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与天花的三千年搏斗史(中外书摘)(苏上豪)

 阅读美丽星空 2020-03-03
2016-03-25 11:03:33 中外书摘 2016年3期

苏上豪

最近从台北捷运站离开,前往敦化南路的诚品书店时,在经过的路上都会看到一幅令我十分感动的广告——那是某商办大楼外墙的广告牌,上面的主角是微软的创办人比尔·盖茨。

画面里的盖茨,将左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分开一小段的距离,而当中的空白被填上了这句话:

根除世界小儿麻痹的目标,只差这一小段距离。

这个广告牌令我动容的,不是一位曾经是世界首富的名人投身公益,而是他所提到的“小儿麻痹”——一种曾经危害许多儿童生命的传染病,在人类的通力合作下,即将和某些害人无数的传染病一样,一同从人类的现实中销声匿迹。

人类在地球上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为生存而奋斗的记录。除了要克服避免不了的“天灾”,以及不明来由暴起的“人祸”,更重要的一段就是和“疾病”搏斗周旋的历史。

现今很多传染病能够得到预防与治疗,甚至是根除,不仅是药理学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如同前述的小儿麻痹一样,源自于人类越来越了解自身的免疫系统,并从其中获得治疗的灵感,进而制造所谓的疫苗(vaccination),通过使用它,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目前已知可利用的疫苗已有数十种,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之中。

疫苗,根据定义,是利用细菌、病毒或肿瘤细胞等制成,可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制剂。英文里的“疫苗”一词是来自英国人爱德华·詹纳发明种“牛痘”的方法,詹纳所创的字源即是“vacca”,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牛”。

詹纳虽然不知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但是他通过种“牛痘”的方式,让18世纪横行欧洲大陆人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天花(small pox),能够有效被预防,阻止其蔓延,为后面的科学家开启研究的大门。例如像巴斯德和柯霍等人,都是据此针对其他的疾病寻求治疗与预防的方法,所以詹纳便因此被奉为“免疫学之父”。

由于后人接续詹纳的努力,终于使得联合国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年10月20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还为此举办了庆祝仪式。

不过,回顾这段人类与天花奋战的历史,除了用死伤惨重、血迹斑斑形容这段过程之外,中国人在其中占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天花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在距今超过三千年的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身上,科学家发现他罹患过天花的痕迹。而历史上对于天花在人类社会肆虐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有些甚至还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曾有史学家认为,公元2世纪到3世纪,古罗马帝国国力日渐衰微,就是和大量人民因感染天花造成的死伤有关。而11世纪到12世纪,东征后回国的十字军骑士们,让天花在欧洲大陆广为散播,有人根据史料记载估算,那时有将近10%的人口因此死亡。甚至在16世纪到18世纪,每年在欧洲因为感染天花死亡的人数超过50万人以上,于是有史学家据此推算,整个18世纪欧洲人口死于天花的总数大约有1.5亿人之多。

历史上虽然把预防天花的功劳算在詹纳身上,但事实上早在他之前的几百年,中国人就知道以“人痘”的方式来预防其传染了。

清代医家朱纯嘏曾经在《痘疹定论》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约莫在宋真宗或仁宗时期(公元11世纪左右),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甚至被聘到开封府,为当时的宰相王旦的儿子王素种痘,让王素后来活到了67岁。虽然史学家觉得这段记录应该是道听途说得来的,但我认为,中国的医家向来有“留一手”的特性,所以这个传说也不无可能。

另一位清初的医家余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提到,有关于种人痘的方法应该始于明朝隆庆年间(约为公元1567年至1572年),在宁国府太平县有位高人传授这一方法,让种人痘能“蔓延天下”。而乾隆时期的中医师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提到,自己种痘的方法已传承了数代,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所以根据上述的资料推算,中国人早在16世纪,就应该掌握了种人痘的方法,而且师承相授,世代相传。

至于种人痘的方法如何实行,清初的医家张璐在其所著的《医道》中,就详述了几种重要的方式,大抵都是先将感染过天花的人身上的组织(如体液、痂皮),想办法“种”到人身上。

最常做的方法是用棉花去蘸天花病人身上的脓疱,得到其中的浆液后,再将它涂到还未患病的人的鼻孔中;如果天花病人身上的脓疱已经干掉了,就用刀取下痂皮,将它磨细后再用银管吹入受种人的鼻孔中。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将此种人痘方法广为推行的,其实是清朝的康熙皇帝。由于他曾经感染过天花而幸免于难,深知预防天花传染的重要性。因此他曾下令全国各地种痘,并且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记在《庭训格言》里。

由于上述种人痘的方法成效不错,很快引起外国人的注意。俄国最先于1688年,派了代表来中国学习此方法,而且经由他们传到土耳其和欧洲。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她在君士坦丁堡学会了种人痘的方法,1720年,遂在英国替自己6岁的女儿施行。

但是,种人痘的方法仍是有其风险的。因为被接种的人会得真正的天花,只是症状较为轻微而已,所以,抵抗力较差的人也可能死亡。而且受种者在没有完全产生抵抗力之前,还是有机会将天花传染给身旁没有得过的亲朋好友,所以他必须被隔离。

至于詹纳所用的“种牛痘,防天花”的概念,其实是来自英国乡间的传说——一个人只要染上牛痘,便不会染上天花。从当时有些人的记载,确实也发现许多挤牛奶的女工曾感染过牛痘,而她们之中少有人被天花传染。

詹纳在13岁担任外科医师的助手时,无意中从某位挤牛奶的女工口中得知这一传说。他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观察,发现“牛痘”似乎可以作为遏制天花传染的武器。

历史上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我相信詹纳应该是从中国人种人痘的方法得到灵感,在1796年5月14日,他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实验。

詹纳在一位感染牛痘的挤牛奶女工手上,用棉花蘸取了脓疱内的浆液,然后他用干净的柳叶刀,在一位8岁的男童詹姆士·菲利普的两只胳膊上划了几道伤口,然后把脓疱的浆液直接种在伤口上。男孩儿染上牛痘之后,六个星期左右就康复了。而詹纳随后再替他接种天花,结果并没有任何感染的迹象产生,证明了牛痘能使人体对天花病毒产生免疫。

和任何走在时代前端的研究一样,詹纳将重复研究的成果写成论文送到英国皇家学会,结果不仅报告被打了回票,有心人还附上一张纸条,内容是希望他不要继续目前的研究,以免身败名裂。

不过詹纳并未放弃,在1797年自己筹集经费,刊登了这篇题为《关于牛痘预防接种的原因与后果》的研究报告,结果引起正反两方激烈的讨论,有反对者甚至造谣中伤,说种了牛痘会使人头上长出牛角,而且会发出牛的叫声。

不过詹纳的运气比较好,不用等到自己化成枯骨以后才得到平反的机会。有许多效仿他的医师也获得相同的成功,于是在短短数年间,“种牛痘,防天花”的方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不仅如此,英国议会在1802年通过决议,给了詹纳10000英镑的巨款,希望他继续研究;英国政府甚至任命他指导新成立的“疫苗接种协会”。

詹纳的梦想是天花永远从地球上绝迹,而确实人类也达到了这个目标。不过科学家仍不敢掉以轻心,将天花的病毒株封存在-70℃的环境中,放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及俄国西伯利亚的“国家病毒和微生物技术中心”两个地方。

至此算是概略描述了人类与天花对抗的历史,这样的成果是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努力才有的成绩,如今小儿麻痹似乎也将步它的后尘,在不久的将来从地球上绝迹,代表了人类在对抗传染病的成绩簿里,又记下了光荣的一笔。

不过,我们能因此放心吗?相信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仍有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依然在我们四周虎视眈眈,等待人类放松的时候大举进攻。所以,人类和疾病对抗的战争,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只要人类想在地球上生存一天,就必须克服它们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威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