温度计C2测的是蒸气的温度

制备无水MgBr2 (强吸水性)
通入干燥的N2是为了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同时依靠气流将溴蒸气带入反应体系
冰水浴的目的是防止液溴和乙醚的挥发
装置A的作用是防止外界水蒸气进入,因为MgBr2有强吸水性

制备无水氯化铁
① 制备无水氯化铁,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
B装置内液体为饱和食盐水,吸收Cl2中的HClC装置内液体为浓H2SO4,干燥Cl2

检验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
B的作用是冷凝草酸蒸气,防止草酸进入C干扰分解产物CO2的检验

2化学实验文字表述规范答题
(1)液体体积测量中读数
平视:视线与刻度线和凹液面最低处在一水平线上。
读数: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2)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
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
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
应答出:具体操作方法、理由、结论等
(3)装置气密性检查
微热法:封闭(关闭活塞或止水夹,导管末端插入盛水的烧杯中等)微热(双手捂或用酒精灯稍微加热)气泡(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逸出)水柱(移开双手或停止加热,观察到导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液差法:封闭(关闭活塞或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等)液差(……容器中加水,使…………形成液面差)不变(停止加水,放置一段时间,液面差保持不变)
如:a.构建捂热法模型
b.构建液差法模型
(4)现象的描述
溶液中:
a.颜色由×××变成×××
b.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c.溶液变浑浊,或生成(产生)×××色沉淀。
d.溶液发生倒吸。
e.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固体:
a.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b.固体逐渐溶解。
c.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
d(固体)颜色由×××变成×××
气体:
a.生成×××()气体。
b.气体由×××色变成×××色。
c.先变××××××(加深、变浅、褪色)
(5)试剂的作用
作用:除去”“防止”“抑制”“使……”,目的是……
(6)滴定终点的判断
答题模板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后,溶液由×××色变成×××色,或溶液×××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注意问题
(7)试纸的选择与使用
pH试纸测定溶液pH:取试纸(取一小块pH试纸放在干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蘸溶液(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色变(等试纸变色后)作对照(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的pH)
用红棕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溶液:取试纸(……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蘸溶液(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中部)观色变(试纸呈现……)
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润试纸(先取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粘玻璃棒(粘在玻璃棒的一端)放瓶口(再放在盛有待测气体的瓶口附近)观色变(试纸变为……)
(8)气体的检验
操作和试剂(将气体通入……溶液或点燃或把湿润的……试纸伸入集气瓶等)现象(可观察到……)结论(说明该气体为……气体或含有……气体)
(9)离子检验
(溶解)取样(取少量溶液于一洁净的试管中)加试剂[加入……试剂(有必要时加热,如检验NH4)]现象(产生……沉淀或溶液变……色或产生……气体)结论(溶液含有……)
(10)原因解释
分析(分析试剂的性质、实验目的、装置特点等)结合(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结论(得到问题原因)

答题策略四丨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排布规律
能量最低原理: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先占有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如Ge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泡利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容纳2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洪特规则:
原子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原子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注意:洪特通过分析光谱实验得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d10)、半充满(d5)和全空(d0)时体系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如Cr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1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
(2)表示形式
电子排布式:
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如K1s22s22p63s23p64s1[Ar]4s1
电子排布图:
每个小方框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碳原子
2.电离能
(1)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但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2)如果某主族元素的In1远大于In,则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n,如钠元素I2远大于I1,所以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而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数较多,且各级电离能之间相差不大,所以常表现多种化合价,如锰元素有+2价~+7价。
3.电负性
(1)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
同一主族,自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2)运用:
确定元素类型(电负性>1.8,非金属元素;电负性<1.8,金属元素)
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共价键)
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电负性是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之一。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共价键
(1)性质: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分类:
根据形成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的偏向或偏离的情况,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根据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σ键和π键;
配位键: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成键原子一方(A)能够提供孤电子对,另一方(B)具有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空轨道,可表示为AB
(3)键参数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2.分子的立体结构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几种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分子或
离子
中心原子的
孤电子对数
分子或离子的
价层电子对数
分子或离子的
立体构型名称
CO2
0
2
直线形
SO2
1
3
V形
H2O
2
4
V形
BF3
0
3
平面三角形
CH4
0
4
正四面体形
NH4
0
4
正四面体形
NH3
1
4
三角锥形
SO32-
1
4
三角锥形
(2)杂化轨道理论
常见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构型规律
杂化轨道类型 
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 
分子构型 
示例 
sp 
一个s轨道,一个p轨道 
直线形 
CO2、BeCl2、HgCl2 
sp2 
一个s轨道,二个p轨道 
平面三角形 
BF3、BCl3、CH2O
sp3
一个s轨道,三个p轨道 
正四面体 
CH4、CCl4、NH


具体情况不同 
NH3(三角锥形)、H2S、H2O(V形)
(3)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类型 
实例 
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空间构型 
X2 
H2、N2 
---
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 
HCl、NO 
----
极性键 
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2(X2Y)
CO2、CS2 
18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SO2
12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H2O、H2S
105°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XY3
BF3 
12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平面三角形 

NH3 
107°
极性键 
极性分子 
三角锥形 
XY4
CH4、CCl4 
109°28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正四面体形 
【特别提醒】通常对于ABn型分子,若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全部参与成键,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部分成键则为极性分子。
4.配合物理论 
(1)配合物的组成: 
①配体: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如NH3H2OClBrISCN等。 
②中心离子:一般是金属离子,特别是过渡金属离子,如Cu2Fe3等。 
③配位数:直接同中心原子(或离子)配位的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 
(2)常见配合物:如[Cu(NH3)4](OH)2[Cu(NH3)4]SO4[Ag(NH3)2]OHFe(SCN)3等。 
5.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相似相溶: 
①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溶质与溶剂结构相似,溶解度较大。 
(2)溶质能与溶剂形成氢键,溶解度较大。 
(3)溶质能与溶剂反应,溶解度较大。 

三、晶体结构与性质 


1.晶体的基本类型与性质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结 构
组成晶体微粒 
阴、阳离子 
分子 
原子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微粒间作用力 
离子键 
范德华力或氢键 
共价键 
金属键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物 理 
性 质 
熔、沸点 
较高 
低 
很高 
一般较高,少部分低 
硬度 
硬而脆 
小 
大 
一般较大,少部分小 

导电性 
不良(熔融可导电) 
不良 
不良 
良导体 
典型实例 
离子化合物 
多数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氢化物等  
金刚石、SiO2、晶体硅、SiC等 
金属单质 
2.立方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 
 
3.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沸点很高,汞、铯等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 
(3)离子晶体: 
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其离子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如熔点:MgOMgCl2NaClCsCl 
(4)分子晶体: 
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高。如H2OH2TeH2SeH2S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SnH4GeH4SiH4CH4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如CON2 
(5)金属晶体: 
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NaMgAl 

答题策略五丨有机化学基础



一、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转化
1.官能团的引入
(1)引入卤素原子的方法
①烃与卤素单质(X2)取代.
②不饱和烃与卤素单质(X2)或卤化氢(HX)加成.
③醇与卤化氢(HX)取代.
(2)引入羟基(—OH)的方法.
①烯烃与水加成.
②卤代烃碱性条件下水解.
③醛或酮与H2加成.
④酯的水解.
⑤酚钠盐中滴加酸或通入CO2.
⑥苯的卤代物水解生成苯酚.
(3)引入碳碳双键或三键的方法.
①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引入
②炔烃与H2X2HX加成引入.
(4)引入—CHO的方法
    ①烯烃氧化.
    ②某些醇的催化氧化.
(5)引入—COOH的方法
    ①醛被O2或银氨溶液、新制Cu(OH)2氧化.
    ②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③苯的同系物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
2.官能团的消除
(1)通过加成反应消除不饱和键.
(2)通过消去或取代消除卤素原子.
(3)通过消去、氧化或酯化反应等消除羟基.
(4)通过加成或氧化反应等消除醛基.
(5)脱羧反应消除羧基:
R—COONaNaOH―→Na2CO3R—H.
3.官能团间的衍变
(1)利用官能团的衍生关系进行衍变,如
(2)通过某种化学途径使一个官能团变为两个,如
 CH3CH2OHCH=CH2ClCH2CH2ClHOCH2CH2OH.
(3)通过某种手段,改变官能团的位置.
有机合成中可通过加成、取代、消去、氧化、还原等反应实现官能团的引入、消除及转化,分析时既要注意反应条件及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是否符合相应官能团的转化,同时要考虑它对其他官能团的影响.
二、有机合成与推断
1.由转化关系推断
这种方法要求熟悉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转化关系,并能根据题目给出的转化关系图对号入座。
2.由特殊反应条件推断
(1)含烷烃基的有机物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2)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一般是酯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的硝化反应。
3.由特殊数据推断
(1)1mol碳碳双键加成1 mol H2Br2,1mol苯环加成3 mol H2
(2)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的整数倍。
(3)饱和一元醇与比其少一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4)饱和一元醇与乙酸充分酯化,生成的酯与醇相对分子质量相差42
三、有机推断题解题思路和突破口
1.解题思路
2.突破口
(1)特殊条件
反应条件
反应类型
X2、光照
烷烃、不饱和烃(或芳香烃)烷基上的卤代反应
Br2Fe(FeBr3)
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溴水或Br2CCl4溶液
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不饱和有机物的加成反应
浓溴水
苯酚的取代反应
H2、催化剂(Ni)
不饱和有机物的加成反应(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
醛基、羰基的物质,注意羧基和酯基不能与H2加成)
H2SO4、加热
酯化反应或苯环上硝化、磺化反应
H2SO4170  
醇的消去反应
H2SO4140  
醇生成醚的取代反应
H2SO4、加热
酯的可逆水解或二糖、多糖的水解反应
NaOH水溶液、加热
卤代烃或酯类的水解反应
NaOH醇溶液、加热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铁、盐酸
硝基还原为氨基
O2CuAg、加热
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
醛的氧化反应
水浴加热
苯的硝化、银镜反应、制酚醛树脂、酯类和二糖的水解
(2)特征现象
①能使溴水因化学反应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
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酚结构(使溴水褪色且
有白色沉淀产生)、醛基。
(注:碱性条件下水解产物为盐和醇)
③加热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红色沉淀或加热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的物质中含有醛基(可能是醛类、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
⑤显酸性的有机物可能含有:羧基、酚羟基
⑥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含苯环且连苯环的碳上有氢原子、醇—OH、酚—OH、醛基。
⑦显碱性的有机物可能含有—NH2—NH——N—
⑧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可能是:
a.含羧基(或酚—OH)—NH2(—NH——N—)
b.羧酸的铵盐
⑨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②由消去反应的产物确定—OH—X的位置。
如:某醇(或一卤代烃)消去仅生成惟一的一种产物CH2===CH—CH2—CH3则醇为:CH2OHCH2CH2CH3(或一卤代烃为CH2XCH2CH2CH3)
③从取代产物确定碳链结构。
C5H12的一取代物仅一种,则其结构为C(CH3)4
④由加H2后的碳的骨架确定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位置。如:(CH3)3CCH2CH3对应的烯烃为:(CH3)3CCH===CH2,炔烃为:(CH3)3CC≡CH
⑤由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的结构,可以推断反应物中羧基和羟基的位置:由有机物发生成肽反应生成肽的结构,可以推断反应物中羧基和氨基的位置。
(4)“定量关系
①烃和卤素的取代反应,被取代的H原子和消耗的卤素分子之间的数值关系(11)
②不饱和烃分子与H2Br2HCl等分子加成反应中,C=CC≡C与无机物分子的个数比关系(11)(12)
③含—OH结构的有机物与Na的反应中,—OH与生成的氢分子的个数比关系(21)
—CHO与生成的Ag(12),或Cu2O(11)的物质的量比关系。
⑤酯化反应中酯基与生成的水分子的个数比关系(11)
⑥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元醇的相对分子质量大42n(n代表醇中羟基的个数)
(5)“转化关系

四、有机合成的解题思路与官能团的转化方法
1.解题思路
2.官能团的转化方法
(1)官能团的引入

内容来源:中学化学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