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讲座文字稿 | 隔离在家,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心海心理咨询 2020-03-02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这么多人,相聚在这里,不用戴口罩,不用担心自己的呼吸是不是有安全的环境,虽然是隔空,虽然我们互相看不见,但是这样的相聚还是会让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已经上班复工了的朋友,请一定要做好防护注意安全。还没有复工的朋友,咱们稳定情绪,安心度日。


1平常心看待家庭矛盾

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开始惦记与家人那些“亲密有间”的日子,惦记纵情山水畅游美景的日子,惦记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嘈杂拥挤的街道……

被疫情所困的我们,正经历着疫情之扰;经历着无法透气的家庭关系----前所未有的和家人长时间无间断密切相处,或是亲人两地相隔交流受阻的痛苦;再加上外界的各种信息轰炸,一会儿让人情绪激昂,一会让人惊讶愤怒,一会又让悲伤沉痛……

这么多来自家内家外的刺激,让人们饱受冲击,让有些家庭关系陷入警戒状态。

这里,我想和大家说,无论在你身上发生了恐慌抑郁的情绪,还是家庭气氛压抑或紧张,都属正常反应。
说它正常,除了因为这是特殊时期,我们的心理应激所产生的特殊反应;还因为这样的反应,对于个体的成长经历、人际关系发展的经历来说,也是很正常的,有他存在的原因和意义。
所以,我们不必自责,也不必回避,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在这里来分享交流,让平时压抑的、累积的负性情绪和想法在这里得以消毒净化。

2 给积压的负性情绪一个出口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作息表,这个黑色幽默让我笑不起来。我想,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经历了多少纠结痛苦。在这里,在场的每一位,也会有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在家庭里积压的那些很糟糕的感觉。那么看看自己最痛苦的感觉是什么,最想表达的悲伤,愤怒,焦虑是什么……大家可以用纸笔写下来。写完了之后,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来处理这个内容。比如划掉,或者揉成一团扔掉。

我看见大家投入参与进来。就像这样,你不必害怕你的想法、体会跟别人不一样,跟老师不一样,你可以来分享体验,提出疑问。我们这里与其说是一个讲座,更不如说是一次互动,一场切身参与的体验。你的投入参与就是对我们这次课的最大贡献,对你自己的最大贡献。

3 每一种负性情绪之下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


从大家的分享内容,我们看到,我们
每一个如此不同。有的人,渴望被多多关注及时回应;有的人,希望听到对方说话直接干脆;有的人希望少说一些,做就好了;有的人希望离对方近一些,有的人觉得自己多一点个人的空间会更舒服。

你和你的家人相处,可能也会因为一些不同,带来烦恼,引发家庭矛盾。

我们每一个如此不同我们每一个人又是如此相同。所有的反应,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最终指向的是这些需要,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依恋需求。
 

我们在一生当中,都在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这些依恋需求:

我是重要的,我是可爱的,我是正确的,我是受欢迎的,我是被认可的,我是被欣赏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需要的,我是安全的,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有掌控感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在家庭里,母亲对孩子说:

你怎么这么拖拖拉拉的,还不起来?!

这是在表达这位妈妈的什么渴求呢?

你这个孩子这么拖拖拉拉,我感觉很糟糕,是因为你的拖拖拉拉,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我是不好的。

那么这里被挑战的依恋需求是,我是正确的,是好的,是有力量的,有掌控感的

再比如,妻子对丈夫说的:

我说要这样做,这是为咱们家好,你为什么偏要那样?

是在说妻子的什么依恋需求呢?

我是正确的,我是有能力的!

这个依恋需求被挑战,所以很生气。

每一种负面情绪之下,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回头看看,刚才你在纸上写下的你的那些令人痛苦的感觉里面,表达着你哪些方面的渴求呢?仔细感觉下。

进行到这里,下面有一些朋友可能坐不住了,我是陷入了巨大的困境,我现实生活里面有一个困难需要马上解决,你讲这些东西没用,来点实在的吧,别浪费时间。

咱们的简老师在直播前收集到一些大家的问题,我逐个看了,我想和你说,稍安勿躁咱们坐下来,一起参与,安心体会,你一定会从中找到解决你问题的办法。

4 越努力越受挫

下面,我来讲一个故事。

讲的是一对夫妻,但是类似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状态,也可能发生在我们和父母之间,或者和孩子之间哈。

妻子呢,我们称他是甲,丈夫呢,我们称他是乙,这一对夫妻呢,在结婚之前花前月下幸福甜蜜,可是结了婚以后,个性习惯兴趣爱好,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的分歧,矛盾就越来越多,积压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多,最近又发生一件事儿。
妻子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可是你却没有任何动静,你到底有没有注意到过身边的这个人,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

丈夫回答,这不是在这么特殊的时期,哪还有心情来想到这些。

这个特殊的时期你在忙什么呀?妻子说,你每天不就是在不停的刷手机吗?

难道你以前你做的很好吗?我的生日你哪一次记得,你心里根本没我!我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妻子连珠泡似的发问之下,丈夫一声不吭,

妻子见他没有回应更加火冒三丈,于是把成年旧账全翻出来,历数丈夫的种种罪过,丈夫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低着头抱着脑袋。妻子过去使劲的拽着丈夫的胳膊,非要让他给自己一个回答,丈夫突然站起身甩开妻子,走到卧室把门关起来,把门反锁起来。

类似这样的互动,也许在你的家庭有发生过,也许你们的家庭互动是另外一种形式,和这个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这个例子来讨论一下。

你的性格更像哪一方是甲还是乙或者是都不像是第三?大家可以列出来。

如果你是甲,你看见对方一声不吭(这是外在的刺激),你觉得他是怎么回事?对你忽视对不对?(解读)

而你的依恋需求是需要被重视,被及时的回应,被关注的,他却忽视你,所以你着急难过,为了满足你的依恋需求,

你比之前更大强度的反应,让对方知道你怎么了,让对方有所改变。(行动)

你在更强烈的呼唤被回应,可是非常难过的是,你越努力越受挫,

他躲得远远的(刺激),你解读的是,他根本不在乎你。这,越发伤了你的心。你什么也做不了,非常无助。(反应)

3 如果你是乙,你看见对方跟你说话声泪俱下的(刺激),你觉得他这是怎么回事?对你控制、否定对不对?(解读)

而你的依恋需求是,我希望感觉到我是有掌控感的,我是正确的,可是对方却一而再再而三的逼迫你,否定你,你感到非常的愤怒:想到,如果要是被他控制着,我的世界就要覆灭了,我要逃,可是现在哪里都不能去,所以,我就闭嘴,我就一声不吭,我就关起门来。(反应)

说到这些,你们此刻有什么感想吗?

我想对甲和乙说:

我们的依恋需求要么用一声不吭,想要获得更多的掌控感,要么呢用穷追猛打,想要获得,被重视的感觉,

我们都没有办法好好说话。
比如乙:我希望你可以用更温和的方式跟我讲话,让我能够有自主感,每一次你在斥责我的时候,我就感觉很糟糕。
再比如,甲,用很温和的方式说,我希望感觉到我是被你重视的,当你一声不吭的时候,我觉得我在被推开,我很难过,

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好好说话,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经验里,这样说话,不会被回应 这令人羞愧甚至羞耻,或是我们这样说话会被批评,或是会被否定,或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还可以这样说话。我们只从成长环境里学习到了用那样的表达方式:沉默不语,不依不饶厉声斥责,担惊受怕恐惧被动……,可是在现在的生活里,我们越这样,我们越在关系里面感觉到痛苦,越要不到我们想要的。

所以,

请,不要责怪自己,这是我们过去的生活教会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导致在现在的生活里挣扎。

请,理解自己:我们之所以总是在关系里面用这样一种克制不住的、自动化的方式,想去满足自己的依恋需求,这种愿望、要求停不下来,是因为这个地方伤得太深,这些需求,从来没有或者很少被满足过。

5 如何打破恶性循环

那么,怎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在这个刺激和反应交互出现,逐渐升级的时候,我们能够有一双觉察的眼睛,觉察到自己:无论是去不断指责对方,还是一声不吭、逃,都是因为,体验到了怎样糟糕的感觉,自己的那些反应在表达自己怎样的依恋需求?

接下来我们就把自己生活中,在关系里面感受到最最痛苦的一个点,拿出来回忆和思考:

1当被对方怎么对待的时候,你很受伤。

2你很渴望被满足到的是什么样的依恋需求?

3现在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这里,你的身心有什么样的反应?

4给这样的自己起个名字,比如急得团团转的小姑娘。

5为这样的小姑娘做点什么吧?比如安慰一下,鼓励一下支持一下,比如抱抱她。

6这会感觉如何呢?

当每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持续的这样子去做。

你在不断这样觉察的时候,都是每一次把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是在不断地增加自我的力量。

因为你对依恋需求的表达方式有了觉察,自我的力量又在不断增强,你可能会有选择的自由,用一些新的方式表达。而这些新的方式的表达,就会带来对方不一样的反应,关系中,不断重复的互动模式有可能发生改变。

6 爱是持久的耐心和用心

 *

如果有朋友问我:徐老师,在家庭里,我是有改变啊,我和他说话的方式口气有不同啊,可是他还是那样子很冷漠,我怎么办?

是的,很有可能你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可是对方仍然是老样子。但是没有关系,你有没有发现你已经在启动一些新的运作模式了,这来自于你内在的力量推动着你发生的改变,所以你要鼓励自己,支持自己,相信自己,你的内在变得更加的有力量。对方的每一次的没有变化,所带给你的糟糕的感觉,都是你进一步的去完善自己的机会

随着你的变化,终于你的交流对象是会发生改变的,你们的关系模式也在悄然变化。

*
那还有朋友会问我,比如说我想要劝阻我妈妈让她戴口罩出门,可是她又不听,然后我对我自己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可是我妈妈她还是没有听啊,她还是要坚持这样啊,这个现实的困难没有被解决呀,这个怎么办?

我想跟大家说,当我们想要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处在一个情绪平静的状态。因为当你情绪激动的时候,你的情绪失控,你的认知是失调的,你这个时候采取的任何办法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所以我们需要先平静自己,先弄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自己到底是要什么。

说到刚才这件事情:女儿要妈妈戴口罩,是在为妈妈的安全着想,是在为大家的安全着想。妈妈不听,女儿很生气,往深处体会,女儿的依恋需求是什么,可能是:我是正确的,我是安全的。

当我们对自己那个需要的部分那个虚弱的部分能够很好的去工作之后,我们的认知恢复了,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智慧的空间,我们可以去想到用一些很好的方式来去解决现在的困难,而且当我们的认知恢复了有了更多的空间的时候,可能我们就能够先明白对方,他一定要那么做,他的依恋需求是什么,你弄明白了他的依恋需求,你真正地懂他了,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了。这就是先知己再知彼。
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当这样的时候,女儿有足够的心理空间,来理解到妈妈了。妈妈通过这样的行动要表达的依恋需求是;我是很健康的我是好的,我是很正确的。她通过执拗的不戴口罩出门,想要满足的依恋需求是这个,那么怎么办呢?在场这么多人一定比我有办法有策略,听听大家的意见。

(大家做了很多分享)
非常棒哦!当安顿好了自己,我们就会产生出很多比较有效的办法:共情妈妈的依恋需求,共情妈妈的感受;告诉妈妈,你多爱她,你担心她,你想和妈妈一起来找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和妈妈撒撒娇哄哄妈妈……

*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朋友要问我了,有时候生活中的事情瞬息万变,哪有那么多时间空间来对自己做那么多,考虑那么多?而且,自己哪里可能一下子就能够被自己安抚好,眼下的事情却很紧急,怎么办?

我想强调一下,的确,生活不可能等待我们做好了准备再开始。有时候,我们就是会力所不能及,我们需要学习接纳自己的局限、无力。接纳自己的节奏---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混沌焦躁无助,无法迅速改变。
们自身的成长也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有的时候可能因为遭遇到一件大的应激事件,自己的应对方式又退回到以前,这很正常。
我们至少能够做的是,觉察到当下:在自己身上,在家庭里,正在发生着什么。这种觉察上的努力,终究会带来你对自己的更多掌控感。


*
我还想强调一点:在家庭关系中不是所有的争吵,都是糟糕的、必须避免的。保持觉察的有建设性的争吵,可以让那些愤怒的、压抑的内疚的情绪及时得以疏泄;可以促进一直被动的以沉默或是无视的态度应对的那一方,能够主动表达自己,也是一种进步,也是在帮助旧有关系模式发生改变。
 
过去总是希望以多沟通解决问题的家庭,如果一再受阻,也可以考虑,换一种交流模式,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老师曾经就这样说过:“多一点手拉手,少一点心连心,不要一味的追求沟通。”


*

如果你和我说,徐老师,我焦虑恐慌到根本就没有办法停了下来,你说的这些不管用。
我们这样的自助课程,和自助方式,如果无法帮助到你,你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或是其他更加有效的外在资源。

我们能够借助这样的方式自助的朋友也不妨在这个途径之外,寻找外在的资源,比如跟朋友倾诉,加入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学艺术圈子,烹饪摄影的圈子,学佛圈子,多途径帮助自己。

7 安住当下

我们停下来,感受一下自己,用20秒的时间关注:你的气息一,身体随之一起一伏。如果走神了,把注意力轻轻拉回来。

* 下面我们转换一下,我们先搜索记忆、然后列举出自己在这过去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有感觉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者是家人带给自己感觉很好的地方:哪怕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动作。

当完成这个,感受一下,此刻的自己身心有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对自我的觉察能力提升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
平时在情绪很激动的时候,或者过后,可以写情绪日记:把当时所思所想所体会到的写下来。
可以做任何人在心在的训练,比如,喝水、走路、画画……这些人在心在的训练,都是在增强自我的功能。

无量心 来自心之涓流 05:23

*身心合一的练习: 我放一段音乐,让你的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在身体跟随音乐舞动的时候,一定记着你的注意力在你的身体上。

这种由静态地坐着的状态转入到动态的,身体和意识方面结合的状态,会帮助到你身心的宁静。
 

最后引用一段话作为这次课程的结束: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气足,精气足则神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家得以安。
祈福人安,家和,国兴。

本文作者:






徐娟

16年从业经验,将丰富的个体咨询、伴侣咨询、团体咨询经验整合在一起运用于工作中,让痛苦被照见、生命得以舒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