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行人生漫谈:投行人士如何获得深度工作能力

 静思之 2020-03-02

投行人生漫谈:投行人士如何获得深度工作能力 (作者:沈春晖)

深度工作能力对投行至关重要

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方法(参见《投行人生漫谈:投行人士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工作时间有了,但能否获得有效率的工作成果,很大程度上要要看是否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对于耗时长、流程繁、协作多的投行工作而言,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卡尔·纽波特认为,高质量工作产出=专注度 x 时间。所以,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很忙、每天加班到深夜,也可能没有什么产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是否是进入了深度工作的状态。

根据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的说法,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电脑的后台,一旦开了很多窗口,其低运行速度便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自然也大为降低。总结起来,如果不能深度工作,带来的危害很多。最大的是两个:其一,时间浪费(直接的时间浪费和状态切换带来的时间浪费);其二,分心带来的效率损失。

就时间浪费而言,《华为高效工作法》中引用了一组数据:人们一般每8分钟会收到1次打扰,每小时大约7次,或者说每天50-60次。平均每次打扰大约是5分钟,总共每天大约4小时,也就是约50%的工作时间(如果按每日工作8小时计)。其中80%(约3小时)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同时人被打扰后重拾起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总共每天大约就是2.5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5小时。如果按8小时工作制算,这占了整个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

显然,要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就必须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一方面,要专注于一件工作任务上,多任务同时进行并不高效,而且任务切换的时间消耗非常巨大。另一方面,要尽量专注于工作本身。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屏蔽掉外界干扰,不要轻易被不重要的微信、电话干扰。可以利用工作间隙休息的时间来集中处理这类信息。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深度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如果能够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其一,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二,可以更好更有效的完成工作。其三,可以更好的获得成就感,提升幸福感。

通过深度工作获得心流体验

对于工作压力十分巨大的投行工作来说,如果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那么,为什么深度工作可以带来幸福感呢?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他在《心流》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时,会获得一种极其美好的体验,这是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史蒂芬·科特勒和杰米·威尔在《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一书中也提到:过去五年中,作者参与了一个“心流基因组计划”。他们走访了很多实践者和研究人员,了解了他们研究的“出神技术”——那是“出神、狂喜、极乐”的状态,凡人本来不应该拥有随便进入这个状态的能力。所以作者把研发这个技术称为“盗火”——你获取了天神的力量,对别人构成一个非常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这本书反映了目前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人可以获得灵光乍现的状态和体验。个人认为这其实与心流的体验类似。

梁冬先生在采访蔡志忠先生时,蔡先生也说过这样一种状态:如果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情,一定会找到这样的感觉:宇宙和你在一起,时间像水一样慢慢流过你的身体,你只能听到笔在纸上刷刷的声音,甚至连心跳都听不见。你觉得时间空间好像都不存在,你觉得没有一笔是多余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完整的。当你真正的投入到那个领域,你没有一个念头是多余,万籁寂静,与天地同齐,那种高潮和幸福感不是外人能够得到的。

我想,当我们的焦点完全进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上时,大脑会源源不断地分泌胺多酚,全身舒畅得有如一股甜蜜的河流缓缓地通过身躯,就可能体验到上述老师们提到的类似”心流”的幸福感。这时,幸福感袭来,工作效率与完成度一定也会超乎寻常。这可能也就是五祖弘仁说的“制心于一处,无事不办”。

为什么在“心流”这种幸福感状态时工作成果也会最佳,可能因为是在这个过程中进入了“尤里卡时刻”。在心理学上,人突然有了想法的时刻被称为“尤里卡时刻”。这种“突然”总是在大脑比较放松与愉悦之际,这是一种难得的创造力,可遇不可求。

心流与“上瘾”、“沉迷”不同。沉迷是指在使用它的过程中非常投入,无法抽离、返回和退出。上瘾则进一步是指,已经明知它有危害,但无法控制自己继续去使用它。

心流的状态与这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区别更大。心流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伴随的是幸福感、成就感。而沉迷是一个从“消费”(消费沉迷物)到“被消费”(被商家主宰)的过程,伴随的往往是失落、沮丧,短期的兴奋与长期的悔恨并存。

使用番茄工作法保持专注

我在工作时,已经习惯使用番茄工作法来保持专注。番茄工作法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

简单来说,番茄工作法,就是指每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这是一种用合适的时间颗粒度,来保证注意力、专注度的工作方法。

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每个番茄钟为半小时,其中工作时间25分钟,休息时间5分钟。可以直接使用手机上的计时器,更建议下载专门的番茄钟管理APP,例如“潮汐”。

第二,开启番茄钟之前,对工作内容有所计划。在每个番茄钟的25分钟工作时间内,只能从事正在做的工作,不得被其它事情(例如电话、微信、邮件)等打扰。正在做的工作也不得随意切换,除非已经做完了,方可进入下一项工作任务。

考虑到投行工作的特殊性,可以考虑将重要领导、项目负责人、监管部门人员、重要客户等的电话铃声予以区别。只有这些电话,可以接听。微信也是一样。对于重要的微信号、微信采取置顶处理,对于不重要的微信群开启“信息免打扰”,对于必须马上回复的微信开启“强提醒”,只有“强提醒”的微信可以即时查看。

第三,在每个番茄钟的5分钟休息时间里,可以干两件事。其一是休息与放松,建议离开座位动一下,同时活动一下身体并休息眼睛。其二是检查一下电话与微信,利用这个时间予以回复。需要注意的是,5分钟的休息时间也是必须的,一个番茄钟30分钟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这既是保持长期身体健康的需要(久坐不休息对脊椎、眼睛等不利),也是一种精力管理的需要。

第四,25分钟工作+5分钟的休息是通常情况。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精力和身体状况考虑自己的设置方式。对于有些人和有些工作而言,25分钟太短,既获得不了心流体验,切换成本也还是太高。就我个人而言,一般按照通常番茄钟的30分钟(自己也把其称为”小番茄”),有时也设置60分钟(50分钟的工作时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自己把其称为”大番茄”)。在处理一般工作时,考虑使用“小番茄”;在处理复杂工作和写作时,用“大番茄”。

第五,可以考虑进一步使用番茄钟来考察自己的工作强度和用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这是说,每天记录下自己全天使用番茄钟的“个数”。通过跟踪自己在一天内完成了多少个番茄钟,以及为每天要完成的番茄钟的数量设定目标,可以评估自己每日工作的强度,便以知晓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把每周看作是由一定数量的番茄钟组成的。通过清晰的知道自己一周能工作多少个番茄钟,可以更好的为自己安排工作计划。


作者沈春晖,红塔证券分管投资银行业务的副总裁,我国首批注册的保荐代表人,“春晖投行在线”网站创办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