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马太效应”,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效应,运用到育儿上,是否会有同样的效果呢?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马太效应”吧!“马太效应”最早出自《圣经》,里面原话是: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后来在经济学中,又引入了这个概念,它反映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富有的人越来越富,贫穷的人则越来越穷。听起来这一效应,对于“弱者”并不友善,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其实它也是在提醒我们去扩大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在教育中,马太效应就非常适用于阅读中。心理学家Stanovich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早期阅读量比较少的孩子,未来随着年级的升高,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差,反之阅读量越多的,理解能力、学习其他技能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我们常常以为阅读,只对文科学习有帮助。其实不然,阅读对于数学这样的理科也有一定的帮助。很多国际大规模学历测评的数据都表示: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森雪初一偏科很严重,文科成绩名列前茅,理科却常常挂彩。尽管她平时也很认真听课,但她发现自己却怎么也听不进去。经过多次考试的失败,她也开始自暴自弃,后来在数学课上看起了课外书。学期末学校查得严,她不得不收起课外书,猛然间发现她居然能够理解了,这让她不禁联想到这几个月看的推理书,或许是因为它们,自己的逻辑能力得到了提升。建议可以从早期的绘本陪读入手,接触阅读的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心理学家发现: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肢体动作。这条技巧,对于幼龄宝宝非常的有效果。或许他们还不能够理解父母说的每一句话,但他们对于动作、图像、声音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我们也可以顺带强化语言的影响。在给宝宝读绘本的时候,父母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当然也可以找爸爸一起进行表演。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PS: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带娃看音乐剧、舞台剧,有不少的儿童音乐剧都取材于童话故事,我们可以找机会带他们去看。儿歌、童谣一般都是为孩子量身打造的,歌词比较简单,旋律也是朗朗上口。有兴致的父母完全可以自己重新填词,这样也能让孩子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背诵古诗词这方面,不太擅长。其实想要解决很简单,现在有很多歌曲,都将古诗词重新套了一个旋律,演唱出来。例如《离骚》。伊歆因为晚上要加班,没法给女儿读睡前故事了,就找了老公来“代班”。深夜回来后,老公很委屈的说,女儿不要他读,说他读的不好。伊歆原本以为老公应该能做好,没想到还挨女儿的批评了。第二天晚上,伊歆就问女儿为什么说爸爸读的不好,她回答说因为没有感情。就像机器人在读书一样,根本听不进去。伊歆这才恍然大悟。代入情绪,可以将大家都置身于书中的世界,让孩子更加的投入。在园的才艺展示中,总少不了诗歌朗诵的环节。他们朗诵时的情绪是非常饱满的,而且特别的有代入感,往往我们也会深陷其中。我想这就是加入情绪后的“魔力”吧!曾经我也心急焦虑过,给大宝读绘本没几天,就想要看到他有明显的变化,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一直到我坚持了两三个月,我才感受到他的变化。原本我每天读完一本绘本,他就准备睡觉了,现在我读完后,他又拿了一本书放到我手上,希望我接着读。这时候我知道,他已经渐渐的爱上阅读了,并且还伴随着越来越强的阅读欲。所以我也希望父母们能够耐心等待,总会等到量变带来质变的那一天!我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让他们接触到万事万物,但书籍可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都是在一点一滴、一分一秒中拉开的。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运用“马太效应”,相信也能扩大孩子的自身优势,在未来变得更加的有实力。你们在陪读时都有哪些技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