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悦型“乖孩子”背后,都站着控制型父母,别让孩子自己承受太多

 IF枕边育儿 2020-03-03
妈妈:“赶紧穿上衣服,外面冷!
孩子:好!
妈妈:“把这个吃了,对你身体好!
孩子:恩!
不知道你是否熟悉这样的对话场景呢?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是“恩”、“好”的回答你,或许你会说,多好啊!乖孩子!我觉得这个“乖”应该是有引号的,并不一定如你所说的那么乖。
取悦型“乖孩子”,自己承受太多
《萨提亚转化式家庭治疗》一书中提到,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忽视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
可颦每次跟女儿说话,收到的回应都是孩子的同意,不论她说什么做什么。由于孩子小时候一直寄养在乡下婆婆家,她一时很难改过来孩子的习惯,但却也知道,这样是不好的。
比如,她有时会忘了孩子不爱吃韭菜,炒好了韭菜鸡蛋,夹给女儿,女儿会接着吃下去,即使吃完后可能会去厕所吐、拉肚子。有几次,可颦试图跟女儿谈心,想要问下她要不要报特长班,女儿的回应也只是:“行,你看着哪个好就报哪个,我都喜欢。”可颦有些炸了,喊道:你自己没有想法吗?为什么不提出来?”
但女儿却也第一次大声跟她说:我这样你不满意吗?你想让我怎么样?”可颦有些愣住了,这一切是怎么了?
让女儿在乡下生活,是自己和老公那几年忙于工作,而且生活条件不好。想着等孩子上学了,也买了新房子,接过来再一起过,少遭罪许多。但她却没想到,这几年的分离,却在女儿心里留下了阴影她看起来乖巧,其实是担心再次被送回奶奶身边,她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所以,一直在拼命扮演“乖孩子”。
取悦型的孩子,也许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别人是否需要他这样的“乖巧”和“讨好”,但自身习惯了,每次的行为都会小心翼翼不过,他也会期待得到别人的反馈,获取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比如上文中可颦的女儿,她受不了妈妈发脾气,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在听话了,为什么妈妈还是不满意?
但她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她只关注,妈妈的需求,以及对自己的评价。
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里的女二秀雅,因为从小被爸爸妈妈抛弃,没人管、没人疼,经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和孤立。有天,她发现自己变漂亮了,所有的赞美就扑面而来时,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她就开始给自己立下规矩,如何让自己更受欢迎。只有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赞美里,她才找得到存在感。
但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赞美的“讨好型人格”,却也一点一点侵蚀着她的正常生活,并最终让她黑化,逐渐丢失了自我。这种结果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但却是取悦型“讨好”孩子最终的归宿。
“乖孩子”的背后,都站着控制型父母
说到控制型父母,很多家长会摇头,我们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了,我们很认真在教育孩子了,还要怎么样呢?那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都是为你好”、“我们为你付出了一切”、“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XXX”……
前段时间上了热搜的《我家那小子》里朱雨辰的母亲,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她“以爱之名”无限度的照顾孩子,并且沉醉在“为你献出生命”的伟大中。没人敢说她不伟大,但她的儿子却真的不快乐,30多岁至今未恋未娶,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了。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心理边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心理边界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确保我们每个人独立的重要根基,可以让我们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情感。
有些时候,父母自己过了“心理边界”却不自知。
比如上文中的可颦,她和老公可能从来没想过,孩子真的需要物质丰厚的家庭环境吗?还是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就好?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孩子做了决定。可能她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对她发火。
控制型的父母,往往会让孩子朝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孩子彻底叛逆,和父母对抗;另一种就是取悦型的“讨好者”,无条件服从和取悦父母,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正确和父母相处的方式。
跟孩子成为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
可能你看到这里会说“失败的教育”啊!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绝对的失败,而是看我们家长之后做何调整。
昨晚我和一位妈妈聊起来孩子的问题,她非常焦虑,因为女儿遭到了“校园霸凌”,但我跟她说,别急,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她也是第一次做你的小孩可能有时候 不知道怎么跟你表达,先平静下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总希望马上得到解决方案,但其实,这些形成也是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几十年了,怎么可能马上改掉呢?
我有个育儿的终极梦想希望我的孩子16岁还可以跟我说心里话16岁已经处在青春期了,如果我还能跟他像朋友一样聊天,我想,能洞悉和了解到的更多,也可以帮他更好的保护和成就自己,做他生活和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如果说,一定要有什么样的模式,我觉得在生活中尽量放手,给孩子一点自己做主的权利,多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参与和解决尽量别替孩子做决定,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家中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尝试参与讨论,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感受。
取悦型孩子的行为,是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为目的,他可能只是在行为和想法上有偏差,但对自己的目的却有清醒的认知,这点还是非常好的。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多帮助和引导孩子,促使他用更正确的方式,获取归属感与价值感。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会经历和遇到很多人和事儿,他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体系。也许并不是那么完美,可能有些“讨好”的意味,但并不足以说明,你的教育就有多失败,多么的悲剧。只是有些行为和方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育儿应该是双方都轻松且愉悦的进行,而不是“斗智斗勇”“拼命反驳”你说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