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脏病虚实交错的治疗原则

 宁波夏天的樟树 2020-03-02

本证主要是在肾脏病的发病过程中,出现气虚或阴虚,兼有血淤,或外感,湿热互结的症状相互交错。

1. 阴虚湿热:

本证的病因是:本病之形成或由急性原因引起,或由其他各种原因长期累积而致,久病迁延,机体虚损,属本虚标实之证。此处之“虚”,无论气阴两虚或是脾肾阳虚,皆可从上述所论之“阴虚”,即久病之后,精血、津液的亏损辨治之,从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如贫血、蛋白尿、水肿等可见之,因此,本虚证贯穿疾病始终。至于标实之证,除痰瘀、浊毒之外,湿热乃是其主要的兼夹之证。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 绝大部分属于阴虚湿热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腰膝酸软,浮肿,口干咽燥,心烦,口干口粘,小便频数而热,舌苔黄腻,脉细数。

本证的病机分析: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演变过程中,多与肺、脾、肾、肝功能失调及三焦气化失司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虚损为病机关键。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肾虚气化不利,水湿不得下泄,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而致湿热内蕴。湿热作为病理因素虽然源于正虚,但其留滞停蓄,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精血或津液)的耗损,使病情恶化。总之,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程中,阴虚可引湿热前来,湿郁化热,湿热内蕴,又可加重阴虚。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利湿

滋阴药:沙参、麦冬、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

利湿药:黄柏、苍术、焦白术、陈皮、薏苡仁、白豆蔻。

常用方剂:一般来说,阴虚者当补其阴,湿热者当祛湿热,但若治不得法,滥用补阴之药可致太过滋腻而助湿,或过用祛湿之品而燥伤阴血。故补阴而不留湿,祛湿而不伤正,是考验医家水平之关键。治疗上,临证可根据湿热的轻重,在益气滋阴增液的基础上酌加黄芩、黄连、苍术等清化湿热之品,代表方为知柏地黄丸合三妙散加减。

临床加减:小便频数热痛加灯芯草、竹叶;血尿加白茅根、茜草;舌苔黄腻加黄连、竹茹。

2. 气虚外感

本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

本证的病因:患者由于久病,脏腑功能衰弱,不能抵抗外邪,外邪侵于身体,肺气不固,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气短乏力,反复外感,有时咽痛,自汗出,食欲不佳,舌体肥胖,或白腻,脉细弱。

本证的病机:由于久病,素体虚弱,最易感受外邪,因气虚则卫表不固,腠理松弛,稍与气候变化,略感风寒之邪,导致发病;所以时时形寒者,乃气虚感邪常见之特征。一般气虚之体感受风寒之邪偏多,故见恶寒发热,疼痛鼻塞,舌苔薄白为风寒,语言低微,气短,倦怠为肺气亏虚之象。

治疗原则: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益气药:黄芪、党参、焦白术、山药。

解表药:桂枝、荆芥、防风、白芍、大枣。

常用方剂:参苏丸加味:黄芪、桂枝、人参、茯苓、苏叶、葛根、前胡、桔梗、白芍、生姜、大枣。

临床加减:食欲不振加茯苓、山药、鸡内金;自汗加白芍、大枣;咽痛加木蝴蝶、金果揽。

3. 气虚血瘀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久病、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气虚,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使血瘀气滞;精神因素影响,肝气郁结,肝失调达,以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发为瘀血;阳虚有寒或感受外寒,血遇寒则凝,血凝则发为瘀证;外伤使血液运行受阻,局部血液瘀积,发为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拒按、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有瘀斑、夜间尤甚,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或见“肌肤甲错”。

本证的病机是:气滞血流不畅,气虚运行无力。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畅,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不通则痛,故疼痛部位固定、典型刺痛是血瘀的主要特点。瘀血积于局部则形成肿块;瘀血阻塞脉络,使血液不得循经,而会引起出血,这种出血,反复发作,血色紫暗挟有血块;血行瘀滞不通则有瘀斑;舌脉乃为血瘀之症。

本证的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本证的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气与血关系密切,在临床上,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兼有气滞,故两者可同时存在。在治疗上,活血药和理气药可同时并用。

临床加减:颜面浮肿加桑白皮、麻黄;双下肢浮肿加益母草、泽兰叶;血尿加白茅根、车前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