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颉刚“历史层类说”指谬

 华夏文明 2020-03-02

“历史层累说”是民国时期古史辩派提出的理论,内容是我们的古代历史,是在转述的过程中,逐渐地一层一层被累加上去的。所以古史辨派又叫疑古学派。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据顾颉刚自己说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时始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如果说疑古派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渊薮,那么“历史层类说”便是疑古派理论的核心,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所在。

疑古派这个戕害文化自信,污蔑历史的历史派别的出现,固然和清末民初国运衰落有关,固然和日本的文化自大有关,在此均不作深入讨论,这里要阐明的是,“历史层累说”本身究竟能不能成立。

一、用故事比附历史

历史层累说的提出,据顾颉刚自己讲,是受到戏剧故事的启发,在研究历史故事,特别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变轨迹的基础上提出的。顾颉刚在看戏剧故事的时候发现,戏剧中的人物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干瘪到丰满,从枯燥到生动的过程,受此启发,进而研究历史故事的演变,特别是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并将这一个他发现的所谓的规律用到了上古历史的研究中,提出来历史的层累说。顾氏将故事的发展规律附会到历史研究上,却没有说明为什么历史记载的流传和故事的演变会遵循相同的规律,故事和史料在流传着按照相同规律演变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外在因素是什么。在什么都没有搞明白就贸然用故事的发展附会历史资料的流传,显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故事的流传和历史资料的流传轨迹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史料是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稀少,顾氏的这个比附方法是很荒唐的。

二、杜撰史料造假人

为了支持层类说,顾颉刚不惜臆想出来古代有专门造假的人,专门制造假历史,这是完全凭空的猜想,没有任何证据。不要说用疑古派自己的那一套疑古的方法来验证,就是用稍微正常的思维考虑一下,就知道,这完全是凭空捏造。顾颉刚自己也没有拿出任何的证据证明,就想当然地把这个臆想当成污蔑历史的有力武器了。顾颉刚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历史造假人存在的前提下,依然言辞凿凿地认为,在古代有一批人制造假历史,认为宋史里的话没有一句可信。顾氏如此怀疑历史,他自己说的这些个玩意都有证据吗?

三、按照自己的臆想构筑历史层累说

顾氏为了证明自己的历史层累说,把周代的大禹说成有神性,可是提供的证据简直就是笑谈。顾颉刚说“禹敷土奠高山大川”就是大禹给大地覆盖上土壤,安排大山的位置,这就是最拙劣的望文生义。顾氏如果看到某人“力挽狂澜”一定会认为这个人是水神把?

顾氏认为商代还是石器时代,铁器是在东周末期出现的,因为在《山海经》中出现了铁器的记载,顾氏就认为《山海经》是战国的作品。现在考古证明,中国的青铜器有五千年的历史,铁器至少四千年的历史。在河北台西遗址就出土了铁刃铜钺,还发现铁矿渣。台西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顾氏关于《山海经》年代判断的基础是错误的。顾氏的错误不仅仅是受当时考古发现的限制,更是他的逻辑本身有问题。比如说,当发现台西遗址有距今四千年的铁刃铜钺,便可以断定冶铁史不少于四千年,按照顾氏的逻辑,就是中国的冶铁史是四千年,四千年前没有铁器,这样的逻辑不仅武断,简直就是荒唐。

顾氏用自己臆想的典籍的年代来证明“历史层类说”,比如把《山海经》臆想成战国时期的巫术书,再用这个臆想的结论证明炎帝和黄帝出现的多么晚。顾氏层累说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臆测和武断的基础之上,结论的可信度不言而喻。

四、把典籍的年代混同于典籍内容的年代。举个例子,我买了一本公元2000年出版的《诗经》,我不能认为书里记载的内容是发生在公元2000年,不能认为书里的古代内容是伪造的,但是顾颉刚就这么对待历史典籍,他因为《古文尚书》出现在汉代,就认定记载的内容是假的,古文尚书也就成了伪书,这是何其荒唐。

五、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在典籍中发现一点两点的瑕疵,就轻率地否定了整部书。按照顾氏的说法,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过,这无疑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让一人漏网”的翻版,这是用酷吏的手段在大肆毁坏历史典籍,这哪里有半点科学精神。

总而言之,顾颉刚的历史层累说是在华夏文明最低谷时期,受日本抹杀中国历史思潮的影响形成的,建基于虚妄和臆想之上的奇谈怪论,和他们所宣扬的科学根本不沾边。层累说对中国上古历史的伤害非常之大,其影响至今不绝如缕。举例来说,大家至今奉为圭臬的对《诗经》的评价便是突出的例子之一,疑古派仅仅把《诗经》当成民歌总集是非常片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