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斯坦福设计学院(D.School)的参访

 duping812 2020-03-01

相传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出去和同行侃大山。
“我们有一流的商学院老师。”哈佛大学笑了。
“我们培养了很多世界企业500强的CEO。”西点军校笑了。
“我们很有钱。”哥伦比亚大学笑了。
斯坦福的教授索性丢出个“顺子”——我们有D.School、设计思维和硅谷!“
其他人说:”今天就散了吧,大家都忙呢。“

2018年9月初,我与几位伙伴误打误撞地也来到了这个全球设计师心中的圣地,在此将参访的内容分享如下。

斯坦福大学校园景色

与美国东部的几所知名大学不同,沐浴在加州阳光之下的斯坦福大学,给人更阳光和热情的感觉,无论是长得像彭于晏一样的帅气在校生向导,还是被中欧商学院拷贝了的长廊和建筑,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我们就这样慢慢走到了闻名全球的D.School里,与其他学院的大楼相比,这里的外墙并没有什么不同,秉持着培养创新者,而非关注创新成果的使命,学院里的装修风格有着不拘一格和崇尚实干的感觉。

一楼实景

整个建筑一共两层,为了让全世界慕名而来的人们得以参观,除了固定,需要预约的参观外,学院也接受自助参观,除了学院教师的办公区域关闭外,其他地方都可以参观,学院里还提供了免费的参观指南手册。

一层的中庭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场所,平时是约见、讨论的场所,也是举办讲座、搞活动的所在。在中庭的后半部分,学院创造了一个称为“车库”(garage,也是来自硅谷传统的文化符号)的空间,供学生们接入自己的设备,就地展开协作。墙上都是在校学生们的照片,和一些高学位获得者的纪念铜牌,在“车库”的确停放了一辆“概念车”,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头脑风暴,车库里贴的一些标签上写着很多学生对创新的理解,仔细看好多还真的是名言佳句。

二楼实景

通过中庭的大楼梯进入二层后,全部是教学空间和工房,大致分为第1工作室、第2工作室、海湾工作室、原型厅,以及全职教员的单元(刻意回避了办公室这一称谓)。第1和第2工作室的空间主要用于教学,前期的思维引导和训练在这些空间进行,也可用于开展项目;海湾工作室较大,用于展示想法和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教师的单元与这些空间紧密相联,除了少数几件固定设备外,与其他空间看不出有太多区别,因为学院刻意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或许这也是激发创意的一个手段吧。

整个二层空间也几乎都是开敞的,除了工房有明确的墙体,其余空间的所谓划分全部是依靠大白板,梁架下有固定安装的轨道,便于悬挂和调整。学院在空间处理上强调是两个特性:一是灵活性,都是可以快速调整的,连大部分桌子都是底部有轮子的;一是效率,这同灵活性有关,也同一种精神有关。与一楼车库相对松驰的氛围形成对比,这里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紧张,空间紧凑,椅子少,工作台台面的高度都是适合站姿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原型厅,是制作产品原型的地方,也是展示过往成果的地方,但毫无仪式感,不经意看的话很容易错过。这里就像一个典型的车间,仔细看才会注意到有一些玻璃展示柜,而其中的展品貌不惊人,都是历史上学生们制作的原型产品。看着一个个标签,你才会了解这些原型产品所蕴含的价值,其中不乏得奖作品和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作品。通过这些朴素的原型,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设计的本质:面向真实的世界,解决真问题。

一圈参观下来,如雷贯耳的斯坦福设计学院就这样坦诚地开放在我们面前,他自然而包容,如今写这篇回顾文章时,我都好像又一遍走在了那里,仿佛去过就不会离开,曾在美留学的好友听闻了我此行之后,告诉我她曾特地找到就在旁边的IDEO公司(学院创始人办的另一家商业性公司,同为设计师参访圣地)参观,我听到了后也仿佛身没到、心能感知一般。

其实人生来就是为了创造的,我希望自己未来能为此再多做一点。

感谢你的阅读。

附:学院教学机制

学院的官方名称是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研究所(The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University),d.school是不正式的小名,但大家更愿意用这个小名,包括在学院的所有空间中看到的标志也都是以小名来设计的。这个细节或许已经透露了这个机构的价值观,简写的称呼更有效率也更亲和。学院的教学机制也迥异于寻常机构,不提供学位教育,因此学院并没有常规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学生。这里的课程向斯坦福大学的所有研究生开放(学生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基础能力),强调跨院系的合作,宗旨是: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度。跨学科合作这一目标早已为人熟知,但在操作层面困难重重,很多合作无疾而终,症结往往就在于本位思考不容易打破,d.school的模式予人启发,所谓无我才能实现大我,或许就是这样的吧。

学院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之一大卫·凯利(DavidKelly),他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从小处入手,专注于思考人们的真实需求,重新思考各个行业的边界。学院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项目驱动的,项目来自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这不仅保证了资金来源,也保证了选题的现实性。因此,从组织架构上,学院与这些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其一大优越之处。由于这个特点,这里的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不断调整的,从学时长度到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和师资构成。但每门课程起码配备两名教师,多的可以到五名,这是为了满足学科交叉的要求(总是有一名来自本学院的教师,另外的教师可能来自其他学院,也可能来自企业和社会机构)。这构成了教学上的实验性,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教辅人员繁忙的原因所在。

由于没有学位教育的要求,d.school的教学模式不重视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性,而是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回归到了设计的实践属性。 基于上述模式,这里的课程名目繁多,斯坦福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但是否能选上也要经过一定的竞争,因为有些课程的报名人数可能达到了课程容量的四倍以上,以往的成果是这所学院最好的广告。但这里的课程设置有一个特点,即项目目标并非商业目标,而是某个抽象的具体问题,比如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生儿死亡率、小儿马蹄内翻足的治疗率、电力不足等问题,甚至有如何促进美国两党重新合作的选题。

当然,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也可以获得商业利益,但显然商业利益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成熟的项目,或者有商业雄心的学生,也可以注册参加名为“发射台”(Launchpad)的项目,参加这个项目,学生必须签署保证书,同意在10周内推出一项产品或服务。这样的要求可谓设计的终极考试,好比少林寺的僧人要下山必须经过罗汉阵的考验一样,完全是实战的检验。

备注:部分摘引自《设计教学的新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l访问侧记》,作者:萧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