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阻止我们实现睡眠自由?

 烟云红雨hhj980 2020-03-02

每晚 21:21,叨姐伴你成长

作者 | Lynn

编辑 | 平子

史上最长春假刚过,大家还没从宅家和远程办(mo)公(yu)中缓过来,就骤然发现,原来2020年已经过去了10%。

减肥,健身,攒钱,合理作息……这些年初立下的flag,能撑到现在的有几个,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但如果要把计划失败都怪到病毒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美国的数据大脑研究机构曾对1000余名美国人进行调查,发现近半数的人表示没有实现过任何一年的新年愿望,甚至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许下愿望的7天之内就已经放弃了目标。

而“要早睡”,就往往是最先倒下的那一个。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熬夜晚睡年轻人白皮书》显示,15-35岁的年轻人中有超过48%都在晚上11点之后入睡,还有将近25%的人凌晨以后才睡。

减肥要抵抗饥饿,健身会肌肉酸痛,攒钱得忍住剁手,只有早睡只需在困意来袭时顺从被窝的召唤,躺平闭眼,毫无门槛。

但为何其他目标尚有三分钟热度,早睡却总是会遭遇12点魔咒,不知不觉,又破了自己的熬夜记录?

1

最佳熬夜伴侣:手机

每个如今熬夜修仙的人也曾有过梦想,相信百度一下专家建议就可以如法炮制,一秒掌握早睡技能。

但勃勃的雄心一看到打头的“睡前不玩手机”几个字就瞬间偃旗息鼓,只能勉励自己应当是晚睡型人才。

睡前1小时不要玩电脑或手机、尽量少在卧室玩手机或是做工作相关的事,这些建议有错吗?

没错,但对于绝大多数熬夜党来说,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996的社畜,就算没有老板的深夜微信,也总需要一些娱乐来放松身心。看个综艺煲个剧,打游戏吹水联络感情,哪个离得开电子科技?

而对于许多北漂上漂各种漂来说,出租屋的客厅往往堆满杂物,看片敲代码也会影响舍友,只有在卧室才能放飞自己。

就算在没有工作烦扰、白天尽情欢乐的假期,我们也难以狠下心肠睡前一小时断网,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别人随时通过手机来联系,甚至会出现错觉。

据一份2013年的研究显示,有80%的人感觉到静止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近30%的人幻听到手机铃声。

就算把手机静音锁在抽屉里,它依然牵动着我们的心。

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手机不在身边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心神不宁等“紧张行为”。

研究人员表示,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依恋的对象;它是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载体。

2

最佳熬夜心情:焦虑

熬夜伤身,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已知最直接的后果包括皮肤变差,体重增加,甚至是变笨等等。

但与之相对应的不是大家开始早睡养生,而是熬夜经济的强势蹿红。最近一年来,天猫上对“熬夜”、“深夜”、“夜间修复”等商品关键词的搜索已经大涨50%。

在夜间搜索和购买熬夜产品的消费者也在增长,这意味着许多人甚至会一边熬夜一边购买熬夜修复护肤品。

琳琅满目的熬夜产品麻痹了我们的危机意识。玩手机修仙算什么,遮瑕一抹,假发片一戴,咱又是这条街最靓的仔。

更何况,我们总有个好的理由来应付自己对身体健康的亏欠,那就是心灵的放松也必不可少。

毕竟夜晚的时间才是自己的,不看几集片打盘王者,怎么对得起自己渴望自由的灵魂。

但事实是,熬夜刷手机治标不治本。它往往只是我们焦虑心情的安慰剂,甚至增大了我们独处的难度,让我们更难以度过进入梦乡前那段静谧的时光。

在电影《100样东西》中,两个好友托尼和保罗打赌,决定放弃他们所有的财物100天,每天只能收回他们的一件物品,看谁先放弃。

在赌局开始前,保罗是手机重度依赖者。

在没有手机的那几天,他度日如年,根本没有办法忍受脑子里的胡思乱想,甚至表示“再听自己脑子里的声音5分钟,我就要从楼上跳下去”。

研究也证明,人们为了不和自己自由的灵魂对话,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心理学教授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于2014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人们宁愿被轻度电击也不愿意安安静静地和自己待上几分钟。

STAT的资深科学作家莎朗·柏格利(Sharon Begley)在她的《根本停不下来:强迫行为调查》一书中表示,手机让人们习惯了与世界随时连接,使得短暂的脱离加重了人们的孤独感。为了缓解心中的焦虑,人们又重新拿起了手机。

这种“越逃避越上头”的效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负强化效应。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令人讨厌的刺激的解除,人们更容易重复这种行为,以逃避令自己不适的情况。

因此,越是用手机来逃避内心的焦虑,越容易在心有不安时,主动使用手机去驱散这种情绪,形成依赖。

3

最佳熬夜助攻:手机App

焦虑让人们选择了拿起手机,而琳琅满目的app则确保了我们拿起来就放不下。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这种观点被称为“注意力经济”。

为了争夺每日这有限的24小时,各类手机app不仅让自己适合在碎片时间使用,也使用了一套技巧来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让人们对手机“上瘾”。

无论是完成小任务获得的积分,还是连续登录天数统计,这些都是人们无需多少努力就可以轻松获得的奖励,它们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令人心生愉悦。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大卫·迪绍夫(David Disalvo)表明,习惯的养成正是来自对奖赏的期待。

比起让自己去理清白天的诸多烦恼,手机app更能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缓解焦虑的需要。

我们总是纳闷网页上弹出的“登录就送屠龙宝刀”的页游广告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但其实自己也乐于从各种应用上获取类似的即时满足。

于是夜越熬越晚,手机陪睡也成了习惯。这场对脑细胞的谋杀是我们和手机的一场合谋。

图源微博/@虎嗅APP

因此,下一次当你感到焦虑、空虚、寂寞时,不妨拿起一本早就想看的纸质书,闭眼听一首音乐,跳一个健身操,用同样可以产生多巴胺、更有利于健康作息的方式来逐渐替代手机的安慰作用,摆脱晚睡症候群。

熬夜玩手机给不了我们想要的满足,但一个睡饱了的大脑可以。

当我们收获更好的睡眠,一些本以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的新年flag也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