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受伤了却不愿意说?”遇到这种状况,家长怎么做?

 IF枕边育儿 2020-03-03
朋友家的宝宝3岁了,平时生活里也看不到宝宝有什么异常的地方,不过在晚上帮孩子洗澡的时候,朋友发现孩子的身上有一块红印子朋友非常的担心,便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弄的,结果孩子就是不说话,实在问急了还说是水彩笔弄的。
朋友看着孩子身上的红印子心疼极了,第二天就到幼儿园调了监控,原来是宝宝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小伙伴用玩具划的。弄清了原因,朋友却更加困惑了,为什么孩子在遇到伤害时,不愿意向父母吐露真相呢?
相信这样的状况很普遍,明明孩子受伤了,但是却不向父母表明,有时候甚至会故意隐瞒,这里面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为什么孩子是受害者还不愿意向父母倾诉?
1.孩子的认知与成年人不一样
孩子的认识还不完全,并不能很好的整理事情发生的经过,本能的会选择忍受。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小孩子忘性大,可能今天刚跟别的小朋友起了冲突,隔天就忘记了。还记得小时候,我也曾和同学有过矛盾,两人甚至还打了一架,都负了伤,但也都没和父母说,后来我和同学矛盾解开后又和好了。
2.孩子害怕受到家长的责怪
有的家长平时在家比较严厉,导致孩子们都不敢和父母诉说。一些养育男孩的家庭,更是不允许男孩子哭哭啼啼的,所以即便是孩子受伤了,孩子也会选择自己受着,不肯告诉父母。
3.孩子受到其他人的威胁而不敢说
孩子受了伤后,也可能面临了他人的威胁。在外人的胁迫下,孩子就更不敢说了,担心会再次遭受欺负。
可以看出,孩子在遇到这种状况时,是很无助的,没有选择向父母表白心里想法是有很多的因素造成的,那么这种时候,家长要怎么应对呢?
遇到这种状况,家长怎么办?
1.反思平时为孩子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否过于严苛
家长对于孩子平时的教育中,是否过于注重家长的权威,对于孩子不分缘由的指责和批评,过于苛责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对于父母有一定的隔阂,遇到问题想到的是父母的责怪而不是帮助。
2. 留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有些时候孩子的表达还不完整,但是对于受伤害的事情还是会有情绪上的变化的,比如说不开心、沮丧或者是异常的兴奋。家长对于这样的情绪非常重视,是可以观察出这些不同的。
3.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更要注重倾听
教育学家帕蒂·惠芙乐认为,一般来说,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童年和少年期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父母要去学习倾听孩子。并且其也在著作中详细的进行了阐明,可见倾听的意义。
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懂得倾听孩子。大段的说教不如倾听孩子的只言片语有意义,尤其是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家长说的越多孩子所能接受理解的反而不足够。
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环境,孩子可以没有负担的袒露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孩子的相处中,家长怎样建立信任,以及其他哪些地方还需要重视起来呢?
在与孩子相处中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不随意对孩子进行批评。家长不要总是站在高处,无论是道德的层面还是利弊的层面,都不要随意的对孩子进行指责。不过多的提出批评,让孩子不再因为害怕说错或者害怕责怪而有故意隐瞒的心理。
其次,建立与孩子间的信任。信任是相互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信任,孩子是可以感受的到的。同时让孩子信任家长,家长就必须要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放下防备,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
最后,不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一些不好的情绪时,不要去制止,适当的表达也是情绪的一种输出。
枕边育儿寄语:
家长发现孩子受伤后一定是非常的心疼的,但孩子却不愿意和父母袒露,这看似不合情理的应对态度却是真实发生着的。并且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期是表现的比较明显的,不得不说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爱是要更加尽心的。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呢?当时是如何对待的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